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干苔

干苔,中药。为石莼植物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Muell.)J.Ag.、条浒苔Enteromorpha clathrata(Roth)Grev.、扁浒苔Enteromorpha compressa(L.)Grev.、缘管浒苔Enteromorpha linza(L.)J.Ag.等的藻体。我国沿海均有分布,浙江福建沿海生长较多。具有软坚结,化痰消积,解毒消肿之功效。......
目录

入药部位

藻体。

性味

咸,

归经

功效

软坚结,化痰消积,解毒消肿。

主治

用于,瘰疬,肿,疮疖,食积,虫积,脘腹胀闷,鼻衄

相关配伍

1、治鼻衄干苔二两,烧为灰。吹少许入中,即止。(《圣惠》)

2、治甲沟炎、颈淋巴结肿:浒苔、海蒿子各15g,夏枯草大青黄芩各9g。服。

3、治手背痈,疮疖,能消肿排脓:鲜浒苔加桐油冰片适量,捣成糊状。外。(2-3出自《中国药用海洋生物》)

用法用量

服:汤,15g。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或晒干炭,研末调

使用注意

多食伤胃虚痰饮咳嗽者慎服。

采集加工

冬、春间采收,洗净晒干。

形态特征

1.浒苔又:烂苔、苔条。藻体亮绿色至暗绿色,丛生,明显,多细长分枝,一般高0.5-1m,甚至可达2m。幼藻细胞排成纵列;长成后逐渐不明显。细胞表面观为多角至近似,宽10-12μm,长12-18μm。每个细胞含单一的绿体和1个淀粉核。

2.条浒苔又:苔条、烂条。藻体亮绿色或暗绿色管状膜质,高20-40(-80)cm。多分枝,一般二至三回,分枝线形或较宽,在同一藻体上可见单列及多列分枝端可见排成纵列的单列细胞。细胞表面观为长,长20-33μm;直径30-50μm,每个细胞含单一的绿体和2-3(-4)个淀粉核。藻体厚26-70μm。

3.扁浒苔,藻体亮绿色深绿色,管状略扁,膜质,高约15-40cm,宽约1-2cm,基部分枝较密,下部狭而细,上部伸展呈扁管状。细胞至多角,不排成纵列,直径10-27μm,有1个淀粉核,色素体不充满。

4.缘管浒苔,藻体微黄至暗绿色披针或线状披针,不分枝,高约10-30(-90)cm。柄管状中空,上部扁平,状体为单层细胞,边缘波状皱褶,叶缘中空为两层细胞相连而成,细胞不规则排列,直径10-20μm,含杯状绿体和1个淀粉核。

生长环境

1. 浒苔:生长浪平静的湾、中潮带滩涂或石沼中。我国沿海均有分布,浙江福建沿海生长较多。

2. 条浒苔:生长在中、低潮带的石上,上部飘浮在水中;或在平静的湾泥底滩涂上。我国沿海均有分布,浙江较多。

3. 扁浒苔:生长在中、低潮带石上或石沼中。我国沿海普遍分布。

4. 缘管浒苔:生长在中潮带卵石上或石沼中。我国沿海普遍分布。

药材鉴别

1、浒苔,藻体亮绿色、暗绿色,丛生,管状或扁压。明显,长与直径变化较大,一般长达1m以上;具多数分枝微腥,味淡、微咸。

2、条浒苔,藻体长可达40cm左右;多细长分枝,有的分枝毛状或较宽。

3、扁浒苔,藻体扁条状,分枝相似,长15-30cm。

4、缘管浒苔,藻体较宽,呈状,披针,长10-30cm。

药理作用

浒苔有降低清总固醇的作用。

相关论述

《纲》:“张勃《吴录》云:江蓠生海水中,正青似乱发,乃海苔之类也。苏恭以此为水苔者不同。水苔不甚咸。”又云:“《洪氏夷坚志》云:河南一寺僧尽患疾,有洛阳僧共寮,每食取苔脯同餐数月,僧项赘皆消。乃知海物皆能除是疾也。”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