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药品百科   
[0]

左氧氟沙星

左氧氟沙星 氧氟沙星喹诺酮类药物中的一种,具有广谱抗菌作用,抗菌作用强,对多数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变杆菌属、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和流感嗜杆菌、嗜军团菌、淋病奈瑟菌等革兰阴性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对金黄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等革兰阳性菌和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也有抗菌作用,但对厌氧菌和肠球菌的作用较差。中文称:氧氟沙星中文:乳酸氧氟沙星; 氧氟沙星物; ......
目录

药物简介

基本信息

中文称:氧氟沙星

中文:乳酸氧氟沙星; 氧氟沙星物; 盐酸左旋氧氟沙星1/2水物;

:(S)-(-)-9-氟-2,3-二氢-3-甲基-10-(4-甲基-1-哌嗪基)-7-氧代-7H - 吡啶并[1,2,3-de]-[1,4]苯并恶嗪-6-羧酸半水

英文称:Levofloxacin Hemihydrate

英文:Levofloxacin hemihydrate; Levofloxacin; (S)-9-Fluoro-2,3-dihydro-3-methyl-10-(4-methyl-1-piperazinyl)-7-oxo-7H-pyrido(1,2,3-de)-1,4-benzoxazine-6-carboxylic acid hydrate (2:1);

CAS号:138199-71-0

分子式:C18H22FN3O5

分子量:379.38300

确质量:379.15400

PSA:84.24000

LogP:1.48260

物化性质

性状:本品为黄色或灰黄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有苦味。微溶于水、丙酮、乙醇、甲醇,极易溶于乙酸中。

密度:1.48g/cm3

熔点:214-216°C

沸点:571.5ºC at 760mmHg

闪点:299.4ºC

汽压:6.7E-14mmHg at 25°C

安全信息

安全说明:S24/25

生产

左氧氟沙星由外消旋的氧氟沙星填充特殊固定相的高效液相色谱柱直接拆分得左旋体;或将氧氟沙星以硫酸羟胺处理后,用盐酸酸化得盐酸盐,碱性离子交换柱处理,得到的两性化物,加入(S)-(+)-扁酸,其与(-)异构体成盐后成结晶,可通过离子交换树脂,再还原氨基得产品。或者以2,3,4,5-四氟苯甲酸为 原料,先制得2-(乙氧亚甲基)-3-氧代-3-(2,3,4,5-四氟苯基)丙酸乙酯后,再与(S)-2-氨基丙醇反应入不对称碳原子,环、水解、入甲基哌嗪制得。还可以2,3,-二氟-6-硝基苯酚为原料,与R构型的对甲苯磺酸缩水甘油酯在相转移催化存在下反应,生成光活性化物,再还原并与乙氧亚甲基丙二酸二乙酯 (EMME)缩,最后处理,环、水解、哌嗪基得到。

用途

本品具有抗菌广谱、抗菌作用强的特点,对多数肠杆菌科细菌,如肺炎克雷白菌、变杆菌属、伤寒沙门菌属、志贺菌属、流感杆菌、部分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淋球菌等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对部分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衣原体等也有良好的抗菌作用。

药典标准

来源和含量

本品为(一)-(S)-3-甲基-9-氟-2,3-二氢-10-(4-甲基-1-哌嗪基)-7氧代-7H-吡啶并[1,2,3-de]-1,4苯并噁嗪-6-羧酸半水物。无水物计算,含氧氟沙星(C18H20FN3O4)不得少于98.5%。

性状

本品为类白色淡黄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苦。

本品在水中微溶,在乙醇中极微溶解,在乙醚中不溶;在酸中易溶,在0.1mol/L盐酸溶液中略溶。

比旋度

取本品,密称定,加甲醇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10mg的溶液,依法测定(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ⅥE),比旋度应为-92°至-99°。

(1)取本品与氧氟沙星对照品适量,分加光异构体项下的流动相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含0.02mg与0.04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照光异构体项下的法试验,供试品溶液峰的保留时间应与对照品溶液峰中氧氟沙星峰(后)的保留时间一致。

(2)取本品适量,加0.1mol/L盐酸溶液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5μg的溶液,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ⅣA)测定,在226nm与294nm的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在263nm的波长处有最小吸收。

(3)本品的红外光吸收图谱应与对照的图谱(《药品红外光谱集》1128图)一致。

检查

酸碱度

取本品,加水制成每1ml中含10mg的溶液,依法测定(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Ⅵ H),pH值应为6.8~8.0。

溶液的澄清度

取本品5份,分加水制成每1ml中含10mg的溶液,溶液均应澄清;如显浑浊,与2号浊度标准液(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ⅨB)比较,均不得更浓。

吸光度

取本品5份,分加水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含10mg的溶液,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Ⅳ A)在450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均不得过0.1。

物质

取本品,密称定,加0.1mol/L盐酸溶液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1.2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密量取适量,用0.1mol/L盐酸溶液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含12μg的溶液,作为对照溶液。另密称取杂质A对照品约18mg,置100ml量瓶中,加6mol/L氨溶液1ml与水适量使溶解,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密量取2ml,置10ml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杂质A对照品溶液。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ⅤD)测定,用十八烷基硅烷键为填充;以酸铵高氯酸钠溶液(取酸铵4.0g和高氯酸钠7.0g,加水1300ml使溶解,用磷酸调pH值至2.2)-乙腈(85:15)为流动相A,乙腈为流动相B;下表进线性梯度洗。柱温为40℃;流速为每分钟1ml。称取氧氟沙星对照品、环丙沙星对照品和杂质E对照品各适量,加0.1mol/L盐酸溶液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氧氟沙星1.2mg、环丙沙星和杂质E各6ug的混溶液,量取10ul注入液相色谱仪,以294nm为检测波长,记录色谱图,氧氟沙星峰的保留时间约为15分钟。氧氟沙星峰与杂质E峰和氧氟沙星峰与环丙沙星峰的分离度应分大于2.0与2.5。量取对照溶液10ul注入液相色谱仪,以294nm为检测波长,调检测灵敏度,使成分色谱峰的峰高约为满量程的20%。密量取供试品溶液、对照溶液和杂质A对照品溶液各10ul,分注入液相色谱仪,以294nm和238nm为检测波长,记录色谱图。供试品溶液色谱图中如有杂质峰,杂质A(238nm检测)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不得过0.3%,其他单个杂质(294nm检测)峰面积不得大于对照溶液峰面积(0.2%),其他各杂质(294nm检测)峰面积的和不得大于对照溶液峰面积的2.5倍(0.5%)。供试品溶液色谱图中任何小于对照溶液峰面积0.1倍的峰可忽略不计。

时间(分钟)流动相A(%)流动相B(%)
01000
181000
257030
397030
401000
501000

异构体

左氧氟沙星取本品适量,加流动相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1.0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密量取适量,用流动相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10μg的溶液,作为对照溶液。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Ⅴ D)测定。用十八烷基硅烷键为填充;以硫酸铜D-苯丙氨酸溶液(取D-苯丙氨酸1.32g与硫酸铜1g,加水1000ml溶解后,用氢氧化钠试液调pH值至3.5)-甲醇(82:18)为流动相;柱温40℃,检测波长为294nm。取氧氟沙星对照品适量,加流动相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0.2mg的溶液,取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右氧氟沙星氧氟沙星依次流出,右、左旋异构体峰的分离度应符要求。取对照溶液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调检测灵敏度,使成分色谱峰的峰高约为满量程的25%,再密量取供试品溶液和对照溶液各20μl,分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供试品溶液色谱图中右氧氟沙星峰面积不得大于对照溶液峰面积(1.0%)。

残留溶

甲醇与乙醇取本品适量,密称定,用标溶液(称取丙酮适量,用0.5mol/L盐酸溶液稀释制成每1ml中含0.01mg的溶液)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含100mg的溶液,密量取5ml,置空瓶中,密封,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甲醇和乙醇,密称定,用标溶液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含甲醇和乙醇分为300μg和500μg的溶液,密量取5ml,置空瓶中,密封,作为对照品溶液;照残留溶测定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ⅧP第一法)测定。以聚乙二醇(PEG-20M)(或极性相似)为固定液的毛细管柱为色谱柱;柱温为40℃;进样温度为150℃;检测器温度为180℃;空瓶平衡温度为85℃;平衡时间为30分钟;取对照品溶液空进样,记录色谱图。丙酮峰、甲醇峰与乙醇峰之间的分离度均应符要求。取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分空进样,记录色谱图。标法以峰面积比值计算,均应符规定。

水分

取本品,照水分测定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Ⅷ M第一法)测定,含水分应为2.0%~3.0%。

炽灼残渣

取本品1g,置铂坩埚中,依法检查(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Ⅷ N),遗留残渣不得过0.1%。

重金属

取炽灼残渣项下的遗留残渣,依法检查(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Ⅷ H第二法),含重金属不得过百万分之十。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Ⅴ 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为填充;以酸铵高氯酸钠溶液(取酸铵4.0g和高氯酸钠7.0g,加水1300ml使溶解,用磷酸调pH值至2.2)-乙腈(85:1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94nm。称取氧氟沙星对照品、环丙沙星对照品和杂质E对照品各适量,加0.1mol/L盐酸溶液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氧氟沙星0.12mg、环丙沙星和杂质E各6μg的混溶液,取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氧氟沙星峰的保留时间约为15分钟,氧氟沙星峰与杂质E峰和氧氟沙星峰与环丙沙星峰的分离度应分大于2.0与2.5。

测定法

取本品约60mg,密称定,置50ml量瓶中,加0.1mol/L盐酸溶液溶解并定量稀释至刻度,摇匀,密量取5ml,置50ml量瓶中,用0.1mol/L盐酸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密量取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另取氧氟沙星对照品适量,同法测定,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即得。

喹诺酮类抗菌药。

贮藏

遮光、密封保存。

氧氟沙星

杂质A:

(-)9,10-二氟-3-甲基-7-氧代-2,3-二氢-7H-吡啶并[1,2,3-de]-1,4-苯并噁嗪-6-羧酸

杂质E:

(-)9-氟-3-甲基-7-氧代-10-(1-哌嗪基)-2,3-二氢-7H-吡啶并[1,2,3-de]-1,4-苯并噁嗪-6-羧酸

药物说明

药理作用

本品为氧氟沙星的左旋体,其体外抗菌活性约为氧氟沙星的两倍。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DNA解旋酶的活性,阻止细菌DNA的成和复制而导致细菌死亡。

氧氟沙星和双黄连注射存在严重不良反应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发布最新一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提醒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和药品生产企业,警惕氧氟沙星注射和双黄连注射的严重不良反应。 据介绍,氧氟沙星注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以全身性损害、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呼吸系统损害、肠系统损害为,其中过敏反应问题较为典型,临床要表现为过敏休克过敏样反应、呼吸困难、多性红斑型药疹、水肿等。 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数据库中,氧氟沙星注射的严重病例报告分析表明,该产品存在临床不理使用现象,且部分不理用药问题已成为起严重不良事件的要因素。如氧氟沙星注射说明书中明确提示18岁以下患者

在数据库中不乏18岁以下患者应用该药品且起严重不良事件的病例报告。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建议临床医生在使用氧氟沙星注射时,应严格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药品说明书规定用药。避免配伍忌,确需联使用其他抗菌药物时应理选择。功能不全者、老年患者、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等应慎用或在严格监护下使用。用药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仔细观测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停药,并尽快明确诊断,及时给予对症治疗。

药代动力

服后吸收完全,相对生物利用度接近100%。单量空服0.1g和0.2g后,药峰浓度(Cmax)分达1.36mg/L和3.06mg/L,达峰时间(Tmax)约为1小时。消除半衰期(t1/2β)约为5.1~7.1小时。蛋白结率约为30%~40%。本品吸收后广泛分布至各组织、体液,在扁体、前列腺组织液、泪液、妇女生殖道组织、皮肤和唾液等组织和体液中的浓度与药浓度之比约在1.1~2.1之间。本品要以原排泄,在体代谢甚少。服48小时尿中排出量约为给药量的80%~90%。本品以原自粪便中排出少量,给药后72小时累积排出量少于给药量的4%。

健康志愿者服本品50~200mg后,平均药峰浓度为0.57~2.04mg/L,于给药后0.8~2.4h到达。服者的生物利用度接近100%。服后药物迅速吸收并分布至全身,在各组织和体液中达有效浓度。清消除半减期4~7h。排泄,单次给药后24h约可排出给药量的80%~85%健康成人一次服给药后,清中浓度随给药量而不同,Tmax约0.92~1.48h,Cmax及AUC也有明显的量依赖性。未见有由连续给药而清浓度的蓄积性。本品在体几乎不代谢,用药后至48小时为止,用药量中约85%的未变化体从尿中排泄而出。健康成人一次性服给药后,尿中浓度随给药量变化而变化。体液、组织浓度与清浓度相,显示良好的分布性。服给药后显示了迅速而高浓度的分布,几乎超过所有致病菌的MIC90。同时,本品也可良好地分布于中性白细胞。

适应症

适用于敏感菌起的:

1.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包括单纯性、复杂性尿路感染细菌性前列腺炎、淋病奈瑟菌尿道炎.

2.呼吸道感染,包括敏感革兰阴性杆菌所致气管感染急性发作及部感染。

3.肠道感染,由志贺菌属、沙门菌属、产肠毒素大肠杆菌、亲水气单胞菌、副溶血弧菌等所致。

4.伤寒

5.关节感染。

6.皮肤软组织感染。

7.血症等全身感染。

8.慢性气管炎。

左旋氧氟沙星已于1993年在日本上市。该药治疗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系感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等取得良好疗效。其中治疗急、慢性下呼吸道感染的有效率和细菌清除率达80%~100%,对嗜流感杆菌、卡他摩拉菌、金葡菌和肺炎球菌的清除率高,而对绿脓杆菌的清除较差。对复杂性和单纯性尿路感染的有效率和细菌清除率亦为80%~100%。治疗皮肤软组织感染的有效率为80%~91%、对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的清除率接近90%。治疗妇产科、等感染的有效率亦在90%左右。

葡萄球菌属、肺炎球菌、化脓性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肠球菌属、消化性链球菌属、淋球菌、布拉汉氏卡他菌、痤疮丙酸杆菌、大肠杆菌、柠檬酸菌属、沙门氏菌属(除外伤杆菌和伤寒菌)、志贺氏菌属、克雷白氏杆菌属、肠菌属、沙雷氏菌属、变杆菌属、霍乱孤菌、绿脓杆菌、流感嗜杆菌、不动杆菌属、弯杆菌属、沙眼衣原体之中,对本敏感菌所起的下述感染症。

-肺炎慢性气管炎、弥漫性细气管炎、气管扩张症(感染时)、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继发性感染.

左氧氟沙星-咽喉炎、扁体炎(扁体周围炎、体周围脓肿急性气管炎-肾盂肾炎膀胱炎、前列腺炎、副睾丸炎、淋球菌性尿道炎、非淋球菌性尿道炎。

-子宫感染、子宫颈炎、子宫附件炎大腺炎.

-毛囊炎(包括脓疱痤疮)、疖、疖肿症、传染性脓疱病、丹毒蜂窝组织炎、淋巴管(结)炎、化脓性甲周炎(包括瘭疽)、皮下脓肿、汗腺炎、集簇性痤疮、感染性粉、肛门周围脓肿.

-乳腺炎外伤烫伤及手术伤等(表浅性)继发性感染.

-胆囊炎、管炎.

-外耳道炎、中耳炎、鼻窦炎、化脓性、唾液腺炎。

-眼睑炎、麦粒肿泪囊炎结膜炎、睑腺炎。

-细菌性痢、感染性肠炎、沙门氏菌肠炎霍乱

-组织炎、冠周围炎、颌炎。

用法用量

服。 成人常用量:

1.气管感染、部感染:一次0.2g,一日2次,或一次0.1g,一日3次,疗程7~14日。

2.急性单纯性下尿路感染:一次0.1g,一日2次,疗程5~7日;复杂性尿路感染:一次0.2g,一日2次,或一次0.1g,一日3次,疗程10~14日。

3.细菌性前列腺炎:一次0.2g,一日2次,疗程6周。

成人常用量为一日0.3~0.4g,分2~3次服用,如感染较重或感染病原体敏感性较差者,如铜绿假单胞菌等假单胞菌属细菌感染的治疗量也可增至一日0.6g,分3次服。

孕妇用药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注意,动物实验未喹诺酮类药物有致畸作用,但对孕妇用药进的研究尚无明确结论。鉴于本药起未成年动物关节病变,故孕妇用,哺乳期妇女应用本品时应暂停哺乳

1)对怀孕期的安全性尚未确立,故对孕妇或可能怀孕的妇女不可用药。

2)因氧氟沙星会向母乳中移动,故哺乳中妇女不要用药。必须用药时,应避免哺乳

儿童用药

该品在婴幼儿及18岁以下青少年的安全性尚未确定。但本品用于数种幼龄动物时,可致关节病变。因此不宜用于18岁以下的小儿及青少年。

老年患者用药

老年患者常有功能减退,因本品部分排出,需减量应用。

不良反应

1.肠道反应:部不适或疼痛、腹泻恶心呕吐

2.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可有头昏头痛、嗜睡或失眠

3.过敏反应: 皮疹、皮肤瘙痒,偶可发生渗出性多性红斑及神经水肿。光敏反应较少见。

4.偶可发生:

(1)癫痫发作、精神异常、烦躁不安、意识混乱、幻觉震颤

(2)血尿发热、皮疹等间质性肾炎表现。

(3)炎。

(4)结晶尿,多见于高量应用时。

(5)关节疼痛。

5.少数患者可发生清氨基转移酶升高、血尿素氮增高及周围象白细胞降低,多属轻度,并呈一过性。

患者对本品耐受性良好。对918例患者观察中、出现消化道反应者占1.2%,要表现为部不适、纳减和腹泻等;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如失眠头痛头晕等占0.8%;约有2.4%的患者出现一过性清转氨酶升高、嗜酸粒细胞增多或白细胞计数减少。不良反应均轻微,与氧氟沙星相比,本品的不良反应较为少见。

在3649例中所报告的不良反应占2.77%(101例)。要的不良反应有部不适感、腹泻、软便、嗳恶心消化系统症状2.22%(81例),发疹、红斑、瘙痒等过敏症状0.47%(17例),失眠头痛头重头昏精神症状0.60%(22例),全身疲乏、恶寒、热感、体温下降等全身症状0.14%(5例),其它有肩关节疼、呼吸困难心悸、味觉异常等症状0.27%(10例)。临床检验值的变化要为GPT升高1.9%(46/2439例)和GOT升高1.4%(34/2442例),以及嗜酸性白细胞增多1.4%(28/2063例)等。偶有休克中毒表皮坏死症、皮肤粘膜眼综征、痉挛、急性功能不全、黄疸、间质性肺炎、伴有假膜性大肠炎等便的重症大肠炎以及横纹溶解症等严重不良反应。

严重副作用偶有下列严重副作用的发生,故应在充分观察及确认有异常的情况下停止用药,并给予适当处置。

(l)休克过敏反应性症状(初期症状,红斑、恶寒呼吸困难等)。

(2)中毒表皮坏死症(Lyell症候群)。皮肤粘膜眼症候群(StevensJohnson症候群)。

(3)痉挛。

(4)急性功能不全。

(5)黄疸(初期症状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倦怠感、搔痒等)。

(6)(无粒白细胞症(初期症状发热咽喉痛、倦怠感等)。

(7)间质性肺炎症状发热咳嗽呼吸困难、胸部X线异常、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处置法:副上腺皮质激素用药等)。伴有假膜性大肠炎等便的重症大肠炎。(症状腹痛、频繁性腹泻等)。

(9)横纹溶解症(可伴有急剧性功能恶化)。(症状肉痛、无力感、CPK升高、及尿中的红蛋白升高等)。

(10)糖(易出现于糖尿病患者、功能障碍的患者)。

(11)跟炎、断裂等障碍。

(12)错乱等精神症状

在国外发生的严重副作用在国外报告偶有下列其他新喹诺酮类抗菌的严重副作用发生,故应充分观察及确认有异常的情况下停止用药,并给予适当处置。

(l)溶血贫血

(2)过敏管炎

(3)抑郁症

其它的副作用

(l)过敏症偶有浮肿、荨麻疹、热感、过敏症,有时出现皮疹、搔痒或红斑等症状,当出现这些症状时应停止用药。

(2)精神神经系统偶有振颤、麻木感、视觉异常、耳鸣幻觉、嗜睡,有时会出现失眠头晕头痛症状

(3)脏有时出现中尿素氮(BUN)上升的现象。

(4)肝脏有时会出现GOT、GPT、Al-P、γ-GPT上升现象。

(5)液有时会出现贫血、白细胞减少、减少和嗜酸性白细胞增加等现象。因此,应注意观察,出现异常时应立即停止用药。消化器官有时会出现恶心呕吐部不适、腹泻食欲不振腹痛消化不良症状。偶有口腔炎、舌炎渴、部膨胀感、便秘症状的出现。其他偶有倦怠感、发热关节痛、动悸、味觉异常等出现。

忌症

对本品及氟喹诺酮类过敏的患者用。

参见诺氟沙星,由于本品要自排泄,功能减退者需减量应用,高龄患者亦需酌情减量。对喹诺酮类抗菌过敏史者用。

诺氟沙星等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为抑制DNA的成,在幼中发现该类药物对软的损害,故此类药物不宜用于小儿、孕妇,乳妇应用时需暂停哺乳,因药物可分泌至乳汁中。

原有癫痫等中枢神经疾患者,应避免应用本品等氟喹诺酮类,因易发生严重中枢神经系统反应。

严重功能减退者亦宜避免应用,因可发生抽搐等不良反应。

对高龄者的用药本要从脏排出(参照“体药代动力”),但由于高龄者大多功能低下,可能会出现持续高中浓度。因此,应注意用药量及用药间隔,采取1次用药100mg,1日2次等谨慎用药法。

注意事项

1.由于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者多见,应在给药前留取尿培养标本,参考细菌药敏结果调整用药。

2.本品大量应用或尿pH值在7以上时可发生结晶尿。为避免结晶尿的发生,宜多饮水,保持24小时排尿量在1200ml以上。

3.功能减退者,需功能调整给药量。

4.应用本品时应避免过度暴于阳光,如发生光敏反应或其他过敏症状需停药。

5.功能减退时,如属重度(硬化腹水)可减少药物清除,药浓度增高,功能均减退者尤为明显,均需权衡利弊后应用,并调整量。

6.原有中枢神经系统疾患者,例如癫痫癫痫病史者均应避免应用,有指征时需仔细权衡利弊后应用。

7.偶有用药后发生跟踺炎或跟踺断裂的报告,如有上述症状发生,须立即停药,直至症状消失。

药物相互作用

1.尿碱化可减低本品在尿中的溶解度,导致结晶尿和毒性。

2.喹诺酮类抗菌药与茶碱用时可能由于与细胞色素P450结部位的竞争性抑制,导致茶碱类的消除明显减少,消除半衰期(t1/2)延长,药浓度升高,出现茶碱中毒症状,如恶心呕吐震颤、不安、激动、抽搐心悸等。本品对茶碱的代谢虽影响较小,但用时仍应测定茶碱药浓度和调整量。

3.本品与环孢素用,可使环孢素药浓度升高,必须监测环孢素浓度,并调整量。

4.本品与抗凝药华法林用时虽对后者的抗凝作用增强较小,但用时也应严密监测患者的酶原时间。

5.丙磺舒可减少本品自小管分泌约50%,用时可因本品浓度增高而产生毒性。

6.本品可干扰咖啡因的代谢,从而导致咖啡因消除减少,消除半衰期(t1/2β)延长,并可能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毒性。

7.含铝、镁的制酸药、均可减少本品的服吸收,不宜用。

8.本品与非甾体类抗炎药芬布芬用时,偶有抽搐发生,因此不宜与芬布芬用。

9.本品与服降糖药用可能会糖失调,因此用药过程中应注意监测糖浓度,一旦发生糖时应立即停用本品,并给予适当处理。

氧氟沙星相仿,本品对茶碱类等药物在体代谢影响不明显。

本品与含有镁、铝的抗酸并用会降低本品吸收,并有可能减弱其效果,但与雷尼替丁并用时未见有对其吸收阻碍作用。

酸类或联苯丁酮酸非甾体消炎止痛药与左旋氧氟沙星并用有起痉挛的。

临床应用

临床加大氧氟沙星的用量,有细菌对喹诺酮药物耐药性普遍上升的客观原因,也有对该药安全性过度放而盲用药的因素。该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在随量增加而上升。100ml注射液的量已从100mg递增到200mg和300mg。但大氧氟沙星注射液在使用安全性与理性面有值得讨论与商榷之处。

氧氟沙星注射液不宜用于功能明显减退患者药典2000年版二部《临床用药须知》“氧氟沙星”项下说明,功能减退者应减退程度减量用药:酐清除率(ml/min)为40~70,量100mg,每12小时一次;为20~40时,量100mg,每24小时一次;<20时,量为100mg,每48小时一次。

在有些氧氟沙星注射液的药品使用说明书中,功能减退患者的用药案与药典有明显的差异:酐清除率为50~80时,成人每日400mg,分两次滴注;为20~49时,首400mg,以后每24小时200mg;10~19时,首400mg,以后每48小时200mg。实际上,功能正常者一次注射400mg氧氟沙星已容易诱发不良反应。此量给予功能明显减退患者时,势必成持续的高药浓度水平,提高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加重患者的脏负担。建议以药典为首要的用药参考依据,以保患者的安全。

高龄老人不宜使用大氧氟沙星注射液李大爷90岁,因尿路感染到某社区医院住院治疗。医生给予200mg/100ml的氧氟沙星注射液静点滴。不待用药完毕,家属发现李大爷光停留在天花上,唤之不醒,呈木僵状态,以为是病情危重。在建议医生立即停药,并采取利尿等措施加速药物排泄以后,患者才清醒过来。

药典规定:高龄老人使用氧氟沙星宜减量为100mg,每12小时一次。有些临床医生对这一规定缺乏了解,出现老年人与成人量差不大的现象。应该注意,注射200~300mg的氧氟沙星对成人较为安全,但往往使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年患者难以承受,甚至造成不良后果。老年人的脏、心脏肝脏神经系统都在衰退,机体含水量减少,故容易成高药浓度水平且难以排泄。所以应据老年个体的具体情况选择氧氟沙星量。

左氧氟沙星注意据女性个体差异选择氧氟沙星注射液量在使用氧氟沙星注射液的患者中,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头晕心悸失眠等不良反应症状的以女性多见。其中又以身体瘦弱、体重明显偏低及实施减肥的女性为高发群体。这并非偶然,而是因为常用量就会使上述个体的药浓度水平高于正常人群,而她们的心脏神经系统和肠道的耐受能力又相对较差。氧氟沙星的注射量应男女有。而对身体瘦弱、体重过低的女性患者,单次氧氟沙星使用量以不大于200mg为宜。

尿路感染者不宜使用大氧氟沙星注射液氧氟沙星脏排泄,在体不分解,故尿药浓度高,适用于尿路感染者的治疗。曾有文献介绍,给予常规量的氧氟沙星,尿药浓度可高达300mg/L;用药24小时仍可达到60mg/L,超过敏感菌MIC90的50倍。故尿路感染,尤其是下尿路感染用小氧氟沙星即可,并适宜服用药。尿路感染者一般不必使用大量的氧氟沙星注射液,大量反而会对脏功能造成不利的影响。

使用大氧氟沙星注射液更应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大氧氟沙星注射液用某些有相互作用倾向的药物时,潜在的不良反应现象可能会趋于明显。如可升高茶碱药浓度水平,动过速、律失常等症状布洛芬消炎痛等非甾体消炎镇痛药物时容易诱发癫痫等,应有所警觉。

使用大氧氟沙星注射液可考虑序贯给药法氧氟沙星量相同时,注射给药的峰浓度值明显高于服,但生物利用度和半衰期的差不大。故推荐序贯给药法。即先注射给药以迅速升高药浓度水平,再改用服给药。使注射给药见效快、作用强和服给药简便、安全、济和药物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同时得到发挥。

氧氟沙星过量中毒时宜慎用尿液碱化解救药典1995年版二部《临床用药须知》“氧氟沙星”项下明确说明:患者尿pH值在7以上时易发生结晶尿,故应避免同用碱化。另在“盐酸环丙沙星”项下说明:尿碱化可减少该药在尿中的溶解度,导致结晶尿和毒性。而有药品使用说明书给予的氧氟沙星过量中毒时的解救法却是以碳酸氢钠碱化尿液,以加速药物排泄。上述似乎矛盾的说明,可能是基于氧氟沙星既可溶于酸、又可溶于碱的特征的不同阐述。但盐酸氧氟沙星溶解度更大,故药物可在碱性尿液中析出。笔者认为应慎用尿液碱化解救氧氟沙星过量起的中毒,而以利尿、导尿等法促进药物排泄为稳妥。

氧氟沙星注射液宜用于中、重度感染氧氟沙星为浓度依赖型抗生素,大量有助于提高疗效和抑制耐药菌的产生。但量为300mg/100ml这样的大量注射液应该在中度和严重敏感细菌感染时使用。将其用于轻度感染有欠妥当。而在无明确细菌感染指征的情况下,把大氧氟沙星注射液作为退热药物和消炎药物来使用更不可取。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放射性肾炎

下一篇 辐射性白内障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