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老年人颅内压增高

正常人颅有一定压力,称为颅压(简称颅压),通常是指在水平卧位、身体松弛的状态下,椎穿刺接上一定径的管子所测得压力,因而又确切地称之为液压力,正常成人如超过1.96kPa(200mmH2O)即为压增高。老年人颅压增高症发生在恶性肿病人时,则绝大多数为颅转移所致。医保疾病:否患病比例:0.12%易感人群:老年人传染式:无传染性并发症:水肿脑疝昏迷压就诊科室:......
目录

基本介绍

医保疾病:否

患病比例:0.12%

易感人群:老年人

传染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水肿脑疝昏迷

就诊科室:神经外科 神经科 外科

治疗式:药物治疗 对症治疗 放射性治疗 手术治疗 康复治疗

治疗周期:一个月左右

治愈率:40%

病因

发病原因

占位性病变(20%):

肿,脓肿囊肿肿等,既可占据颅腔一定的容积,又可阻塞液的环通路,影响其环及吸收,此外,上述病变均可造成继发性水肿,导致压增高。

感染性疾病(20%):

各种膜炎,炎,寄生虫病,既可以刺激丛分泌过多的液,又可以造成环受阻(梗阻性及交通性积水)及吸收不良;各种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的毒素可以损伤细胞及管,造成细胞毒性及管源性水肿;炎症,寄生虫性肿还可起到占位作用,占据颅腔的一定空间。

损伤(15%):

可造成颅肿及水肿

缺氧(15%):

各种原因造成的缺氧如窒息,麻醉意外,CO中毒,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如脑病癫痫持续状态,重度贫血等,均可造成缺氧,进一步管源性及细胞毒性水肿

中毒 ,砷等中毒(10%):

某些药物中毒,如四环素维生素A过量等;自身中毒如尿毒症,脑病等,均可水肿,促进丛分泌液,并可损伤管的自动调作用,而成高颅压。

分泌功能紊乱(10%):

年轻女性,肥胖者,尤其是月经紊乱及妊娠时,易于发生良性压增高,可能与激素过多,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过少而产生的水肿肥胖者可能与部分类固醇溶于脂肪组织中不能发挥作用而造成相对性上腺皮质激素过少有

病机

转移常继发于原发性恶性肿转移至脏后,肿细胞再实质,故常属第三肿灶部位,然而肺癌转移,由于原发灶已在脏则常为第二肿灶,故较其他恶性肿转移发生率明显增高,且出现较早,甚至可以首发症状出现。

转移灶在实质部位的分布要在皮质,这与肿细胞动脉至管径最小的微管似过滤筛而剩留有,且在各发病的频率与其实质重量和流量密切相,例如小脑约占全重量的13%,其转移发生率约为15%;幕上实质重量与转移率也相对应约为80%,各转移的实际发生率见图1,基底,丘脑干部转移灶共约占10%,这些部位的转移灶常可在较短时间威胁生命。

颅骨,硬膜等硬性物质包围以保持稳定,不易为外力损伤,但因其弹性差,致颅压容积恒定,在一定程度液,管容量或细胞外液容积能相互改变,得以缓冲,维持颅压稳定,如果转移性肿长期进性增大,或增大较快,或是转移性肿压迫静致回流受阻,或是大脑导水管受压影响液排放和吸收,或是动脉受阻促使细胞缺氧,或是转移灶直接损伤膜导致屏障改变,管通透性增强,致使细胞外间隙的水和离子增多,并沿白质束纵,出现同侧大脑半球水肿,影响的正常代谢,实质也可因被转移灶挤压变,中线大脑镰移位,并可因小脑幕和枕骨大孔的固定性,在幕上腔压力急剧上升时常诱发脑疝,如颞沟回疝或小脑体疝挤压脑干和生命中枢,导致急性危象,出现智丧失,呼吸和搏骤停而致不可逆的损害终至死亡。

预防

1、积极治疗原发病:压、脂、糖尿病、冠病。

2、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要定期每年体检1次,发现上述疾病要积极治疗。

3、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防止情绪紧张。

4、养成良好的生活式,理饮食,培养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生活情趣,使大脑得到锻炼,防止动脉硬化的提前到来。

5、防止便秘,尽量避免做猛烈的动作,如弯、低头、抬重物等,防止压突然增高而出现管意外。

6.养成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防止因便秘、以防排便时腔压力过大,造成压升高。

7.平时要尽量避免做猛然弯、低头、抬重物等动作,尤其是有压的老年人,防止突然流压力过高。

并发症

要并发症有水肿脑疝昏迷等。

常见症状

转移产生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与转移的部位密切相,这是由于肿转移灶损伤了,大脑皮质或皮质下神经核,传导束所致,肿转移灶损伤不同区出现的症状和体征,如果转移为多发灶,则临床症状和体征也可相应复杂,转移症状和(或)体征可出现在原发肿症状或体征之前,也可同时出现或在相隔相当时日之后出现,多数情况(约占80%)的临床表现出现在原发肿症状之后,据统计资料两者相时间的中位数约为17个月;其中以肺癌,黑素肾癌的间隔时间较短,以乳腺癌结肠癌和肉瘤的间隔时间较长,转移在男性中,肠系统和泌尿系统的原发性肿约占80%;在女性中,乳腺,肠系统和黑色等原发性肿约占80%;其中肾癌卵巢癌,成肉瘤乳腺癌常为单发灶,而肺癌,黑素原细胞常为多发转移灶;临床上也应警惕,直径3mm左右的转移癌常不易为检查所发现,转移在早期常无症状或体征,只能从定期特殊检查时发现,但仔细询问病史和详尽认真体检仍有助较早发现转移。

转移常见的症状和体征为头痛,肢体软弱,识能力或情感紊乱和癫痫样发作等,其中单侧头痛,肢体软弱或癫痫样发作首发部位常为部病灶的定位性症候弥漫性头痛,识能力或情感紊乱和视盘水肿常为水肿,代谢功能失调或液通道受阻所致,肢体软弱的自觉症状发生率约40%,而体检发的体征阳性率可达66%;共济失调可出现于液流通受阻者,也可为小脑病灶的特征性表现,更高级的大脑功能障碍包括为,记忆力,说话能力和熟练的综功能(如阅读,书写等)的改变通常报道约占1/3。

转移的最常见的急性发作性症状癫痫样发作,如果为灶性发作则有转移灶的定位价值,癫痫样发作后有短暂的肢体软弱乏力,呈现轻偏瘫,如癫痫样发作时间较长可呈现较持久的相应体征。

对有恶性肿病史者出现头痛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应作全面检查,明确是否有高压和转移;但对以高压和转移为首发症状的,易于误诊为原发性而忽视全面检查疏忽真实原发性肿找,由于恶性肿者免疫功能下降,易并发感染性疾病;近几年结核病增多,屡有并发结核和(或)结核性膜炎者,值得警惕和鉴

常规检查

包括三大常规,落细胞检查,凝功能有检查,检查(据需要选癌抗原,酸性磷酸酶,甲胎蛋白,乳酸氢酶,碱性磷酸酶,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等),正,侧位X线胸B型超声检查,以及必要时作,肠或气管镜检查,如发现浅表淋巴结肿大可作活检送病理,以便找原发性肿的是否存在以及其侵犯范围和类型。

1.X线特殊检查

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和数减影(DSA)等特殊检查部是确定部转移性肿和病灶定位的最重要检查,其他检查只是助性手段,由于屏障和屏障的改变,注射造影后其对比度加强,对疑有转移者作CT检查,约90%以上转移灶可示典型的类影,常位于白质和灰质结部,其周围还可见低密度区,为转移灶周围水肿所致,多数转移灶在造影加强前是低密度区,但黑素,绒癌和结肠癌的转移灶为例外,在造影加强前常呈现高密度,使用薄层检查可发现直径5mm左右病灶。

MRI能从多种体层面观察,并可用不同参数(T1,T2,质子密度)以增进发现异常影像并对其病变性质有一定鉴能力,由于脊髓含脂肪(即包括丰富的氢质子)成分高,成像效果好,而转移性肿含脂肪低,故常用于确定转移性肿是否存在,并对鉴,出积水,水肿有一定帮助。

DSA对管图像显示清晰,转移性肿常由于供丰富可成肿着色图像,有利于了解管走向或断流等改变,也可为选择治疗提供信息。

定期检查CT,MRI,有利于及时对比观察,尽早发现转移。

2.椎穿刺

留取液作常规和病理细胞检查,离沉淀或使用滤器可提高阳性率,然而常须反复检查;必要时送细菌培养及有病毒面的检查,椎穿刺常选用22号针,穿刺前应作眼底检查,对有视盘水肿者穿刺放液应慢,留液应少,为安全考虑可先进脱水治疗。

诊断鉴别

临床须与原发性结核性膜炎相鉴

治疗预后

(一)治疗

一旦出现头痛、视觉障碍、呕吐“三联症”,已属压增高症的典型表现。癫痫样发作常预示颅压急剧增加;如出现一侧瞳孔扩大,常为同侧颞钩回疝的临床表现;双侧瞳孔扩大常为小脑体疝的表现;若伴有生命体征压增高、率减慢、搏洪大、呼吸慢而深)和意识减退,则病人已处濒危状态,需立即采取急救措施。一般及时进科抢救或紧急治疗,随后进放射治疗或(和)手术治疗。=早期诊断,及时进的综治疗措施,对减轻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的疗效较好,有些病人仍能生存5年以上。

1.科治疗和紧急或急救处置

(1)糖皮质激素:为治疗恶性肿转移继发性水肿的极重要的有效的助药物,常用的药物有地塞米松甲泼尼龙(甲基强的松龙),泼尼松(强的松),它可阻断肿毒性代谢对管的影响;其临床疗效出现较快,可维持6~48h,甚至可达3~7天,可使60%~80%病人的临床症状缓解。一般始用量为地塞米松15mg/d(其他糖皮质激素药效折算)。对一般用量无效者可加量至每天30mg、60mg,甚至100mg;对症状的改善优于对体征的好转。对有溃疡病、糖尿病、性疾病者应慎用。可加用西咪替丁(甲氰咪胍)、雷尼替丁奥美拉唑(洛赛克)以预防应激性溃疡

(2)渗透疗法:应用渗透性利尿以减少细胞外液量和全身性水分。常用药物有醇、尿素、山梨醇或甘油,须静注入或快速静滴入。这类药物进入管后,随与细胞外间隙出现的渗透压梯度差,使水顺利地由细胞间隙透过屏障返回管,并随渗透性利尿排出。颅压随细胞间隙水分减少而降低,改善流,一般在用药后15~30min可改善症状和体征,2h左右作用最强,如不作其他治疗,4~6h后颅压不仅可再次增高,而且可出现“反跳”,颅压比治疗前更高,因此应据病情,每6、8或12小时给药1次,醇或山梨醇为1~2g/kg,尿素为0.5~1g/kg,甘油为1g/kg,即使坚持治疗,几周病情可因转移灶增大而再度加重。在渗透疗法时应适当限制液体入量,为配渗透性利尿也可加用呋塞米。

(3)转移的紧急或急救处置:当病人受到急性或亚急性功能障碍或神经损伤,出现症状或体征,如发生头痛恶心呕吐精神意识障碍癫痫发作或习性改变,可能为转移癌增大或出液回流受阻、水肿或交通性水压增高、电解质紊乱、功能损伤或中枢神经系感染。病变可以突然发生或隐匿进展。这类情况就须临床紧急缓解症状同时进检查和治疗。进神经系统体检、CT或MRI检查,或其他特殊检查,以确定临床症状发生的原因,尽快采用科和(或)外科手段纠正病因据病情需要立即采用的非特异性治疗(表4)。

2.放疗

放疗是转移非手术治疗中最有效的治疗。为巩固已取得压增高症的疗效,常须加用放疗。

1954年Phillips首先报道用放疗姑息性治疗转移癌以来,现代已成为几乎所有转移癌要治疗或手术后的助治疗,并发现其疗效与转移灶性状、病人本人及放疗技术因素有,为此须进一步研究最佳时间一量治疗案。

由于尸检发现多发转移的发病率高,因此,即使临床检查发现为单一转移灶,也应视作存在多发微小癌灶。放疗的放射野常是全1~4周应用20~50Gy,曾以多种时间-案比较疗效和中位生存期,以2周应用30Gy全放疗,并于病灶局部增加3次总量9Gy的疗效较好,中位生存期较长,较易于耐受,较少费,也较为便。

对一些放疗复发或放疗抗拒的转移性癌,可以增加放疗量。由于正常组织放射的安全耐受量为55~70Gy,因此需要时外照射可用至此量。必要时可应用外科插入法组织间放疗,在7~60天时间相当应用大量小分割80~150Gy;所选用核素的物理性能决定放疗量和辐射范围,造成局部高量致肿灶放射性坏死,而减少对正常组织的辐射。疗效与肿灶大小、状、确定位以及肿灶对放疗的敏感性有。放疗可使约70%病人的头痛完全缓解,约80%的头痛可达完全或部分缓解。选择性放疗的死亡率为0~4.3%,中位生存期3~6个月,平均生存期为3.4~6.5个月,1年生存率约8%~16%。

3.化疗

化疗以亚硝脲类对转移灶的疗效较好。病理类型,小细胞癌、乳腺癌胃癌等常选用卡莫司汀(卡氮芥,BCNU)125mg静滴,1次/d,连用3天。非小细胞肺癌卵巢癌等常选用司莫司汀150~300mg服,或洛莫司汀(环已亚硝脲,CCNU)100~200mg服,每6~8周1次。也可加用长春新碱或依托泊苷(足乙甙)以增加疗效;也有采用甲氨蝶呤10~12.5mg加地塞米松5mg椎管注射,以获暂时缓解。并应适当加用对原发肿高效、低毒、无交叉耐药又能增效的抗癌药;由于老年人功能和骨髓储备下降,有药物应适当减量(表5~10)。

4.外科治疗

对孤立性或局限性多发转移癌争取手术切除,以减低压和获得病理诊断。对脑室阻塞、颞侧或小转移灶已失去代偿机能、对渗透疗法未能缓解、对放疗抗拒、手术后复发或有转移灶并发症(出、感染或液滞流)的有生命威胁者,一般均需外科紧急减压,包括脑室穿刺流、分流术、颅减压、放置减压装置、切除肿或(和)清除块及止。选择性手术死亡率8.5%~32%,中位生存期为3.6~9.1个月,1年以上生存率13%~45%。

5.综治疗

选择性手术与放疗的综治疗可进一步提高疗效。中位生存期:未治疗的转移者为1~2个月,糖皮质激素治疗可能延长至2.5个月,放疗者约为3~6个月。选择性手术者约为3.6~9.1个月。在1981年以前的一些报道认为,手术加放疗的综治疗,未能明显提高生存期;1987年Smalley报道选择性孤立病灶单纯手术的中位生存期为11.5个月,选择性手术联助放疗,中位生存期为21.0个月,优于单纯手术者。这与病灶定位技术提高和更好选择手术和展综治疗有密切系。高度恶性肿转移治疗后生存2年以上是较少的,其中大多数进手术为并用放疗、激素和化疗等多种治疗;一些选择性手术并综治疗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2.5%至13.0%。转移预后与早期发现,转移癌大小,孤立病灶不在要害部位,无或轻的症状和(或)体征,离发现原发病灶的间隔时间较长,无其他转移灶发现等有

(二)预后

手术和放疗量≥39Gy者只11%的人复发,而量<39Gy者复发率达31%;并可发现,在有CT前后的治疗结果比较,中位生存期自6个月增至8.9个月;1年生存率自22%增至44%,2年生存率自10%增至24%;死亡率由10%减至9%。

护理

术后患者体质较差、免疫较低,所以,应多食用可提高免疫力的食物,如山药乌龟香菇猕猴无花果、苹果、沙丁蜂蜜牛奶猪肝等等,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饮食保健

饮食清淡富于养,注意膳食平衡。忌高脂肪辛辣刺激食物。以免造成病情反复的情况,比如说,海鲜、鸡肉狗肉等。与此同时,也不要食刺激性的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含有大量人体所需的养成分。多吃提高免疫力的食物。术后患者体质较差、免疫较低,所以,应多食用可提高免疫力的食物,如山药乌龟香菇猕猴无花果、苹果、沙丁蜂蜜牛奶猪肝等等,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阿司匹林

下一篇 心源性猝死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