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维生素C缺乏病

维生素C缺乏病,又称坏病(scurvy)是由于长期缺乏维生素C(ascorbic acid,抗坏酸)所起的周身性疾病,现时一般少见,但在缺少青菜、水果的北牧区,或城、乡对人工喂养儿忽视食补充,特在农村边远地区,仍因喂养不当而致发病。典型的坏病具有明显的症状,诊断较易。隐性与早期坏病因缺乏特异性症状诊断较难,应结喂养史及其他检查,作综分析。1.喂养史和临床症状 人工喂养婴儿未添......
目录

诊断

典型的坏病具有明显的症状,诊断较易。隐性与早期坏病因缺乏特异性症状诊断较难,应结喂养史及其他检查,作综分析。

1.喂养史和临床症状 人工喂养婴儿未添加含维生素C的食,或乳母饮食缺乏新鲜蔬菜或水果,或乳母习惯只吃腌菜等。坏病的好发年龄(3~18个月),结前述某些非特异性症状和喂养史,可提供早期坏病诊断的线索。如本病已发展到一定阶段或晚期,可据肢体肿痛、蛙腿、牙龈及粘膜下出症状诊断。

2.X线检查 四肢长的X线检查,对本病诊断极为重要。从膝、、腕部摄取X线,可以得到坏病早期诊断的据,尤以稍稍增厚的和不整齐的白色骺线(显示临时下化带因钙的累积而加厚)、骺线之下靠近干的部分出现全宽度的黑色缝或侧角的黑色点,或一三角的缺损(显示不同程度的质稀疏,在X线上为透亮的缝或点),为本病特征。

病程进展,可见以下几种变化:①皮质变薄,小梁结构萎缩,导致干透明度增加,如毛玻璃样;②上述的稀疏点或稀疏缝增大,成为全宽度的黑色带,可称为“坏病带”;③骺的中亦如毛玻璃样,其周围绕以明显的白色环线,与干端相近处最为稠密;④在骺端两侧线与增厚的骺线相连处,出现细小刺,由于它的位置伸向侧面,称为“侧刺”(lateral spur);⑤膜下出处的阴影,使受累的长如杵状或梭状,有时在长的两个远端出,则成哑铃状,治疗后其轮廓更较清楚;⑥在严重病例,还可出现骺与干分离和错位;⑦肋骨前端增宽,其突如压状,易与佝偻病肋骨的杯状末端相区

3.实验室所见 实验室检查对坏病诊断的帮助远不如X线检查的简捷。①食后浆的维生素C浓度>6mg/L(0.6mg/dl),可排除坏病。但较低的浓度也不能实坏病的存在,临床诊断往往与维生素C的浓度并不平标本必须在收集后的48小时测定。②通过草酸处理的过离沉淀出现的白细胞-层(块黄层),测定其抗坏酸浓度,是一较好维生素C缺乏的法。其浓度正常值为280~300mg/L(28~30mg/dl),当其含量降到零值,虽无临床症状,亦表明为隐性坏病。③另一较好的法是耐受试验,用抗坏酸20mg/kg置于生理盐水制成4%溶液,静注射。如4小时后尿标本维生素C量>15mg/L(1.5mg/dl),可以排除坏病。④维生素C缺乏时,24小时尿所含维生素C减少(正常值为20~40mg),虽大量补充维生素C,亦不能使尿中维生素C的含量达到正常,因体组织都需要补充,余量可由尿排出,直到全身已达饱和,液中含量增多之后,过剩的维生素C才由尿中排出。⑤此外,非特异性氨基酸尿见于坏病,但氨基酸值仍属正常。氨酸负荷试验可见坏病婴儿排泄的代谢产物与未成熟儿所排泄者相类似。毛细管脆性试验在隐性坏病可能为阴性,显性坏病则试验为阳性。清钙、磷正常,碱性磷酸酶活力减退,数值下降,与活动佝偻病所见相反。晚期有明显贫血,一般为小细胞性,当叶酸代谢受障碍时,可出现大细胞贫血

4.治疗试验 坏病用维生素C治疗有特效,可用以协助诊断。

治疗措施

对轻症患儿给予维生素C,每日3次,每次100~150mg服。对重症患者及有呕吐腹泻脏出症状者,应改为静注射,1次注完1日量。同时尚应供给鲜桔挤出之汁等维生素C含量丰富的食物。此外,还要据需要适当补充其他维生素,特要注意补充同时缺乏的维生素D。并巨幼红细胞贫血者,维生素C治疗量应加大,另给适量叶酸

骼病变明显的患儿,应安静少动,以防止骨折位。有牙龈者应注意口腔清洁。

有并发症者应针对病因症状予以适当的处理。

病因学

1.摄入不足 如孕母养适当,小儿出生时有适宜的维生素C储备,脐维生素C含量比母浆高2~4倍,故3个月以下婴儿发病较少。但如孕母饮食缺乏维生素C,新生儿也可患坏病。正常人乳含维生素C约40~70mg/L(4~7mg/dl),可满足一般婴儿的需要。人乳中维生素C含量与乳母摄食维生素C多少成正比例。如乳母饮食缺维生素C,其乳儿可患坏病。新鲜兽乳所含维生素C比人乳少,牛乳中含量一般只有人乳的1/4,储存、消毒灭菌及稀释等手续后,所存无几。因此,用牛乳、羊乳或未强化乳粉、奶糕、面糊等喂养的婴儿,如不时补充维生素C、水果或蔬菜,极易发生坏病。年长儿发生坏病是因饮食中缺乏新鲜蔬菜、水果所致。

2.需要增加 新陈代谢率增高时,维生素C的需要量增加。生长活跃时,体组织维生素C含量锐减。早产生长发育较快,维生素C的需要量相对较正常婴儿为大,应予较多补充。热性病、急慢性感染性疾病如腹泻痢疾肺炎、结核等病时,维生素C需要量都增加,如患病时间较长,且未增加维生素C摄入,易并发轻重不等的坏病。

3.其他因素 如长期摄入大量维生素C,其分解代谢及脏排泄增加以降低维生素C浓度。如突停用大量维生素C,可发生坏病。孕期长期应用大量维生素C,新生儿即使生后每日摄入常规量的维生素C,仍可能患坏病。

发病机理

维生素C对人体成正常组织(collagen)是必需的。人体不能维生素C,需从饮食中摄取。维生素C广泛存在于水果及蔬菜中,水果以枸橼酸类、葡萄类、莓类等含量丰富,蔬菜则以绿菜、出的菜或豆、块茎类、薯类含量较多。人上腺及眼晶体中含维生素C量特高。维生素C极易溶于水,有很强的还原性,遇以下几种情况易遭破坏:①碱性环境;②微量铜;③蔬菜被剁、切、挤压、撕损后释放抗坏酸氧化酶;④加热沸时间过长;⑤制就的备食菜肴放置过久。

维生素C的结构类似单糖,普遍认为是原生物成必需的脯氨酸羟化酶(prolylhydroxylase)和赖氨酸羟化酶(Lysylhydroxylase)的重要助因子,并可加强多种羟化酶及氧化酶的活性。由于其氧化——还原能力的可逆性,在微粒体电子转运中它很活跃。对防止原解聚和维持基质的完整性,都起到重要作用。在体能使叶酸转变为四氢叶酸,而促进红细胞的成熟;将三价还原为二价,利于肠道对的吸收及血红蛋白的成与蛋白贮于。还能促进某些上腺及垂体激素、免疫球蛋白及神经递质的成。

有些芳香族氨基酸代谢需维生素C参与,故患坏病时可有氨酸尿;新生儿期尤以低体重儿常见一过性氨酸过高;早产儿如用高蛋白乳液喂养,尿常排出多量氨酸和苯丙氨酸。这几种情况皆可用维生素C矫正。

维生素C缺乏可导致纤维成障碍,细胞间结质减少,质及组织成停滞,毛细管出创伤延迟,叶酸代谢障碍而贫血等一系列病变。

病理改变

要病变是由于原的缺乏起出骼的变化。维生素C缺乏时,原的要成分羟基脯胺酸(hydroxyproline)和软素硫酸盐(chondroitin sulfate)减少,使纤维成发生障碍。其结果可出现下列病变:①由于结缔组织成发生障碍,毛细皮细胞间缺乏结质,以致毛细管脆性及管壁渗透性增加,可在皮肤、粘膜、膜下、关节腔及。②骼病变:多在肋骨连接部位及长端,尤期在腕、膝和关节附近。由于基质的成受到影响,成细胞不能再成正常细胞间的组织化发生障碍,但软基质钙质沉着继续进。特征是干骺端临时钙化带钙质堆积,成临时钙化带致密增厚。成作用被抑制,不能组织,已成的小梁变脆易折,干骺端质脆弱,常导致骨折骺分离。原有的皮质和松质由于吸收而出现一般性萎缩。外膜变松,由于倾向常可见膜下出。③牙齿病变:牙龈水肿,或齿质细胞层退化,因原缺乏而牙齿松动。牙龈的病变始是牙龈乳头增生及肉组织生长,后逐渐坏死,此病变常见于已出的小儿。病情严重者可有退性变,心脏肥大,骨髓抑制及上腺萎缩。

临床表现

任何年龄皆可发病,多见于6~24个月小儿。

维生素C缺乏口腔表现

维生素C缺乏的最重要和最早的表现是炎、肿胀牙龈肥大过长,松软如海绵,暗紫红色,稍压即出,肿大的牙龈可覆盖冠,可能出现表面糜烂、溃疡继发感染,常有疼痛和腥样口臭。若存在局部刺激因素或口腔卫生不良,可使症状加剧,逐渐发展成周炎,最后牙齿松动而落。除牙龈外,其他口腔粘膜亦可见出或瘀斑。若颞颌关节有出,则患者在张时有疼痛。此外伤障碍,对传染的易感性增加,易并发坏死性口炎

全身症状

起病缓慢,自饮食缺乏维生素C至发展成坏病约历时4~7个月。常先有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如:激动、软弱、倦怠、食欲减退体重减轻面色苍白等,也可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紊乱症状,常未起父母注意。此阶段可称为隐性病例。

一般都有低热,似与出。有并发症时,体温可更升高。搏与体温成比例地增加,可能因腿痛致交感神经兴奋所致。呼吸亦较浅,可能与肋骨疼痛有

局部症状

下肢尤以小腿部肿痛最为常见。肿胀多沿胫干部位,压痛显著。局部温度略增,但不发红。病的较晚阶段,患部常保持一定位置:两腿外展、小腿弯如蛙状,不愿移动,呈假性瘫痪。由于剧痛,深恐其腿被触动,见人走近,便发生恐惧而哭泣。下肢肿的原因是膜下出,手指压时不出现凹陷。

肋骨与肋软交接处,尖锐地凸出,成坏珠。在凸起部分的侧可摸得凹陷,这是由于肋骨与肋软处的胸骨位。而佝偻病珠则因骺软带增宽,凸出处两侧对称,没有这种凹陷。

血症

全身任何部位可出现大小不等和程度不同的出,最常见者为长膜下出,尤其是股骨下端和胫近端;这种出可能不易为X线检查所发现,直至痊愈期才始伴有表面钙化。皮肤瘀点和瘀斑多见于骼病变的附近,膝部与部最多见。其他部分的皮肤亦可出现瘀点。牙龈粘膜下常出,绝大多数见于已或正在出的时候。在上切部位最为显著,也可见于正在萌出磨牙或切等处。牙龈紫红色,肿胀光滑而松脆,稍加压便可溢血,如肿胀面积扩大,可遮盖牙齿,表面可有瘀血堆积。如续发奋森氏菌感染,可起局部坏死、腐臭与牙齿落。眼睑或结膜也可出,使眼部成青紫色。眼窝部膜下出可使眼球突出。病的晚期,偶有肠道、生殖泌尿道膜出,约1/3病人的尿中出现红细胞,但肉眼很少见到血尿

此外,年长儿患坏病时,有时表现皮肤毛囊角化,其外观与维生素A缺乏所致者难于区。婴儿患者常伴有巨幼红细胞贫血,由于叶酸代谢障碍所致,可能同时也缺乏叶酸;因影响的吸收与利用,亦可贫血

并发症

本病可与佝偻病养不良同时存在。并发佝偻病时,在X线上就会出现这两种病的不同表现,以致混淆不清。坏病患儿抵抗力降低,常并发感染如中耳炎、疖病肺炎等。

鉴别诊断

应认真进诊断以免因漏诊而贻误有效的治疗,或因误诊为局部炎症而进不必要的外科手术。

肢体肿痛

应与化脓性关节炎、骨髓炎、蜂窝织炎和深部脓肿等鉴。这些病多见于单侧肢体,并有局部红肿与灼热,全身症状显著,多有高热、中毒现象及白细胞增加,均与坏病明显不同。湿关节炎少见于2~3岁以下婴儿,且为游走性,还有其他湿热的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可资鉴

病的膜下出有时需与肿,但坏病其他症状易与肿,必要时可借助X线检查及治疗试验即可明确诊断。

婴儿性皮质增生症的周身症状骼压痛有时与坏病相似,但病变多见于扁平,如下颌、颅盖锁骨等。面部常多累及,有时也同时累及四肢。沉增快及清碱性磷酸酶增多,有助于鉴。其发病年龄多在生后6个月期间,坏病则多在6个月以后。皮质增生症的病程很不规律,短者数周,长者数月,有时反复发作,一般自然痊愈。X线检查可见质增生和皮质变厚,数月渐消,与坏病无共同之处。

肢痛病发病年龄不同于坏病,并具有特征性的手足皮肤发红、发痒和剧痛,压,出汗及羞明,严重者手指和足变黑,甚至落。易与坏病鉴(参阅中毒中毒)。

肢体假瘫

须与脊髓灰质炎、佝偻病创伤先天性梅毒等鉴:①脊髓灰质炎表现弛缓性瘫痪,无肿痛,并有其他周身性症状,与坏病迥然不同;②佝偻病有特殊体征和X线所见;③创伤病例应有受伤史,而双侧对称受伤者极少。X线检查其差非常显著;④先天性梅毒多发生于4个月以下幼婴,母亲患显型或隐型梅毒,患儿具有先天梅毒的特异性体征,检验及X线长摄影可资鉴

血症

应与其他性疾病鉴:①减少性紫癜过敏紫癜友病等可、出和凝时间及其他凝试验和家族史予以鉴;②病的出,同时象及骨髓象有其特征性变化;③败型流脊髓膜炎有神经系统体征及液变化,还易从皮肤紫癜找到致病菌,容易鉴;④眼窝出眼球突出时应与神经母细胞及慢性黄色,后二者无其他坏病的特征;⑤牙龈时,当与牙龈炎鉴,后者在婴儿少见,其牙龈大都潮红,且不伴有坏病的其他症状

预防

母乳维生素C含量高,是强调人乳喂养的理由之一。孕妇和乳母的饮食应包括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如新鲜蔬菜和水果等,或维生素C溶于水加糖服,其维生素C的需要量约为每日80~100mg或更多,可以保胎儿和乳儿获得足够的抗坏酸。诸福棠(1936)曾做过实验,只要每日摄入大白菜和白萝卜各0.5kg,母乳所含维生素C的浓度即能高达60mg/L(6mg/dl)。

新生儿生后2~4周即应补充含维生素C多而且能被新生儿消化的饮食,如鲜桔挤出之汁、番茄汁、白菜汤、萝卜汁等,4~5月时始喂菜泥。人工喂养的婴儿每天都应补充适量维生素C。正常婴儿维生素C每日供给量为30mg,幼儿为30~35mg,年长儿为40~60mg,早产儿则应每日给100mg为我国会1988年所推荐。患病时维生素C消耗较多,应予以较大量。

预后

以上疗法处理,轻症一般在1~2天局部疼痛和触痛减轻,食欲好转,约4~5天后下肢即可活动,7~10天症状消失,体重渐增,约3周局部压痛全消。同时毛细管脆性也恢复正常。巨幼红细胞贫血维生素C及叶酸治疗后网织红细胞显见增多。骼病变及膜下出所致肿的恢复需时较长,重者需数月消失。即使骼病变很重也易恢复,不致发生畸。但若不予治疗,坏病儿可并发养不良、出或感染而死亡。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干苔

下一篇 维生素B1缺乏病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