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维生素D缺乏病

维生素D缺乏病(vitamin D deficiency)是由于日晒少(皮肤紫外线照射后,可使维生素D前体转变为有效的维生素D)、摄入不足(奶、蛋,等食物)、吸收障碍(小肠疾病)及需要量增加(小儿,孕妇、乳母)等因素,使体维生素D不足而起的全身性钙,磷代谢失常和骼改变。维生素D缺乏病(vitamin D deficiency)是由于日晒少(皮肤紫外线照射后,可使维生素D前体转变为有......
目录

疾病描述

维生素D缺乏病(vitamin D deficiency)是由于日晒少(皮肤紫外线照射后,可使维生素D前体转变为有效的维生素D)、摄入不足(奶、蛋,等食物)、吸收障碍(小肠疾病)及需要量增加(小儿,孕妇、乳母)等因素,使体维生素D不足而起的全身性钙,磷代谢失常和骼改变。其突出的表现是小儿的佝偻病(rickets)和成人的软化症(osteomalacia)并同存质疏松症(osteoporosis),同时影响神经肉、造,免疫等组织器官的功能,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症状体征

佝偻病软化病是维生素D缺乏在临床特有的表现,佝偻病发生于生长发育中的婴幼儿及儿童时期,软化症发生于成年人,临床表现存在明显的差

1.佝偻病

(1)症状要为精神神经症状见于佝偻病的活动初期和极期,小儿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夜惊,夜哭,多汗,由于汗水刺激,睡时常摇头擦枕,以致枕后脱发(枕秃),随着病情进展,出现张力低下,关节韧带松懈,部膨大如蛙,患儿动作发育迟缓,独立走较晚,重症佝偻病常伴贫血肿大,养不良,全身免疫力减弱,易患腹泻肺炎,且易成迁延性,患儿钙过低,可出现低钙抽痉(手足搐搦症),神经肉兴奋性增高,出现面部及手足肌抽搐或全身惊厥,发作短暂约数分钟即停止,但亦可间歇性频繁发作,严重的惊厥可因痉挛窒息

(2)骼改变:随着病情进展,出现骼改变,多见于佝偻病活动极期,骼的改变与年龄,生长速度与维生素D缺乏程度等因素有

①头部颅软化多见于3~6个月婴儿,以枕骨为明显,手指压迫时颅骨凹陷,去掉压力即恢复原状(如乒乓球感觉),6个月后颅骨增长速度减慢,表现为膜下组织增生,隆起成颅,严重时尚可呈十颅,鞍状颅,此外尚有前,出迟,齿质不坚,排列不整齐。

②胸部两侧肋骨与肋软交界处呈钝隆起称“肋珠”,以第7~10肋为显著;肋软化,受膈肌牵拉,其附着处的肋骨内陷成横沟(称为赫氏沟);严重佝偻病胸骨前突鸡胸;胸骨剑突部内陷漏斗胸,由于胸部畸影响扩张及环,容易并重症肺炎不张,以上畸多见于6个月~1岁婴儿。

柱及四肢可向前后或侧向弯,四肢长干骺端肥大,腕及部膨大似“手镯”“脚镯”,常见于7~8个月,1岁后小儿走,下肢长因负重弯呈“O”或“X”腿,“O”腿凡两足靠拢时两膝关节离在3cm以下为轻度,3cm以上为重度,“X”腿两膝靠拢时两关节离及轻,重判定标准同“O”腿。

早期轻型佝偻病如能及时治疗,可以完全恢复,不留下骼畸,重型至恢复期可遗留轻重不等的骼畸,如颅,鸡胸,“O”或“X”腿,大多见于3岁以后。

2.软化病 常见的症状骨痛无力痉挛和压痛,早期症状可不明显,常见部及腿疼痛,活动时加剧,无力维生素D缺乏的一个重要表现,始患者上楼梯或从座位起立时很吃力,骨痛无力同时存在,患者步态特殊,被称为“步”,最后走路困难,迫使病人卧床不起,体检时患者胸骨肋骨盆及大关节处,往往有明显压痛,骼畸有颈部缩短,头下沉,柱后侧凸;鸡胸盆狭窄,造成分娩困难,不少病人发生病理骨折

3.其他临床类型

(1)先天性佝偻病:多见于北冷地区,发病率为16.4%,本病多见于早产儿,多胎,低体重儿,冬春季出生婴儿,母孕期有维生素D缺乏史,缺少动物性食品,少见阳光;或孕妇体弱多病,患或其他分泌疾病,孕妇常发生手足搐搦,腓肠痉挛,骨痛腿痛等症状,重者可有软化病,新生儿临床症状可不明显,部分有易惊,夜间睡眠不安,哭吵,体征以颅软化,前大,直通后颅骨缝宽,边缘软化为,胸部骼改变如肋软沟,漏斗胸较为少见,X线检查腕部正位是诊断本病的要依据,先天性佝偻病显示典型佝偻病变化,液生化改变仅能供诊断参考。

(2)晚发佝偻病:多见于北温带地区,好发于冬末春初季,5~15岁儿童,日晒不足,维生素D摄入不足,与生长速度较快或有身高剧增等因素有,临床表现走乏力,下肢疼痛,尤其是膝,关节足跟痛,常诉腓肠痉挛,此外,尚有多汗,睡眠不安等症状,病程长者可有下肢变(“O”或“X”腿),少数可见肋外翻或鸡胸胸廓,实验室检查显示25-(OH)D降低(<24~96nmol/L),碱性磷酸酶增高(>30金氏单位),钙,磷降低,X线腕部摄可显示轻重不等的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变化,据实验室与X线检查可除外生长痛,湿病,类湿病等。

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1.日光照射不足 如果有充足的紫外线照射,人的皮肤能产生足够的维生素D,产生维生素D的量与紫外线的强度,照射时间和皮肤暴的面积成正比,在冬春季冷缺少户外活动或在多雾地区,工业城市空污染严重,高楼林立都可使紫外线照射不足。

2.维生素D摄入不足 多见于在2岁前未进食有维生素D强化奶制品的婴幼儿和长期母乳喂养又没有及时补充鱼肝油的孩子,小儿由于生长速度迅速易起相对缺乏,尤其在早产儿,双胎和低出生体重儿出生时体维生素D,钙,磷储存少,出生后生长快易患佝偻病,多次妊娠和长期哺乳的母亲体储备钙大量消耗,若维生素D摄入不足很快出现软化病。

3.维生素D吸收不良及活化障碍 慢性乳糜泻,疾病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利用,在老年人由于皮肤维生素D的效率降低和肠道维生素D的吸收率下降使质疏松症加剧,严重病变影响维生素D羟化为活性的25-(0H)D和1,25-(OH)2D。

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综征,Ⅰ型为25-(OH)D 1α羟化酶的功能受损,Ⅱ型系基因突变致1,25-(OH)2D受体损害。

苯巴比妥药物可诱导微粒体酶改变,使维生素D 25-羟化酶的活性下降,并促进胆汁分泌,使维生素D降解加快,从而降低清中维生素D和25-(OH)D的浓度。

(二)发病机

维生素D缺乏时肠道钙磷吸收减少,使钙,磷下降,钙下降促使甲状旁腺分泌增加,后者有促进破细胞溶解盐作用,使旧钙,钙进入中维持钙接近正常,但甲状旁腺素可抑制小管磷的再吸收,以致尿磷增加,磷降低,液中钙磷乘积降低(<40),使体骼成过程钙化受阻,成细胞代偿性增生,造成骺端及膜下组织堆积,佝偻病软化病。

如果甲状旁腺反应迟钝钙不能很快游离到中,则钙下降,如总钙下降到1.75~1.87mmol/L(7~7.5mg/dl),游离钙低于0.88~1.0mmol/L(3.5~4.0mg/dl)以下,出现手足搐搦低钙惊厥

检查

液生化检查:佝偻病软化病活动期钙可正常或偏低[正常2.2~2.7mmol/L(9~11mg/dl)];磷降低[成人正常0.9~1.3mmol/L(2.8~4mg/dl),儿童正常1.3~1.9mmol/L(4~6mg/dl)],钙磷乘积<30(正常40)。

碱性磷酸酶增高(正常15~30金氏单位),此法是诊断佝偻病常用的指标,但缺乏特异性,且受肝脏疾病影响较大,近年来提倡碱性磷酸酶测定,正常参考值为≤200μg/L,清中碱性磷酸酶以碱性磷酸酶为,为成细胞所分泌,当维生素D缺乏时该细胞活跃,清中碱性磷酸酶升高,升高程度与佝偻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对佝偻病早期诊断敏感性高,清25-(OH)D正常12~200nmol/L(5~80ng/ml);清1,25-(0H)2D正常40~160pmol/L(16~65pg/ml),由于25-(OH)D的浓度比1,25-(OH)2D高三个等级,即使25-(OH)D处于低水平的维生素D缺乏病人也有足够的25(OH)D-1羟化酶的基质,因此清1,25-(OH)2D浓度对评价维生素D缺乏几乎没有价值,恢复期液生化检查均恢复至正常。

1.X线骼检查 佝偻病早期仅表现长干骺端临时钙化带模糊变薄,两边磨角消失,典型改变为临时钙化带消失,骺软增宽呈毛刷样,杯状改变,骺与干骺端离加大,长钙,质变薄,质明显稀疏,密度减低,小梁增粗,排列紊乱,可有干弯骨折,恢复期临时钙化带重现,渐趋整齐,致密,质密度增加。

软化病早期X线可无特殊变化,大部分病人有不同程度质疏松,密度下降,长皮质变薄,有些伴病理骨折,严重者X线表现柱前后弯及侧弯,椎体严重钙萎缩,呈双凹型畸盆狭窄变,假性骨折(亦称Looser带);可认为成人软化病X线改变的特征,为带状钙,在X线上出现长度从几毫米到几厘米不等的透光带,透光带一般与表面垂直,这些透光带常为双侧性和对称性,尤以耻,坐股骨颈,肋骨和肩腋缘处为典型。

2.矿物质含量 前成为研究代谢疾病的各种病理因素所致矿化异常的一项重要指标,前国较普遍采用有单光子吸收法,用此法测定不同病期佝偻病矿含量,发现佝偻病初期和极期矿含量均下降,对佝偻病软化病的诊断有较大意义。

诊断

1病史

(1)母亲的饮食习惯,孕期是否补充维生素D及钙

(2)患儿是否属早产或未成熟儿,出生季,喂养史及助食品添加情况,居住条件,日照,维生素D及钙添加情况。

2.症状 早期由于低钙可见多汗,特在头部出汗,与室温及季睡眠时惊悸,易哭,烦躁不安,手足搐搦(钙下降至1.996mmol/L,即80mg/L),贫血,反复呼吸道感染,以上症状多见于6个月以的婴儿,成人软化病,女性多见,可有四肢酸痛,尤以夜间为甚,多在部沿神经放射。

3.体征 面色苍白肉松弛,枕部秃发,乳迟出,囟门发育延缓,颞枕部由颅软化而起的“乒乓头”;胸部检查在肋骨和肋软交界处有肋珠,有肋骨外翻,肋软沟(Harrison沟)和“鸡胸”,四肢的腕部有钝隆起的“手镯”,“脚镯”,两腿关节靠拢而两膝关节者为“O”腿;反之膝关节靠拢而关节者为“X”腿,离3cm为轻度,3~6cm为中度,>6cm为重度。

鉴别诊断

1.佝偻病(renal rickets) 由先天性发育不全,慢性肾炎等而致功能减退,骼畸钙虽低,但很少起手足搐搦的。

2.小管性酸中毒临床表现要为低钾和佝偻病,并可出现钙化结石

3.范可尼综征 以氨基酸尿,糖尿尿磷增多,低磷,发育迟缓和重度佝偻病为特点, 4.其他 应与体弱多汗,轻度积水的头颅增大,各种原因起的智能低下,动作发育迟缓,克汀病(龄落后)以及软养不良(遗传性疾病)等病相鉴

并发症

并发症多见于小儿,要是起婴儿抬头、坐、站、走都较晚。关节松弛而有过伸现象,大脑皮层功能异常条件反射成缓慢,语言发育落后,贫血症状。在一些比较严重的维生素D缺乏病的患儿中,还会出现其他的骼变,如鸡胸漏斗胸、X型腿、O型腿、肋珠、手镯和脚镯等。

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1.维生素D应用   

(1)服法:活动早期,婴幼儿每天给维生素D 62.5~125μg(0.25万~0.5万U),成人每天给125~250μg(0.5万~1万U)。活动极期,婴幼儿每天给维生素D 125~250μg(0.5万~1万U),成人每天服维生素D 250~500μg(1万~2万U),治疗量持续用1个月后改为预防量。恢复期可用预防量维持,婴幼儿每天10~20μg(400~800U),成人25μg(1000U)。为防止同时摄入大量维生素A,宜用单纯维生素D制 (维生素D2维丁乳)。   

(2)注射:凡有吸收不良、或婴幼儿不能坚持服者可考虑采用注射维生素D3 7500μg(30万U/支)作为突击疗法。活动早期或轻度患儿可注射维生素D3 7500μg(30万U)1次。中度至重度者,可维生素D3 7500μg(30万U)2~3次,每次间隔1~2个月。上述量完成后1个月,仍以预防量服维持至2岁。成人在活动极期也可维生素D3 1.5万μg(60万U);据病情用1~2次,每次间隔1个月。以后继用预防量。治疗3个月后疗效不显著,应查明原因,除外抗维生素D佝偻病。   

2.钙 中国会推荐每天膳食钙的参考摄入量为:0~6个月300mg,7个月~1岁400mg,1~3岁600mg,4~10岁800mg,青少年为1000mg。孕妇和乳母,绝经期妇女和老年人则需要1000~1200mg,奶制品是钙的最好来源,在膳食中注意补充小、小、豆制品、海藻和绿蔬菜。在补充维生素D 时应适量给予钙。应选用含元素钙高、肠道刺激性小的钙

预后

正常情况下维生素D的代谢和清钙、磷浓度的变化有一系列的反馈调,所以一般不致使人中毒。长期服用大维生素D,由于维生素D及其代谢物在中过饱和可中毒。对维生素D敏感者也可导致中毒。一般认为超过正常生理需要量50~100倍,如小儿每天用维生素D500~125μg(2万~5万U),连服数周或数月即可发生中毒维生素D的耐受量和中毒量个体差异颇大。误服大量维生素D制也可起急性中毒维生素D中毒的表现要是高钙症,异位性钙化纤维骨炎。异位性钙化可发生于多种脏器如动脉心脏、软组织、较严重的为钙化导致功能衰竭,发生于骨髓使硬化。临床表现为厌食恶心呕吐头痛无力、低热、嗜睡、渴、多尿,尿中出现糖、蛋白质、红细胞和管型、尿钙阳性。钙>3mmol/L(12mg/dl)。X线检查长干骺端临时钙化带密度增加及增宽,干皮质增厚,质疏松或硬化。如考虑有维生素D过量,应立即停药,限制钙和维生素D摄入。服泼尼2mg/(kg?d),也可使用降钙素50~100U/d,注射或使用二磷酸盐及补充水分,大部分患儿能恢复。

预防

维生素D缺乏病的预防应从围生期始,孕妇应有户外活动,多晒太阳,供应丰富的维生素D、钙、磷和蛋白质等养物质。妊娠后期7~9个月可每天服维生素D25μg(1000U)或给维生素D22500~5000μg(10万~20万U)一次服,每天应由膳食中补充1000mg元素钙,不足的需用钙补充。新生儿期应提倡母乳喂养尽早始户外活动,接触日光,由于紫外线不能穿透玻璃,因此应窗晒太阳前认为新生儿即有维生素D缺乏或亚临床维生素D缺乏的危险。我国的维生素D膳食推荐量为10μg/d(400U/d)。婴幼儿需采取综性预防措施,如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食,每天1~2h户外活动、补充维生素D、增加维生素D强化奶制品的摄入等。对于早产儿、双胎、体弱儿、生长发育迅速的小儿可用维生素D37500μg(30万U)一次注射,也可维丁乳(商品为英康利)15mg/支,维生素D330万U。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和绝经期妇女亦应摄入维生素D和钙,以预防软化病和质疏松症的发生。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干蟾

下一篇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