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钠血症
症状起因
1、水摄入不足
见于水源断绝、昏迷的患者不知饮水也无人帮助进水或疾病所致吞饮障碍。一日停止进水(包括食物中的水)体液的丢失占体重的2%。完全断水7~10d,即体液的丧失达到体重的15%可致死亡。
2、水丢失过多
常见于尿崩症、渗透性利尿、腹泻、呕吐、溶质摄入过多、尿浓缩功能障碍,而水分补充不足。
3、钠排泄障碍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患者,钠排出减少,常伴有血钠增高。钠排出减少还见于此种患者,其释放ADH的能力并无障碍,只是释放ADH的“渗透压阈值”提高了,即当体内的渗透压增高到比正常人更高的程度时才释放ADH,临床上称此为“特发性高钠血症”。
常见疾病
诊断
详细询问病史,应注意询问有无大量体液丢失的病史,如腹泻呕吐,高温大量出汗,气管切开合并高热性疾病等,应特别注意水分的补充情况。患者烦渴、多饮、多尿为尿崩症的表现,有尿崩症表现的患者伴有头痛、呕吐、视力障碍、颅脑外伤者应考虑为继发性尿崩症的可能。此外还应注意静脉输注液体的情况,有无应用脱水剂、利尿药、类固醇激素和其他药物。
鉴别诊断
(一)尿崩症
又称垂体性尿崩症,是垂体后叶分泌ADH缺乏,其发病原因不明。临床特征为烦渴、多饮、多尿(日尿量可达5~10 L)、尿相对密度低(1.001~1.005)、尿渗透压低(50~200mmol/L)。临床上又分为特发性尿崩症和继发性尿崩症,后者是由于下丘脑垂体的肿瘤,脑部创伤、手术、炎症引起,当病变累及下丘脑口渴中枢而丧失口渴感时,往往因不能及时补充水分,而致严重脱水,甚至死亡。当怀疑尿崩症时应做禁饮加压素试验及血浆ADH测定以明确诊断,必要时应做头颅CT和X线检查以排除垂体肿瘤。
为遗传性疾病,临床表现与尿崩症相似。患者多为男孩,出生后数月发病。此病注射加压素后尿量不减,尿比重亦不增加,血浆ADH浓度明显升高,可与垂体性尿崩症相鉴别。
引起的病因众多,除肾盂肾炎外,药物(锂盐、去甲金霉素等)、低钾、高钙、尿路梗阻、痛风等都可引起本病。表现高钠血症,多尿,脱水。根据病史,肾功能检查及血清电解质测定可鉴别诊断。
多见于老年患者,发病前有轻度糖尿病甚至不知有糖尿病,常因感染,应用利尿剂或糖皮质激素等诱发。临床表现除有高钠血症、脱水外主要为神经系统症状,如神志不清,嗜睡、偏瘫、失语、抽搐等,易与脑血管意外相混淆。本症应与渗透性利尿剂所致的高钠血症鉴别。
病因不明,临床少见。其诊断标准为
3、禁饮时尿液变为高渗,说明机体仍有分泌ADH的能力。
4、肾小管对ADH仍有反应,应用加压素时可致水潴留。有人认为本病为ADH释放“阈值升高”征症候群。此外,还应与原发性醛固酮症、皮质醇增多症等内分泌性疾患相鉴别。
检查
(一)体格检查
1、高钠血症早期突出的症状是口渴,重症患者由于脑细胞脱水而主要表现神经系统的症状如烦躁、嗜睡、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后期出现抽搐、惊厥、昏迷。
2、查体时应注意患者神志表现,皮肤脱水的症征,有无循环衰竭。
(二)实验室检查
1、血钠浓度增高,一般多在150mmol/L以上,血浆渗透压也增高。
2、要进行每日尿量、尿常规及尿相对密度的测定。
治疗
1、治疗除限制钠的摄入外,可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疗法或鼓励多饮水,但必须同时使用排钠性利尿药,需严密监测心肺功能,防止输液过快、过多,以免导致肺水肿。
2、上述方法未见效且病情加重者,可考虑应用8%葡萄糖溶液做透析治疗。此外还有一种特发性高钠血症,其症状一般较轻,常伴血浆渗透压升高,可用氢氯噻嗪缓解其症状。必须注意高钠血症的上述治疗均应以积极治疗原发病为前提,要限制钠的摄入量,防止钠输入过多。
临床表现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