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药品百科   
[0]

磺胺嘧啶

磺胺嘧啶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或粉末,无臭,无味,遇光渐渐变暗色。几乎不溶于水,溶于沸水(1∶60),微溶于乙醇和丙酮,不溶于氯仿和乙醚,易溶于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或氨溶液。熔点252~256℃(同时分解)。其钠盐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苦。遇光渐变棕色。久置潮湿中,即缓缓吸收二氧化碳,析出磺胺嘧啶。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不溶于氯仿和乙醚。10%水溶液pH为9.5~10.5。中文称:磺胺嘧啶......
目录

化合物简介

物信息

中文称:磺胺嘧啶

中文:N-2-嘧啶基-4-氨基苯磺酰胺;磺胺嘧啶-D4;大安净;磺胺哒嗪;2-对氨基苯磺酰胺嘧啶;

英文称:sulfadiazine

英文:Sulfadiazine;A-306;Benzenesulfonamide, 4-amino-N-2-pyrimidinyl-;Adiazin;rp2616;PYRIMAL;sulphadiazine;Diazin;DIAZYL;DEBENAL;4-Amino-N-pyrimidin-2-yl-benzenesulfonamide;SD-Na;Trisem;

CAS号:68-35-9

MDL号:MFCD00006065

EINECS号:200-685-8

RTECS号:WP1925000

BRN号:6733588

PubChem号:24899802

分子式:C10H10N4O2S

结构式:

分子量:250.27700

确质量:250.05200

PSA:106.35000

LogP:2.59460

物化性质

外观与性状:白色至略黄色结晶粉末

密度:1.496 g/cm3

熔点:253°C (dec.)(lit.)

沸点:512.6ºC at 760 mmHg

闪点:263.8ºC

折射率:1.679

储存条件:0-6ºC

安全信息

符号:GHS07GHS08

信号词:危险

危害声明:H302; H315; H317; H319; H334; H335

警示性声明:P261; P280; P284; P304 + P340; P342 + P311

包装等级:III

危险类:6.1(b)

编码:2935009090

危险品运输编码:3249

WGK Germany:3

危险类码:R22

安全说明:S26-S36

RTECS号:WP1925000

危险品标志:Xn; Xi

分子结构数据

1、 摩尔折射率:63.14

2、 摩尔体积(cm/mol):167.2

3、 等张比容(90.2K):504.4

4、 表面张力(dyne/cm):82.6

5、 极化率(10-24cm3):25.03

计算化数据

1.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无

2.氢键供体数量:2

3.氢键受体数量:6

4.可旋转化键数量:3

5.互变异构体数量:2

6.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106

7.重原子数量:17

8.表面电荷:0

9.复杂度:327

10.同位素原子数量:0

11.确定原子立构中数量:0

12.不确定原子立构中数量:0

13.确定化键立构中数量:0

14.不确定化键立构中数量:0

15.共价键单元数量:1

可由糠氯酸与硝基胍成2-氨基嘧啶后与对乙酰基苯磺酰氯在吡啶中缩水解而制得。

用途

本品为治疗全身感染的中效磺胺,抗菌谱广,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对膜炎双球菌、肺炎链球菌、淋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的抑制作用较强,能通过屏障渗入液。

临床要用于流,为治疗流的首选药,也可治疗上述敏感菌所致其他感染。也常制成水溶性的钠盐,用作注射针

药典标准

来源含量

本品为N-2-嘧啶基-4-氨基苯磺酰胺。品计算,含C10H10N4O2S不得少于99.0%。

性状

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的结晶或粉末;无臭,无味;遇光色渐变暗。

本品在乙醇或丙酮中微溶,在水中几乎不溶;在氢氧化钠试液或氨试液中易溶,在稀盐酸中溶解。

(1)取本品约0.1g,加水与0.4%氢氧化钠溶液各3ml,振摇使溶解,滤过,取滤液,加硫酸铜试液1滴,即生成黄绿色沉淀,放置后变为紫色

(2)本品的红外光吸收图谱应与对照的图谱(《药品红外光谱集》570图)一致。

(3)本品显芳香第一胺类的鉴反应(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Ⅲ)。

检查

酸度

取本品2.0g,加水100ml,置水中振摇加热10分钟,立即放冷,滤过;分取滤液25ml,加酚酞指示液2滴与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0.20ml,应显红色

碱性溶液的澄清度与

取本品2.0g,加氢氧化钠试液10ml溶解后,加水至25ml,溶液应澄清无色;如显色,与黄色3号标准比色液(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ⅨA第一法)比较,不得更深。

氯化物

取上述酸度项下剩余的滤液25ml,依法检查(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ⅧA),与标准氯化钠溶液5.0ml制成的对照液比较,不得更浓(0.01%)。

失重

取本品,在105℃干至恒重,减失重量不得过0.5%(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Ⅷ L)。

炽灼残渣

不得过0.1%(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Ⅷ N)。

重金属

取本品1.0g,依法检查(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Ⅷ H第三法),含重金属不得过百万分之十。

含量测定

取本品约0.5g,密称定,照永停滴定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ⅦA),用亚硝酸钠滴定液(0.1mol/L)滴定。每1ml亚硝酸钠滴定液(0.1mol/L)相当于25.03mg的C10H10N4O2S。

(1)磺胺嘧啶 (2)磺胺嘧啶软膏 (3)磺胺嘧啶眼膏 (4)磺胺嘧啶混悬液 (5)复方磺胺嘧啶

药物分析

称:联磺甲氧苄啶磺胺嘧啶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应用范围:该法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联磺甲氧苄啶磺胺嘧啶的含量。

法适用于联磺甲氧苄啶

法原理:取该品适量加盐酸溶液使溶解并定量稀释,摇匀,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以0.1mol/L盐酸溶液为空白溶液,以324nm为测定波长(λ2),340为参比波长(λ1),在测定波长与参比波长处测定吸光度,求出吸光度的差值(△A),另取磺胺嘧啶对照品适量,同法测定吸光度,计算,即得。

:1.盐酸溶液(1→3)

2. 0.1mol/L盐酸溶液

仪器设备:可见分光光度计

试样制备: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该品10密称定,研细,密称取适量(约相当于磺胺嘧啶100mg),置100mL量瓶中,加盐酸溶液(1→3)10mL,充分振摇使其溶解,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密量取续滤液2mL,置50mL量瓶中,加0.1mol/L盐酸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

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另取磺胺嘧啶对照品约100mg,密称定,置100mL量瓶中,加盐酸溶液(1→3)10mL,充分振摇使其溶解,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密量取续滤液2mL,置50mL量瓶中,加0.1mol/L盐酸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对照品溶液。

注:“密称取”系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称取重量的千分之一。“密量取”系指量取体积的准确度应符国家标准中对该体积移液管的度要求。

操作步骤:密量取上述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以0.1mol/L盐酸溶液为空白溶液,以324nm为测定波长(λ2),340为参比波长(λ1),在测定波长与参比波长处测定吸光度,求出吸光度的差值(△A),另取磺胺嘧啶对照品适量,同法测定吸光度,计算,即得。

相关药品说明

概况

磺胺嘧啶前我国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磺胺类抗感染药物,又称磺胺哒嗪、地亚净,磺胺嘧啶的分子结构类似对氨基苯甲酸(PABA),可与PABA竞争性作用于细菌体的二氢叶酸成酶,从而阻止PABA作为原料成细菌所需的叶酸,减少了具有代谢活性的四氢叶酸的量,而后者则是细菌成嘌呤、胸腺嘧啶核苷和核糖核酸(DNA)的必需物质,因此抑制了细菌的生长繁殖磺胺嘧啶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膜炎双球菌、肺炎球菌、淋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敏感细菌以及沙眼衣原体、放线菌、疟原虫、星奴卡菌和弓虫等微生物均有抑制作用。磺胺嘧啶的优点是中有效浓度较高,清蛋白结率低,药物易于渗入脊髓液,为治疗膜炎的首选药物,但近年来膜炎双球菌对磺胺嘧啶等磺胺药的耐药菌株有所增加(国报告20%,国外报告33%对本品耐药)。对本品耐药者,可用青霉素治疗。磺胺嘧啶缺点为在尿路中较易析出结晶,因而需同服碳酸氢钠。近年来研究表明,其半寿期为17小时,故可属中效磺胺药,每日给药二次即可。但一般仍作短效使用。临床常用磺胺嘧啶治疗流脊髓膜炎、上呼吸道感染膜炎、中耳炎、疖、产褥热鼠疫、局部软组织或全身感染、泌尿道感染及急性菌痢,尚可用于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伤寒等。

药理作用

磺磺胺嘧磺胺嘧啶属全身应用的中效磺胺类药,为一种广谱抑菌。其作用机制是因其在结构上类似对氨基苯甲酸(PABA),可与PABA竞争性作用于细菌体的二氢叶酸成酶,从而阻止PABA作为原料成细菌所需要的四氢叶酸,进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成而起抗菌作用。磺胺嘧啶磺胺类药中浆蛋白结率最低和-液屏障透过率最高的药物,对预防和治疗膜炎有突出疗效;但由于磺胺嘧啶在尿中溶解度低,易出现结晶尿,故不适宜用于尿路感染的治疗。磺胺嘧啶抗菌谱较广,对多数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具有抗菌活性。此外,磺胺嘧啶对衣原体、放线菌和疟原虫等微生物也有一定作用。在革兰阳性菌中,链球菌对磺胺嘧啶高度敏感;葡萄球菌对磺胺嘧啶中度敏感;炭杆菌、伤风杆菌及部分李斯特菌对磺胺嘧啶较敏感。在革兰阴性菌中,膜炎球菌、淋球菌、流感杆菌、鼠疫杆菌对磺胺嘧啶高度敏感;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布氏杆菌、霍乱弧菌、奇异变杆菌等对磺胺嘧啶中度敏感。

动力

磺磺胺嘧磺胺嘧啶服后易吸收(可吸收给药量的70%以上),但吸收较缓慢。单次服2g后,3~6h达药浓度峰值,游离药浓度峰值约为30~60μg/ml。药物吸收后广泛分布于全身组织胸膜液、腹膜液、滑膜液、房水、唾液、汗液、尿液、胆汁中。磺胺嘧啶易透过-液屏障,也能进入乳汁和通过胎盘屏障。膜无炎症时,液中药物浓度约为药浓度的50%,膜有炎症时,液中药物浓度可达药浓度的50%~80%。磺胺嘧啶浆蛋白结率低,约为38%~48%。功能正常者消除半衰期约为10h,肾衰竭者可达34h。药物要在肝脏过乙酰化代谢而失效,其次是与肝脏中的葡萄糖醛酸结而失效。磺胺嘧啶小球滤过排泄,给药后48~72h以原药物尿中排出给药量的60%~85%。此外,另有少量药物粪便、乳汁、胆汁中排出。液透析可部分清除药物,但腹膜透析不能清除磺胺嘧啶

适应症

1.磺胺嘧啶为预防、治疗膜炎球菌性膜球菌性膜炎(膜炎)的首选用药。

2.磺胺嘧啶也适用于治疗敏感菌所致的呼吸系统感染、肠道感染和局部组织感染。

3.磺胺嘧啶还可用于诺卡菌病的治疗,或与乙胺嘧啶虫病的治疗。

1.对磺胺嘧啶或其他磺胺类过敏者。

2.新生儿及2个月以下婴儿。

3.孕妇。

4.哺乳期妇女。

用法用量

1.(1)服给药:①一般感染:首次量为2g,以后每天2g,分2次服用;②预防流脊髓膜炎:每天2g,分2次服用,疗程2天。③治疗流脊髓膜炎:首次量为2g,维持量每次1g,每天4次。(2)静给药:①一般感染:每次1~1.5g,每天3~4.5g;②治疗流脊髓膜炎:首次量为50mg/kg,维持量为每天100mg/kg,分3~4次静滴注或静注射。

2.儿童服给药:(1)用于治疗2个月以上婴儿及儿童的一般感染:首次量为50~60mg/kg(总量不超过2g),以后每天50~60mg/kg,分2次服用;(2)预防流脊髓膜炎:每天0.5g,疗程2~3天。

不良反应

1.较为多见:磺胺嘧啶起结晶尿、血尿,严重者可少尿尿痛甚至尿毒症。

2.过敏反应:较为常见。可表现为药疹、红斑、剥皮炎、大疱表皮松解萎缩性皮炎等;也可表现为光敏反应、药物热、关节肉疼痛、发热清病样反应。

3.液系统反应:缺乏葡萄糖-6-磷酸氢-6-磷酸氢酶患者用药后易发生溶血贫血血红蛋白尿,在新生儿和小儿中尤为多见;此外,用药后也可见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症,减少症及再生障碍性贫血

4.红素脑病:由于磺胺嘧啶红素竞争蛋白结部位,可致游离红素浓度增高,游离红素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可导致红素脑病。因新生儿功能不完善,对红素处理差,尤易发生。

5.肝脏损害:偶可发生黄疸功能减退等。

6.肠道反应:症状轻微。要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泻肠道症状

注意事项

1.(1)缺乏葡萄糖-6-磷酸氢-6-磷酸氢酶者;(2)功能损害者;(3)卟啉症患者。

2.交叉过敏:(1)对一种磺胺类过敏者对其他磺胺类药也可能过敏;(2)对呋塞米、砜类、噻嗪类利尿药、磺脲类、碳酸酐酶抑制过敏者,对磺胺类药也可能过敏

3.药物对儿童的影响:由于磺胺嘧啶可与红素竞争在浆蛋白上的结部位,而早产儿、新生儿的乙酰转移酶系统未发育完善,游离药浓度增高,可能增加早产儿、新生儿发生红素脑病的危险性。

4.药物对老人的影响:老年患者使用磺胺嘧啶后发生严重皮疹,骨髓抑制和减少等不良反应的机会增加。因此老年患者宜避免应用,确有指征时需权衡利弊。

5.药物对哺乳的影响:磺胺嘧啶乳汁分泌,药物可能导致葡萄糖-6-磷酸氢-6-磷酸氢酶缺乏的新生儿发生溶血贫血

6.长疗程用药者应做全象检查;长疗程或高量治疗时应做定期尿液检查;用药中应进常规功能检查。

相互作用

1.用尿碱化药可增加本品在碱性尿中的溶解度,使排泄增多。
2.不能与对氨基苯甲酸同用,对氨基苯甲酸可代替本品被细菌摄取,两者相互拮抗。也不宜与含对氨苯甲酰基的局麻药普鲁卡因、苯卡因、丁卡因等用。
3.与服抗凝药、服降糖药、甲氨蝶呤苯妥英钠和硫喷妥钠同用时,上述药物需调整量,因本品可取代这些药物的蛋白结部位,或抑制其代谢,以致药物作用时间延长或毒性发生。
4.与骨髓抑制药同用时可能增强此类药物潜在的毒副作用。如有指征需两类药物同用时,应严密观察可能发生的毒性反应。
5.与避孕药(服含激素者)长时间用可导致避孕的可靠性减小,并增加期外出的机会。
6.与溶栓药用时可能增大其潜在的毒性作用。
7.与毒性药物用时可能毒性发生率的增高。对此类患者尤其是用药时间较长及以往有病史者应进严密的监测。
8.与光敏感药物用时可能发生光敏感的相加作用。
9.接受本品治疗者对维生素K的需要量增加。
10.不宜与乌洛托品时用,因乌洛托品在酸性尿中可分解产生甲醛,后者可与本品成不溶性沉淀物,使发生结晶尿的危险性增加。
11.本品可取代保泰松的浆蛋白结部位,两者用时可增加保泰松的作用。
12.因本品有可能干扰青霉素类药物的杀菌作用,最好避免与此类药物同时应用。
13.磺吡酮与本品用时可减少本品自小管的分泌,导致药浓度升高而持久或产生毒性,因此在应用磺吡酮期间或应用其治疗后可能需要调整本品的量。

14.磺胺嘧啶与甲氧苄苄啶用可产生协同作用。

15.与服降糖药同用可增加降糖作用。

16.与苯妥英或磷苯妥英同用可减少苯妥英在肝脏的代谢,加重苯妥英的不良反应。

17.与卟吩姆钠等光敏感药物同用可加重光敏反应。

18.与酸性药物如维生素C等药物同用时易导致结晶尿、血尿

19.与环孢素同用可降低环孢素的作用。

20.对氨基苯甲酸可代替磺胺嘧啶被细菌摄取,两药同用可发生拮抗作用。

药物过量

磺胺浓度不应

专家点评

磺胺嘧啶抗菌谱较广,抗菌作用与SMZ相似。磺胺嘧啶浆蛋白结率低(约45%),液屏障透过率最高的药物易进入液中,对预防和治疗膜炎有突出疗效,临床常作为治疗膜炎的首选药物。

生产企业

山东健康药业有限公司、江西萍乡制药厂、安徽丰原药业份有限公司、上海信谊药业有限公司、三九万荣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福州海王福药制药有限公司、广西桂林南药份有限公司、新世界海天(信阳)豫南制药有限公司、东北制药总厂、广东南国药业有限公司、湖北中天爱百颗药业有限公司、西安第四制药厂、安徽肥第二制药厂、肥制药厂、江苏黄河药业份有限公司、兰州敦煌制药厂、昆明保健制药厂、西安长城制药厂、陕西省咸阳市第二制药厂、重庆科瑞制药有限公司、西南成制药份有限公司、四川成制药份有限公司、贵州大华集团制药有限公司、贵州凯里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烧伤治疗

烧伤的临床治疗中遇到的绝大部分患者为Ⅰ度~深Ⅱ度患者,早期的抗休克、抗感染、支持治疗后病情处于相对稳定阶段,此时烧伤创面的处理法对病情的演变至重要。湿烧伤膏以其良好的止痛效果,无损伤,快速液化排除坏死组织,促进肉上皮增生等优点,在临床上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亦出现了以创面感染为的种种问题。要表现在:①抗感染能力较差,应用于深度创面,不可避免地起感染,延长创面愈时间。②其说明书中过于强调了对烧伤的疗效,处理法过于简单,这对医生和患者易造成误导,不论创面的深浅或感染与否都应用一种药膏,一种法,不但影响创面的愈效果,而且可使某些深度烧伤创面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导致严重后果。③烧伤感染不仅与创面情况有,还与机体的免疫功能,所在病区细菌流特点等因素有,如果烧伤治疗仅满足于一种药,一种法,而忽略了综治疗,亦将导致不良后果。

利用湿烧伤膏良好的止痛效果,快速无创溶解清除坏死组织,促进组织的特性,和磺胺嘧啶银强大的抗菌特性相结,制成以湿烧伤膏为基质的磺胺嘧啶银膏,应用于浅~深Ⅱ度创面,取得了良好效果。烧伤外用药种类很多,评价其疗效亦有一定困难,因为影响因素很多,如年龄,烧伤面积、深度,养、治疗式等。为了对以湿烧伤膏为基质的磺胺嘧啶银膏评价理、准确,我们选择同期应用湿烧伤膏的100例患者作对照研究,本研究显示该药膏可促进浅Ⅱ度、深Ⅱ度创面愈,效果较单用湿烧伤膏好,尤其对已感染的创面,效果更佳,并可减少抗生素的用量,磺胺嘧啶银对湿烧伤膏的止痛、溶痂及促进愈效果均无影响,使用者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对重要脏器功能无影响。

药疹案例

资料和

一般资料:男19例,女16例;年龄2~91岁,平均39.13±21.45岁,死亡2例。住院时间2~49d,平均21.42±5.34d;创面最小5%TBSA,最大95%TBSA,20例重症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病人,全身90%以上的皮肤松解、起大疱。痊愈患者用药后皮疹红肿消退时间3~15d,平均8.3d,皮损糜烂面结痂时间6~14d,平均9.6d。所有病例均符第9次疾病分类会议(Inter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dapted,Ninth Modification)制定的分类标准。

研究对象与分组:70例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患者均为1987年3月至2006年1月住院和门诊的病例,分实验组、对照组两组,其中35例为实验组,烧伤创面处理要求进清创,将磺胺嘧啶银涂于所有创面及疱皮或腐皮上;35例对照组,0.3%碘伏消毒后,低位剪破水疱,放出水疱液,远红外线照射。均临床、实验室及病理诊断等所实。

统计处理:全部数据用SPSS8.0软件包进分析。结果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样本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两样本率的比较用X2检验。

治疗及转归

磺胺嘧啶银创面外用:皮肤创面用0.1‰洗必泰彻底清洗,要求进清创,在水疱低位剪破水疱,放出水疱液,保留疱皮或腐皮。面颈、会阴等部位的创面可直接将磺胺嘧啶银涂于所有创面及疱皮或腐皮上厚约1mm,每4小时1次,疗法;或外盖1层无菌纱布半暴治疗;并用烤灯照射。每日定期检查纱布下有无积液,如有需要及时更换纱布。四肢、躯干创面涂磺胺嘧啶银2mm予以无菌料(渗出期厚一些,防止渗出过多)包扎。渗出期每天换药1次,4d后,简单清理创面上腐皮、疱皮、薄软膜,而后即刻涂以磺胺嘧啶银,保护再生创面,直至创面愈。如创面新鲜,全身或局部无感染征象的,可4d左右换药一次;如创面感染,每日需换药1~2次。对于伴有手指或足糜烂的患者,将每个手指或足包扎,以防止粘连。烧伤治疗案,病房实保护性隔离制度,严格限制陪护人员及探视人员。

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试验组痊愈26例(74.3%),显效8例(22.9%),无效1例(2.8%),总有效率97.2%。对照组痊愈7例(20.0%),显效15例(42.9%),无效13例(37.1%),总有效率62.9%。统计处理X2=9.33,P<0.05,两组病例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磺胺嘧啶银组与暴疗法组创面应用效果比较见表2:创面愈时间、创面感染率、死亡率、中度瘢痕出现率、细菌培养阳性率、痂下细菌定量>105/g组织例数,磺胺嘧啶银组与暴疗法组比较,统计处理P<0.05,有显著性差异。

疗效判断标准

痊愈为红斑消退,水疱全部干涸结痂,痂皮大部分落,皮损大部分愈,创周无炎症反应;显效为红斑大部分消退,水疱部分结痂,皮损部分愈,局部创周有炎症反应;无效为红斑、水疱消退结痂不明显,皮损少许愈,创周炎症反应重。①创面愈时间:指患者从出现水疱至痂皮完全落,创面愈所需要的时间。单位:天(d)②创面感染率:创面出现脓性渗出物或创面渗液培养出致病菌为感染1例。创面感染率=感染例数/实验组或对照组例数,以%记。③死亡率=死亡例数/实验组或对照组例数,以%记。④中度瘢痕出现率:瘢痕出现的程度分为轻、中、重三度。中度瘢痕出现率=中度瘢痕出现例数/实验组或对照组例数,以%记。⑤细菌培养阳性率:在同等污染程度和清创条件下照随机原则在同一病人中选择深度相似的相应部位创面,分应用1%磺胺嘧啶银和(或)硼酸,而且在清创后5~7天细菌培养阳性例数/实验组或对照组例数,以%记。⑥痂下细菌定量>105/g组织例数:每克焦痂下细菌菌量>105的组织例数。

专家讨论

治疗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采用暴疗法或湿烧伤膏、2%~4%小苏打液、无菌紫草油、0.1%利凡诺溶液、3%硼酸液、红霉素软膏、氯霉素粉、0.1%新洁尔灭溶液等外涂,但上述法抗菌、成痂效果均不如磺胺嘧啶银。以往对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糜烂面的治疗多采用暴皮损,保持创面干,甚至暴于红外线灯罩下烤的/干疗法,该疗法由于创面缺乏有效保护,干刺激常起创面疼痛难忍,创面大量失液,不利于全身体液平衡调磺胺嘧啶银,英文Sulfadiazinmu Argenteum(简写为SD-Ag)具有较强的抗感染力,对金黄葡萄球菌、革兰氏阳性菌、绿脓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涂于创面后结痂落及愈时间明显缩短。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糜烂面类似于Ⅱ度烧伤创面,因此我们将磺胺嘧啶银治疗烧伤创面的成功验用于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取得了同样好的效果。磺胺嘧啶银本身无刺激性,对创面不产生附加损害,涂于创面隔绝了空,避免干刺激起疼痛,并有效防止水分大量发,保留组织间液和环境稳定,从而减少了补液量。

磺胺嘧啶银是一种有机化物,由磺胺嘧啶和硝酸银化而成,磺胺嘧啶银和组织接触时不但不成氯化银沉淀,反而缓慢分解释放出银和磺胺嘧啶,在组织液中较长时期维持一个高浓度水平,就象在创面上建立一个药物储备库一样,可抑制继续不断生长的细菌,因此为一较为理想的外用药。磺胺嘧啶银穿透焦痂释放出银离子和磺胺嘧啶,在创面上成一层淡灰色的薄痂,能穿过痂皮、真皮到达深部有生机的脂肪组织积聚在创面表面及其深部均产生抗感染作用,并有收敛作用,促进创面干结痂。释放的银离子大部分与细菌的DNA结磺胺嘧啶与对氨苯甲酸的化结构相似,影响细菌核酸的成,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银由于作用广谱而在抗微生物药物中独树一帜。据1978年美国科文摘报道,银能杀灭650种不同的病原。Montes LF等发现磺胺嘧啶银在体外能抑制人类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活性,因而用1%的磺胺嘧啶银银霜局部应用治疗42例带状疱疹取得显著疗效。磺胺嘧啶银在体外抑制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活性的作用与银离子有磺胺嘧啶银不可用于对磺胺药物过敏者,功能有损害者慎用。新生儿亦不宜应用该品,以防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磺胺类药物易产生耐药,治疗过程中需应用其他广谱抗生素,以有效地控制感染。

皮肤是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症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患者皮损面积大,表皮剥落,屏障功能严重破坏,容易出现感染等并发症,严重者死亡,因此加强创面处理,再积极的配全身治疗,可大大缩短病程,减轻病人的痛苦。包扎利于静穿刺时止带直接扎在皮损上起疼痛和皮肤撕。对于本病治疗的成功与否,创面的恰当处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在处理本型药疹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创面的正确处理,是预防和控制感染、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缩短疗程、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键。

局部用磺胺嘧啶银具有使用便、见效快、使病程明显缩短等优点,磺胺嘧啶银,不仅杀菌,且对皮肤无刺激性,又促进渗液尽快干涸结痂落。磺胺嘧啶银外用操作简单易,临床效果良好,为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创面治疗提供了新途径。我们用治疗浅二度烧伤法治疗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磺胺嘧啶银外涂皮损处,病程明显缩短,感染率、死亡率明显降低,瘢痕轻,疗效好,见效快,无明显副作用,与传统疗法比较,进统计处理,结果有显著性差异,值得推广。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磺胺类

下一篇 小儿营养不良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