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 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发生的以意识骤然丧失为特征、由心脏原因起的自然死亡,死亡的时间与式都在意料之外,是心血管疾病最常见、最凶险的死亡原因。1979年国际心脏会、美国心脏会以及1970年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猝死为: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者情况24小时发生的意外死亡。大多数者倾向于将猝死的时间限定在发病1小时。其特点有三......
目录

主要病因

源性猝死(SCD)多数由室颤动(室颤)起,大部分患者先出现室性动过速(室速),持续恶化发生室颤,由于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除颤治疗而发生死亡。冠病是SCD最要的病因,文献报道有20%~25%的冠病患者以SCD为首发症状,发生过梗死(梗)的患者,其SCD的发生率比正常人高4~6倍。此外,肌病和遗传性律失常患者也是SCD的高危人群。

从年龄上来看:肌病、遗传性律失常病、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等是35岁以下青少年SCD的病因,而冠病、肌病则是35岁以上成人SCD的最病因。在运重建的时代,虽然急性梗死(AMI)后SCD的发生率有所降低,依然占全因死亡率的24%~40%。

心脏猝死者绝大多数患有器质性心脏病,要包括冠病、肥厚型和扩张型肌病心脏瓣膜病、炎、非粥样硬化冠状动脉异常、浸润性病变、传导异常(QT间期延长综征、心脏阻滞)和严重室性律失常等。另外,洋地黄奎尼丁药物中毒亦可起。大多数心脏猝死则是室性快速律失常所致。一些暂时的功能性因素,如电不稳定、聚集、冠状动脉痉挛、及缺后再灌注等使原有稳定的心脏结构异常发生不稳定情况。某些因素如自神经系统不稳定、电解质失调、过度劳累、情绪压抑及用致室性律失常的药物等,都可触发心脏猝死

发病人群

心脏猝死的发病年龄第一个峰值为0~6个月,死因多为先天性心脏病和溺水、窒息等意外有,第二个峰值年龄是45~75岁,与冠病、梗死高发有。<30岁人群的猝死发病率为1/10万,而>30岁人群为1/1000,相差100倍。在年轻和中年人群中,男性猝死发生率是女性的4~7倍。

另外,冬季猝死发生率高,12月~2月的死亡率是预计的111%,而其他月份为预计的96.5%;冬季室速发生率高,可能与日照缺乏有

临床表现

心脏猝死的临床过程可分为4个时期:

1.前驱期

心脏猝死前的数天或数周,甚至数月可出现胸痛促、乏力、软弱、持续性绞痛、律失常、衰等症状,但有些患者亦可无前驱症状,瞬即发生心脏骤停。

2.终末事件期的表现

由于猝死原因不同,终末事件期的临床表现也各异。典型的表现包括:严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发心悸或眩晕等。若心脏骤停瞬间发生,事先无预兆,则绝大部分是源性。在猝死前数小时或数分钟常有电活动的改变,其中以率加快及室性异位搏动增加最为常见。因室颤猝死的患者,常先有室性动过速。另有少部分患者以环衰竭发病。

3.心脏骤停期

心脏骤停的症状和体征如下:①突然的意识丧失常或抽搐、可伴有惊厥。②大动脉(颈动脉动脉)搏动消失,搏扪不到,压测不出。③听诊音消失。④叹息样呼吸或呼吸停止伴发绀。⑤瞳孔大。

4.生物死亡期

心脏骤停发生后,大部分患者将在4~6分钟始发生不可逆损害,随后数分钟过渡到生物死亡。心脏骤停发生后立即实施复苏和尽早除颤,是避免发生生物死亡的键。

临床检查

1.实验室检查

可出现由于缺氧所致的代谢性酸中毒pH值下降;糖、淀粉酶增高等表现。

2.电图检查

有3种图

(1)室颤动(或扑动)呈现室颤动波或扑动波,约占80%,复苏的成功率最高。

(2)室停搏电图呈一条直线或仅有房波。

(3)电-机械分离电图虽有缓慢而宽大的QRS波,但不能产生有效的心脏机械收缩。一般认为,室停顿和电机械分离复苏成功率较低。

3.电图

电波低平。

鉴别诊断

突发意识丧失,颈动脉动脉搏动消失,特音消失,是心脏骤停最要的诊断标准。心脏骤停时,常出现喘息性呼吸或呼吸停止,但有时呼吸活动可在心脏停搏发生后持续存在1分钟或更长的时间,如复苏迅速和有效,自动呼吸可以一直保持良好。心脏骤停时,常出现皮肤和黏膜苍白和发绀。在心脏骤停前如有严重的窒息或缺氧,则发绀常很明显。

治疗方法

一旦诊断心脏骤停,即应立即进复苏,包括基本生命支持、高级基本生命支持和复苏后处理。

1.基本生命支持

(1)道一旦确诊心脏骤停,立即就地进复苏,同时呼救。将患者仰卧于硬床或地上,松解衣领、裤带,使头偏向一侧,清除口腔异物,如假、粘液和呕吐物等。一手置于患者部,另手抬下颌,使其头部后仰,颈部伸直,避免下坠阻塞道。

(2)人工呼吸迅速确定呼吸是否停止。如无自呼吸,即对口人工呼吸。用手捏住患者孔,深吸后贴紧患者外缘用力吹。先吹2次,每次1000~1250ml。在人工呼吸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胸廓运动,参照其胸廓起伏情况控制吹量。避免发生而导致容物反流。如患者出现,应将其侧转并压迫上部,排出胃气后继续进复苏。

(3)胸外压检查颈动脉搏动,如动脉搏动消失,立即胸外压。操作者两手掌重叠交叉置于患者胸骨中下段,双肘关节伸直,利用身体重力有奏地垂直向下压,将胸骨下段压下4~5cm为宜,压后放松,使胸廓复原。压频率约80次/分左右,同时观察有无颈动脉搏动。压部位不宜过高或过低,切忌胸骨下剑突处。律均匀,切忌用力猛击造成胸骨肋骨骨折气胸等并发症。胸外压连续进,直至跳恢复。如需描记电图、注射或更换操作者,间断时间不宜超过15秒。

(4)人工呼吸和胸外压同时进如一人进复苏时,胸外压与人工呼吸之比约为15:2,如三人进复苏则约为5:1。

2.高级基本生命支持

(1)尽早应用简易人工呼吸器面罩加压给氧并准备气管插管、简易呼吸器和呼吸机。气管插管操作应迅速、熟练,争取30秒完成,以免延误抢救。护士应迅速备齐吸器等,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2)建立静通路及时输注各种抢救药物。一般选前,切忌因静穿刺导致复苏中断。一些患者因周围静塌陷而穿刺难以成功,可选用颈外静插管。有些药物如利多卡因阿托品上腺素等可经气管套管滴入。

(3)尽早电监护和电图检查以明确律失常的类型,并监护率及律变化。

(4)抗律失常的治疗要包括药物、电击复律及人工心脏起搏。

1)常用药物包括(a)利多卡因为治疗室性律失常首选药物,尤其是急性梗死并室性律失常。(b)普鲁卡因胺用于利多卡因治疗无效的室性律失常。(c)溴苄铵用于上述两种药物无效、电击复律失败的室性动过速及室颤动。(d)阿托品用于伴液动力障碍的窦性动过缓、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室停搏的治疗。(e)异丙上腺素用于阿托品无效的动过缓或室停搏。(f)上腺素用于室颤动、心脏停搏和电一机械分离。(g)碳酸氢纳对心脏骤停的治疗作用尚不明确,宜在进复苏、除颤、改善通气及药物治疗后应用。药物治疗应严格掌握量、输注浓和速度;同时密切监护率、律及压变化,观察药物疗效,如生命体征发生变化应及时通知医生。

2)电击治疗用于室颤动和室性动过速,前者以非同步电击除颤、后者以同步电击复律。操作时将两电极均匀涂满导电糊,分置于胸骨右缘第二肋间及尖部或分置于左胸前后。初始电能量约200J,一次电击无效可增大能量再次电击,但不宜超过360J。室颤动能否转为窦性律,往往取决于室颤动出现至电击除颤的时间间隔,切忌延误除颤时间。

3)人工心脏起搏适用于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严重动过缓或室停搏者。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护理详见有

4)增加量,维持压常用药物包括上腺素|去甲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阿拉明和钙制等。静滴注时,须严格控制药物量及滴注速度。去甲上腺素药液切忌外漏,以免起周围组织坏死。

3.复苏后处理

(1)维持有效复苏后可出现压、律失常和功能不全。一旦压下降,除对症治疗外应分析原因,予以病治疗。有条件者宜液动力监测,以指导用药。对难治性休克,应注意有无复苏后的其他并发症,如气胸心包填塞或腔脏器损伤等。如发生左功能不全,酌予强利尿和扩管治疗,详见有。另外,复苏成功后宜延用二期复苏中有效的律失常药物治疗,防止室性律失常复发。

(2)维持有效的呼吸对昏迷者应予气管插管,在自呼吸未恢复前予呼吸机助给氧,其间应定期进分析,以调整呼吸机给氧浓度、潮量、呼吸频率及呼吸比等。应用高浓度及纯氧时,宜间断给氧,如需长期吸氧,以导管吸氧为宜,以防氧中毒。如气管插管超过2~3日仍不能拔除,应行气管切,并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加强气管护理。另外,可酌予呼吸中枢兴奋如可拉明、洛贝林等,以促使患者尽早恢复自呼吸。

(3)防治缺氧和水肿低温疗法和脱水疗法。

1)低温疗法包括物理降温及应用人工冬眠药(如氯丙嗪、非那更等),旨在降低组织基础代谢及耗氧量,提高细胞对缺氧的耐受力。宜早在心脏骤停后5分钟用为佳,可头罩帽,并于颈、腋下和沟等大管部位放置袋,尽快使体温下降,至肛温32℃左右。降温过程中宜每半小时测量体温一次,袋应用毛巾包裹,忌直接接触皮肤。胸前区、会阴部及袋。降温过程中观察患者有无寒战抽搐等,必要时给予镇静

2)脱水疗法常予20%醇250ml或25%山梨醇250ml静快速滴注,必须在20~30分钟滴完,治疗中应注意维持压在10.67/6.67kPa(80/50mmHg)以上,适当控制液体入量,观察每小时尿量及注意有无低钾血症表现,如腹胀律失常等。对功能不全及功能不全者慎用。

(4)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严格记录出入液体量、监测电解质浓度和指标,并及时予以纠正。

(5)防治急性功能衰竭心脏复苏后宜留置导尿管,准确记录每小时尿量并监测尿比重,如尿量<30ml/小时,比重高,常提示流量不足;如尿比重低,则注意有无急性功能不全,其治疗护理详见有

(6)防治继发感染复苏过程中应注意无菌操作,同时加强支持治疗,提高机体抵抗力。加强皮肤、口腔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定时翻身,防止皮肤破溃感染及褥疮发生。定时拍、吸液粘稠者予雾化吸入,防治部感染。对气管者,应每天局部换药,保持伤清洁。注意观察切及周围有无红肿和渗出,定期做切口部位细菌培养。对留置尿管者,除尿路已感染外,一般不宜每日冲洗尿管,以减少尿道感染。每日应更换密尿袋,观察尿液有无混浊并定期进清洁中段尿培养,有感染者宜细菌检查及药敏试验,指导用药。此外,尚须注意患者体温变化,每日测量4次体温,并定期复查象。

(7)养补充给予高蛋白和高维生素流质饮食,每日总热量不低于2kcal。复苏后的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或消化、吸收功能障碍,故需静饲给予养。每次饲前应检查管位置,注意患者有无肠胀等。饲饮食应温度适宜,且每次注入量不宜过多过快,饲后宜用盐水冲洗管,以防堵塞心脏猝死

4.植入型律转复除颤器(ICD)是预防SCD最为有效的治疗措施。

ICD具有支持性起搏和抗动过速起搏、低能量心脏转复和高能量除颤等作用,是治疗危及生命的室性快速律失常的有效手段,并且它能在几秒快速室性律失常并自动放电除颤,可明显减少恶性室性律失常的猝死发生率,挽救患者生命。

疾病施救

1.识猝死:一旦遇到有人倒地,首先应在确保现场安全或者将病人移至安全地点前提下,判断是否为心脏骤停或者猝死,记住三无:也就是无意识、无呼吸或者只有喘息,无搏(不是必须)。

2.启动急救系统:呼叫周围人帮忙,同时给急救中打电话(120或者999),启动急救系统。

3.胸外压:心脏胸外压最重要,至少100次/分,不超过120次/分,压深度至少5cm。

4.检查和道:仰头抬颌法,如果怀疑颈椎受伤,应采取双手推下颌法。

5.对口人工呼吸每压30次人工呼吸2次。

6.尽早除颤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应该配置体外除颤器(AED);急救系统达到现场后,除继续胸外压,也会尽早实施心脏除颤。

7.对于已有心脏骤停史或持续性室性动过速史(二级预防)以及具备高危SCD因素的患者(一级预防)均需植入ICD以预防SCD。

疾病预防

1.定期体检。

2.避免过度疲劳精神紧张。

3.戒烟、限、平衡膳食、控制体重、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会减少管疾病的发生。

4.注意过度疲劳的危险信号及重视发病的前兆症状

5.对已患有冠病、压等疾病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坚持服药治疗。

6.注意对室性律失常进危险评估,明确律失常类型,评估心脏猝死险,做出治疗决策。

7.注意加强梗后心脏猝死的预防。

相关案例

2023年6月20日,湖南张家界官通报女子派出所等候讯问期间死亡:因涉嫌容留、介绍卖淫动投案,等候讯问上厕所途中突然倒地,诊断为源性猝死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