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关木通

关木通 木通木通马兜铃、马木通,为马兜铃植物东北马兜铃的去栓皮干木质藤,为临床常用中药。木通要分布于吉林、黑龙江辽宁等地,喜阴湿,较耐,常生长在低海拔山坡林下草丛中,在微酸、多腐殖质的土壤生长良好,也能适应中性土壤蔓常匐地生长直径可达10cm以,树皮灰色,呈纵长块状剥落。互生,卵状心形,长宽约11~29cm,下面密生短柔毛。单生,稀2朵,腋生短枝上,花梗稍弯......
目录

形态特征

直径可达10cm以,树皮灰色,呈纵长块状剥落。互生,卵状心形,长宽约11~29cm,下面密生短柔毛。

单生,稀2朵,腋生短枝上,花梗稍弯花被筒马蹄,上部膨大,淡黄色,具紫色条纹,先端3深裂,近平展;雄蕊6,贴生于花柱体周围;子房下位,6室。蒴果,具6棱,熟时自端裂成6瓣。

种子扁三角期5月,果期8~9月。

关木通图册关木通图册

生长习性

喜阴湿,较耐。常生长在低海拔山坡林下草丛中。在微酸,多腐殖质的黄壤中生长良好,也能适应中性土壤蔓常匐地生长

关木通图册关木通图册

品种分类

东北马兜铃

马兜铃植物东北马兜铃的干。秋、冬二季采。除去粗皮,晒干。性味归经:苦,;有毒。归小肠膀胱。功能能:清心,利小便,通下乳。用于生疮,心烦尿赤水肿热淋涩痛,白带乳少,湿热痹痛。

木通

《东北植物药图志》中称为马木通,干,长30~60厘米,直径1.2~2.5厘米,表面灰黄色褐色部略粗。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皮部白色而松软,木部黄色,满布细小孔洞,与黄色线条相间如车轮状。无,味极苦。功用治:清心,利小便,通下乳。用于生疮、心烦尿赤水肿热淋涩痛、白带乳少、湿热痹痛。

分布范围

木通为中国东北地区习惯用药,历代本草未见记载。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通化县志略》及1957年版的《辽宁药材》均称此为木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63年版一部)以木通予以收载。产于吉林、黑龙江辽宁等地。分布于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甘肃和长江流域以南。北部暖温带落林区,南部暖温带落林区,北亚热带落、常绿阔混交林区,中亚热带常绿、落林区。

药用属性

功能

热淋涩痛,水肿。能利水消肿,下利湿热,使湿热从小便排出。治疗膀胱湿热小便短赤,淋沥涩痛,常与车前子、木通等配用;用于水肿,则配以猪苓桑白皮等同用;生疮,心烦尿赤。能上清心,下泄小肠之热。常治上炎,生疮,或下移下肠而致的心烦尿赤等症,多与生地黄甘草竹叶等配用;乳少。本品通下乳。用治,配红花桃仁丹参等同用;若用治乳汁短少或不通,可与王不留穿山甲等同用;还能利血脉,通关节,配桑枝、薏苡仁等同用治疗湿热痹痛。

危害

木通是一味常用中药,具有清热利湿功用,曾是临床广泛使用的中成药龙胆泻肝要药味。但木通含有马兜铃酸,对脏有较强的毒性,可以损害小管功能,导致功能衰竭。因为三者紧密的联,所以尽管事件称叫法不一,所指几乎相同。

木通所含的马兜铃酸为有毒成分,木通用量过大,可急性功能衰竭。甚至死亡。中毒症状表现为不适,继而呕吐头痛胸闷腹胀隐痛、腹泻,或面部浮肿尿频尿急,渐起周身浮肿,志不清等。中毒要原因为过量服用和久服。所以必须严格规定的用量用法使用。

中毒救治为:洗,灌肠,据报道,早期给予上腺皮质激素,可以延缓病程的进展。及时行液透析,能获得有利的治疗时机和效果。对于功能明显损害,进入终末期肾病的患者,需采取替代治疗,即或移植。

植物历史

木通,清代以前本草未见记载。清通化县志略称之为木通,具/有细孔,两头皆通之性状。正如清末民初医家张纯所述:/为藤蔓之梗,其全体玲珑通彻,故能贯穿经络,通利九窍。与传统木通描述一致,然而其味实甚苦,道出木通与其他品种区的一个重要特点。木通以其来自东而之,为东北地区所习用,清代逐渐传至。20世纪40年代,沐绍良译日本人石户谷勉所著中国北部之药草收载了木通。20世纪50年代有人指出:我国商品木通要是马兜铃木通。而我国历代本草所载木通木通却很少做为木通用药。木通以其充足的药源逐渐占领药材市场。20世纪70年代,中药大辞典也认为:所用木通药材,要有木通木通淮通白木通四类,其中使用最广泛的是木通。其余三种用量较少或只在局部地区使用,而传统用品木通木通很少见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61963年版收载木通毛茛科山木通,木通木通木通,木通马兜铃木通三种。197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未收载木通木通,市场销售及使用最广泛的木通事实上已取代用药流。199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所收载传统方药龙胆泻肝等处中,将原木通改为木通。随之教科书及大全等文献,凡用木通处均改为木通木通便替代了传统木通药材。我国20世纪60年代已发现木通毒性, 20世纪90年代以后有更多报道指出,木通所含马兜铃酸等成分有致急性小管坏死的毒性。造成不良反应与用量过大、疗程过长有直接系。2005年版《中国药典》里已取消其用药标准,不再做药用。

栽培技术

繁殖

种子繁殖。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20-25cm条沟,将种子播入沟,覆土2-3cm。浇水湿土壤

田间管理

幼苗期注意除草松土,保持土壤湿润。在苗高30-40cm时应搭立支架,以利蔓攀援上升。每年施肥2-3次。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录》;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录》(IUCN)——近危(NT)。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帕金森病

下一篇 呋喃唑酮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