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辐射性白内障

临床上将有明确明因辐射而起的内障称为辐射性内障晶状体赤道部囊膜下上皮细胞对电离辐射甚为敏感。受损伤的上皮细胞可产生颗粒样物质,在囊膜下自周边部向中迁移特在后极部尤为明显。这种颗粒样物质的出现,大约需数月乃至数年的潜伏期。晶状体对放射线影响具有高度敏感性放射线所起的内障称为辐射性内障晶状体受伤者有2种,一为接触放射线的工作者,二为接受放射线治疗者。常见起损伤的放射线有:X......
目录

病因

晶状体对放射线影响具有高度敏感性放射线所起的内障称为辐射性内障晶状体受伤者有2种,一为接触放射线的工作者,二为接受放射线治疗者。常见起损伤的放射线有:X线,β、γ射线以及铍、钋、镅的中子射线,红外线、紫外线以及微波等。

临床表现

1.内障成的潜伏期

晶状体对各种放射线伤后表现基本相同。接受放射线后发病潜伏期不一,可数月数年或十几年,其与接受放射线的种类放射量的多少以及年龄等有。X线起发病在2~4年,中子射线几个月即可使患者出现症状。年龄愈小,潜伏期愈短;量愈大,潜伏期愈短。

2.内障的临床

X射线、γ射线及中子照射所产生的内障临床态基本相同。人的辐射性内障临床过可分为4个阶段:

(1)第一阶段初起晶状体后极部囊下皮质出现数个粉末状混浊小点,或呈白色灰色金色彩虹色。后囊下皮质有小空。这个阶段不起视力损害。

(2)第二阶段过一段时间后,混浊小点逐渐增多,聚积成环状,当混浊区扩大到1-2mm直径时,可见其周围有空与颗粒布。以后混浊扩大成盘状混浊,直径3~4mm。

(3)第三阶段时间更长,后囊下混浊更多,渐次成盘状,外不规则,有时呈数层重叠式。盘混浊逐渐向赤道向及前后扩大,同时晶状体皮质发生自赤道部伸向中央的楔形混浊。有时这种起自周边的混浊较中央部混浊更早出现周边混浊常呈黄褐色。

(4)第四阶段晶状体全部混浊,不能与老年性内障

检查

对手术效果存在疑虑或特殊要求,怀疑并其他眼病的患者要进的检查。

1.角膜皮细胞检查

观察细胞密度(CD)和六边型细胞的比例。角膜皮低于1000/mm2时,应慎重考虑内障手术式。

2.网膜视力检查

把特定的图像或视标投射到网膜上,无论屈光间质是否混浊,直接检查网膜的视力,以了解患者手术后可能达到的最佳视力,是术前评价黄斑功能的一种重要检查法。

3.视野检查

对于晶状体混浊较轻,而具有一定视力的患者,进视野检查可发现内障的其他疾病如中暗点要警惕黄斑病变的存在,生理盲点的扩大及视野特征性的缺损要警惕青光眼及其他眼底病变的存在。由于内障也会起视野的改变,因此要联系裂隙灯观察到的晶状体混浊的部位而加以鉴

4.网膜电流图(ERG)检查

前有闪光图和多焦3种ERG,可记录网膜的视锥细胞功能、视杆细胞功能和混功能。闪光ERG反映了整个网膜的功能。图ERG要反映黄斑的功能。多焦ERG能同时记录中央30°视野100多个网膜位点上的ERG,有利于诊断和判断术后网膜的功能状况。

5.视觉诱发电位检查(VEP)

VEP包括闪光VEP和图VEP,用于记录从网膜到视皮质的神经通路功能当黄斑部和视神经出现病变时可表现为振幅的降低和潜伏期的延长。

诊断

1.患者有受辐射的历史。

2.受辐射后,患者出现视力障碍,但较晚。

3.慢性X线等辐射损伤晶状体,混浊多从后极部始,初可有后囊下皮质小,后囊下呈雾状混浊及后囊下皮质点状混浊3种表现,可单独发生,但多为混型。

4.后囊下皮质出现在空。空小而或长期不变,或状变为小白点,不能自吸收,且逐渐向前部及赤道部扩展。

5.日久后囊下皮质混浊多呈雾状与点状混杂,整个呈薄状,初起皆局限于后极附近2mm半径范围以后囊近而核远。

6.晶状体病变可单独发生,也可伴有其他眼部损害。

鉴别诊断

1.高度近视性后囊下皮质混浊常呈棕色且自核后面起皮质全部混浊。

2.糖尿起的病变虽可位于后囊下但不达正后极处。它的特点为小而态稳定,长期不变。

3.并发于网膜色素变性及葡萄膜炎的混浊常有膝状尘点,不呈盘状。

4.年龄相内障大多先有周边部皮质楔形块状混浊存在。

并发症

眼睑放射性皮炎、急性假膜性结膜炎睑球粘连角膜溃疡网膜放射性损伤、急性放射病等。

治疗

1.远离放射源,注意病情观察。

2.内障影响工作和生活者可以手术摘除,联人工晶体植入手术。

预后

与放射线辐射控制及辐射时间有

预防

辐射性内障是某种放射线直接作用于晶状体的结果,因此医务人员必须采取预防措施,使外照射量不超过国家规定的防护标准。此外,为了防止晶状体受辐射损伤,从事放射线工作者,应戴防护眼镜。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左氧氟沙星

下一篇 冠唇花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