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干蟾

干蟾,一种中药材,是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或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的干全体。多于夏、秋二季捕捉杀死。味辛、凉,有毒。归。消肿解毒,止痛,利尿。用于慢性气管炎,疔疮咽喉肿痛,水肿,小便不利。孕妇慎用。体粗壮,长约10厘米以上,雄者较小。全体皮肤极粗糙,除头较平滑外,其余部分,......
目录

形态特征

体粗壮,长约10厘米以上,雄者较小。全体皮肤极粗糙,除头较平滑外,其余部分,均满布大小不同的。头宽大,阔,棱显著。无锄齿,上下颌亦无齿。近端有小孔1对。眼大而凸出,后鼓膜。头部两侧各有大而长的后腺。躯体短而宽。在生殖季,雄性面多为黑绿色,体侧有浅色的斑纹;雌性面色较浅,瘰黄色,有时自眼后沿体侧有斜黑色纵斑;面不光滑,乳黄色,有棕色黑色的细斑。前肢长而粗壮,指略扁,指侧微有缘膜而无蹼;指长顺序为3、1、4、2;指关节多成对,掌突2,外侧者大。后肢粗壮而短,胫关节前达肩部,侧有缘膜,蹼尚发达,长而大,外突小而。雄性前肢侧3指有黑婚垫,无声囊。体长79-120毫米。

药材特性

性状

本品呈,扁平,结粗壮,长7~10cm,宽约4cm。头略呈钝三角。外皮粗糙,多状突起,部灰褐色部黄白色,有明显的黑色斑纹。四肢屈向外伸出,前肢较长,后肢粗大,间蹼不发达。除去脏者呈扁状,可见突起的中央椎。质韧,不易折断。腥臭,味咸而麻

全体拘挛抽皱,纵面有棱角,四足伸缩不一。表面灰绿色或绿棕色。除去脏者面为灰黄色,可见到骼及皮膜。微腥,味辛。

干蟾破症结,湿,化毒,杀虫,定痛。用于疔疮发背、阴瘰疬,恶疮、臌胀水肿小儿疳积,慢性气管炎。

加工

夏、秋捕捉。捕得后,先采去蟾酥,然后将蟾蜍杀死,直接晒干;或杀死后除去脏将体腔撑晒干。

使用说明

干蟾功能与治:破结,消疳积水、解毒、杀虫、定痛。用于疔疮发背,阴瘰疠,水肿,恶疮,小儿疳积

用法与用量:1~3g;外用适量,研末膏摊贴。或2~3钱;研粉用量0.3~1钱。

贮藏:置通处,防蛀。

干蟾制法:捕捉后,将体上的蟾酥取出,晒干或干或剖除去脏,并连同下颚及部一并去掉。将体腔撑,晒干,再放箱上烤,随时翻动,以免烧着。最好放密用硫磺熏,如不熏,则易发臭。

注意:孕妇忌服。

摘录:《全国草药汇编》

炮制方法

干蟾产地:全国各地均产。

采收季:夏季、秋季。

炮制法:干蟾除去杂质及灰屑,剪去头爪,切成小方块。将净沙子置锅,武加热至翻表面微焦臭逸出时,迅速取出,筛去沙子,放凉。沙子用量以烫时,能将干蟾块全部掩埋,并剩余部分为宜。

干蟾干蟾,刷去灰屑,泥土,剪去头爪,切成块。制干蟾 取净干蟾,照砂烫法(附录 5页)至鼓,微焦。或取净干蟾,在微上燎至发泡,并有焦香味。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