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天雄

天雄 天雄毛茛乌头植物乌头长的块根天雄分布于辽宁南部、陕西、甘肃、山东、江苏等。栽培四川陕西、湖北、湖南云南等地也有栽培多年生草本,高60-150cm。块根,长2-4cm,直径1-1.6cm,栽培品的侧根通常肥大,直径可达5cm,外皮黑褐色。直立,中部以上疏被反的短柔毛;天雄具有祛,益助阳之功效。风寒湿痹,痛,四肢拘挛,冷痛,痃癖症瘕天雄是种附......
目录

物种起源

天雄是种附子而生出或变出,长而不生子,故称天雄

形态特征

乌头堇《庄子》,茛《吴普中草》,独白草《续汉书》,鸳鸯菊《纲》,草乌(野生品)。多年生草本,高60-150cm。块根,长2-4cm,直径1-1.6cm,栽培品的侧根通常肥大,直径可达5cm,外皮黑褐色。直立,中部以上疏被反的短柔毛。互生;下部时枯萎,中部有长柄;叶柄长1-2.5cm,疏被短柔毛;叶片五角,长6-11cm,宽9-15cm,基部浅心形,3裂几达基部,中央全裂菱形、倒卵状菱形菱形,先端急尖或短渐尖,近羽状分裂,二回羽裂2对,斜三角,具1-3枚牙齿,间或全缘;侧全裂不等2深裂,各裂边缘有粗齿或缺刻,上面疏被短伏毛,下面通常只在上疏被短柔毛,革质或纸质。总状花序生,长6-25cm;花序轴及花梗被反而紧贴的短柔毛;下部苞片3裂,上部苞片披针花梗长1.5-5.5cm;苞片花梗中下部;两性,两侧对称;萼片5,花瓣状,上萼片高盔,高2-2.5cm,基部至长1.7-2.2cm,下缘稍凹,不明显,侧萼片长1.5-2cm,蓝紫色,外面被短柔毛;花瓣2,瓣长约1.1cm,长约6mm,微凹,长1-2.5mm,通常蜷卷,无毛;雄蕊多数,丝有2小齿全缘,无毛或被短毛;心皮3-5。被短柔毛,稀无毛。蓇葖果,长1.5-1.8cm。种子多数,三棱,长3-3.2mm,两面密生横膜翅。期8-9月,果期9-10月。

药材性状:块根,稍弯端常有短残,中部多向一侧略膨大,长2.5-7.5cm,直径1.2-3cm。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有小状突起的支。质坚实,断面类白色或淡灰黄色成层环多角微,味辛辣,麻

生长习性

期为6-7月,果期为7-8月。天雄喜温暖、湿润和向阳的环境,宜选土层深厚肥沃、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

分布范围

生于山地草坡或灌木丛中。分布于辽宁南部、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北部、广西、四川贵州云南栽培四川陕西、湖北、湖南云南等地也有栽培

繁殖栽培

繁殖

天雄一般繁殖式以繁殖

土壤

天雄喜温暖、湿润和向阳环境,宜选土层深厚肥沃、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栽种。

种植

繁殖,选大的子或野生乌头作种。在冬至前6-10天栽种,1,株5,种前施足底肥,2深沟,使向上栽入沟,覆土1-2,每亩用种240-300斤,地冻前浇水,并盖土粪一层越冬。等二年苗高1左右,摘除。一般留6-8,并随时去腋芽

田间管理

生长时间,有腐病和霜霉病害,应加强管理,注意排水通。 霜霉病发病初期可喷射波尔多液或代森铵防治。

采集加工

于6月底7月初时挖取部,洗净泥土,晒干。

主要价值

天雄图册始载于《农本草》,列为下品。陶弘景谓:“乌头附子附子八月采,……乌头四月采,春时初生有头,如乌鸟之头,故谓之鸟头。”韩保升谓:“正者为乌头,两歧者为乌,细长三、四者为天雄旁如芋生者为附子,旁连生者为侧子,五物同出而异,苗高二许,石龙芮及艾”。苏颂谓:“五者今并出蜀土,都是一种所产,……其亩高三、四作四棱,如艾,其紫碧色作穗,其实细小如桑椹状,黑色,本只种附子一物,至成熟后乃有四物。”《本草纲》载:“乌头有两种,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人谓之川乌头是也,其产江左山南等处者,乃本所列乌头,今人谓之草乌头是也。”

乌头多年生草本。块根通常2~3个连生在一起,呈卵形,母乌头,旁生侧根附子。外表褐色部乳白色,粉状肉质。高100~130厘米,互生,革质,卵,有柄,掌状2至3回分裂,裂有缺刻。立秋后于腋间蓝紫花冠像盔帽,花序萼片5,花瓣2。蓇葖果,由3个分裂的子房组成。种子黄色,多而细小。期6-7月、果熟期7-8月。

炮制

1、淡附:取盐附子,用清水浸,每日换水2-3次,至盐分净,置锅甘草黑豆加水同透,至切尝稍有麻辣感为度,取出,去甘草黑豆,刮去皮,切为两瓣,置锅加水约2小时,取出,晒晾,反复闷润数次,润透后切,晒干。(每盐附子100斤,用甘草5斤,黑豆10斤)。

2、:取盐附子洗净,清水浸泡一夜,除去皮脐,切,再加水泡尝稍有麻辣感为度,取出,用姜汤浸1-3天,然后熟,再至七成干,倒入锅用武至烟起,微鼓裂为度,取出放凉。

《雷公炮炙论》:宜皴坼后去皮尖底用,不然阴制用并得。《药性论》:干姜制用之。

《日华子本草》:凡去皮脐用,饮药即和皮生使甚佳。

《纲》:熟用。一法,每十两,以浸七日,掘土坑,用炭半枰赤,去,以二升沃之,候干,趁热入天雄,小盆一夜,取出,去脐用之。

药材鉴定

性状鉴

天雄(1)盐附子钳子锥,长4-7cm,直径3-5cm。表面灰黑色,被盐霜,端有凹陷的痕,周围有状突起的支或支痕。体重。横切面灰褐色,可见弃满盐霜的小空隙及多角成层环纹,环纹侧筋导管束)排列不整齐。微,味咸而麻,刺

以个大、质坚实、灰黑色、表面光滑者为佳。

(2)黑顺为纵切,上宽下窄;长1.7-5cm,宽0.9-3cm,厚2-5mm。外皮黑褐色,切面暗黄色,油润具光泽,半透明状,并有纵向筋导管束)。质硬而脆,断面角质样。微,味淡。

大、均匀、棕黄色、有光泽者为佳。

(3)白附为纵切,无外皮,黄白色,半透明,厚约3mm。

匀、黄白色、半透明者为佳。

显微鉴

乌头侧根)横切面:后生皮层最外为1列黄色木栓化细胞,其余为8-9列扁缩的细胞,壁黄色,木栓化,有少数石细胞在,皮层细胞较小。皮部占大部分,细胞中含淀粉粒,有小筛管群;偶见1至数个异型维管束成层环略呈五至七角木质部能常位于成层角隅的侧,导管略呈“V”或放射状排列;木薄壁组织较发达。部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粉末特征:灰黄白色。①淀粉粒极多,单粒类球多角,少数长,直径2-20μm,脐点呈点状、十状、人状;复粒由2-7粒或更多复而成。②后生皮层少见,表面观呈多角,垂周壁不均匀增厚,有的呈状突入细胞腔,胞腔棕色物。③石细胞少见,在,直径约53-125μm,纹孔明显。④具缘纹孔及网纹导管直径20-48μm。制附为含糊化淀粉粒的薄壁组织

鉴定

理化鉴(1)取黑顺或白附粗粉4g,加乙醚30ml与氨试液5ml,振摇20min,滤过。滤液置分液漏斗中,加硫酸液(0.25mol/L)20ml,振摇提取,分取酸液,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在231nm和274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2)薄层色谱取黑顺、白附粗粉20g,加乙醚150ml,振摇10min,加氨试液10ml,振摇30min,放置1-2h,分取醚层,干,加无水乙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乌头碱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在碱性氧化铝薄层上点样品溶液6μl、对照品溶液5μl,以正已烷-酸乙酯(1:1)展,取出,晾干,喷以碘化钾碘、碘化铋钾试液的等容混液显色,供试品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出现的色斑,应小于对照品的色斑或不出现色斑。(检查乌头碱限量)

1、元阳虚损(外攻,手足冷,大便滑数,小便白浑,六沉微)。用乌头附子天雄一起炮制并去皮脐,等分咬细,每服四钱,加水二碗、姜十五至成,温服。此三建汤”。

2、男子失。用天雄150克()、白术400克、桂枝300克、龙骨150克,共三细。每次0.5克,一日三次,温热送下。

3、大癞。用天雄乌头的苗及,去土勿洗,捣成汁。另取细粒黑豆(不脱皮者)浸中一夜。次日取豆晒干,如此七浸七晒,可供有服用。始时每次吞服三枚,以后渐加至六七枚。记事、猪鸡肉及蒜,犯之即死。

6、化成分

乌头碱(aconitine),中乌头碱(mesaconitine),次乌头碱(hypaconitine),塔拉乌头胺(talatisamine),和乌胺(higeramine)即是消旋去甲基衡州乌药碱(demethylcoclaurine),棍掌碱氯化物(coryneinechloride),异燕草碱(isodelphinine),苯甲酰中乌头碱(benzoylmesaconitine),新乌宁碱(neoline),附子宁碱(fuziline),北乌头碱(beiwutine),多乌头碱(karakoline),去氧乌头碱(deoxyaconitine),附子亭碱(fuzitine),准葛尔乌头碱(songorine)尿嘧啶(uracil),江油乌头碱(jiangyouaconitine),新江油乌头碱(neojiangyouaconitine),去甲猪毛菜碱(salsolinol)等。

药理作用

1、抗炎作用和对分泌的影响

附子20%2.5ml/100g或50%2ml/100g对甲醛或蛋清起的大关节肿均有非常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熟附0.5g/kg亦能非常显著的抑制大蛋清性足肿。生附子的甲醇提取物能抑制蛋清起的小管渗透性增加和角叉菜起的关节肿。大服300mg/kg对关节关节炎的作用比服50mg/kg保太松强,服30mg/kg时,对棉球肿的抑制作用比服20mg/kg可的松强。附子醇沉液(每1ml=生药2g)腔注射不同量给予大,对蛋清性关节肿胀具有不同的抑制作用,其强度与药物量呈正相性。对附子抗炎作用的机制看法不一:如有报道给附子后,上腺维生素C和甾醇含量减少,尿排泄17-酮同类固醇增加,中嗜酸性白球减少,碱性磷酸酯酶和糖无增加,似有兴奋垂体-上腺皮质系统的作用。亦有报道,在切除上腺后,附子的抗炎作用仍保存,认为其抗炎作用与垂体-上腺皮质系统无。有人认为附子本身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

2、镇痛、镇静和对体温的影响

附子0.1-1g/kg给于动物,能抑制压迫大尾部起的疼痛和腔注射起的小扭体反应。附子醇沉液(1ml=2g生药)腔注射给于小,可提高小的痛阈值。小服生附子冷浸液能延长环己巴比妥钠的睡眠时间,减少自运动,并能降低体温达2小时之久,而炮制附子在相同量下则无上述作用。但在冷情况下,附子冷浸液和水均能抑制起的鸡和大的体温下降,甚至使降低的体温恢复,延长生存时间,降低死亡率。附子20g/kg灌给于小,可非常显著延长受的存活率(P<0.01)。附子能显著对抗小水浸应激和大盐酸损伤性溃疡;还能显著对抗蓖麻油和番泻起的小药物性腹泻,在热法等中的镇痛作用等,被认为是附子温中止痛的药理基础。

3、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3.1、强和升压作用:去甲乌药碱是附子中的强成分之一,含量甚微。它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很强,能明显增加离体蛙,在位兔和豚衰竭心脏收缩力,给麻醉犬静注射l-2μg/kg后,室压力上升最大速率和输出量均增加,冠和外周动脉以及全身管阻力降低,氧耗量增加,大培养细胞搏动频率和幅度也增加。上述作用可被得安阻断,这些都与异丙上腺素的作用相似。附子中的去甲猪毛菜碱是一种弱β-兴奋,它能兴奋豚离体房,增加收缩的频率,静注射能升高正常和毁脊髓压,加快率,而毁脊髓对去甲猪毛菜碱的升压作用比正常大更敏感,因而认为去甲猪毛菜碱既有对β-受体及α-受体均有兴奋作用。附子中棍掌碱具有明显的升压和强作用,静注射40μg/kg可使大压升高50%,3×10(-6)g/ml可使离体豚房的收缩幅度和频率分增加250和120%。对毁脊髓猫也有上述作用。它的升压作用可破α-上腺素能受体阻滞- 酚妥拉明取消,其升压作用及对豚房的作用也能被神经阻断药-六烃季胺所对抗。表明其作用与兴奋神经纤维

3.2、对率和律失常的影响:去甲乌药碱能加速率,对实验性缓慢型律失常有改善作用。临床观察也实了去甲乌药碱对缓慢型律失常有明显的治疗作用。静注射后,病人的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窦性动过缓恢复到正常水平,窦房阻滞和结区房室传导功能得到改善,从而使传导阻滞减轻或消失,其机理要为缩短A-H间期。实验还表明,去甲乌药碱和异丙上腺素对β-上腺素能受体的亲和力相似,但在活性明显小于异丙上腺素。从而直接明去甲乌药碱是β-上腺素能受体部分激动。对气管β2-受体也有明显的激动作用,此作用比直接激动B1-受体强。为解释附子回阳救逆提供了部分据。

附子的水溶部分(不含乌头碱类生物碱的水溶部分)60、120mg/kg(相当于小注射LD50的1/10-1/5)或生理盐水(对照)静注射给于大,给药5分钟后静注射乌头碱30μg/kg,记录出现律失常时间均比对照组明显延迟(P<0.001)。给120mg/kg组的6只大20分钟均未出现率失常(P<0.001)。大附子水溶部分550、1100mg/kg,对抗乌头碱所致的律失常作用,亦得到上述类似的结果。附子的水溶部分对静注射乌头碱40μg/kg和20μg/kg的大,出现律失常5分钟后,分注射200mg、400mg/kg和十二指肠给于500mg、1000mg/kg,均可十分显著地转为正常律(P<0.001)。但附子水溶部分对哇巴因、或氯仿所致的律失常无效。有意义的是在同一生药中同时存在起和对抗律失常的化成分。

3.3、对休克的影响:附子水溶部分2mg/(kg.min)或1次30mg/kg静滴注给于由内毒休克的猫。结果可明显对抗动脉压力(BP)、室收缩压力(LVP)和室压力上升最大速率(LVdp/dt,max)的降低和率和减慢并延长生存时间。表明对内毒起的休克有治疗作用。川附子提取物801,可显著延长烫伤休克的存活时间。

3.4、对流量的影响:附子有扩张外周管的作用,附子可明显扩张麻醉犬和猫的后肢管,乌头也有此作用。静注射附子水溶部分7.5,15和30mg/kg,可使麻醉犬动脉流量分增加30,70和129%,阻力降低0.42和50%,作用可维持10分钟左右,此作用可解释用附子后四肢变暖的原因。

3.5、对的影响:附子注射液和水溶部分对急性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明显延长小耐缺氧时间,降低碱性磷酸酶活性。对抗垂体后起的大急性;显著减少结扎前降支起的麻醉犬外膜电图ST段的提高以及ST段升高的总数。

3.6、其它作用:附子水提物能明显延长白陶土部分酶原时间及酶原消耗时间。附子注射液(每1ml含去甲乌药碱3mg)4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400ml中,分于犬急、慢性病窦模型中维持静点滴,同时进调搏测定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c)及外膜起搏点标测。结果发现附子注射后降率加快,SNRTC缩短外,心脏的起搏点也发生移动,绝大多数的次级起搏点上移至窦房结区,为临床治疗病窦提供了依据。附子水提物有促进聚集等作用。乌头多糖有降糖作用。

4、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观察附子注射液对小清溶菌酶活性、液抗体及脾脏抗体细胞和对豚清补体含量的影响,发现可提高小体液免疫功能及豚清补体含量,但对小清溶菌酶活性无明显影响;以RE环及细胞转化实验研究对机体细胞免疫影响时发现,附子注射液可使T细胞和RE成细胞明显上升,0.4ml/(kg.d)共9天(皮下注射),可使兔淋巴细胞转化率显著上升,与对照比较P<0.01。

5、对阳虚动物模型的作用机制

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检测联用,以樟脑磺酸为离子对试,测定可的松阳虚及正常大下丘单胺类神经递质。观察助阳药附子的效果。结果表明:可的松阳虚下丘去甲上腺素(NA)较正常大下降,上腺素(A)升高(P均<0.05)。用附子后能恢复正常。且可使可的松阳虚及正常大多巴胺(DA)均升高(P分<0.05及P<0.01),3,4-二羟基苯乙酸(DOPAC)下降(P<0.001),并使正常大5-羟色胺(5-HT)升高(P<0.001),用药后阳虚及正常大都表现为DA/DOPAC及5-HT/5-羟吲哚酸(5-HTAA)比值升高(P<0.01-0.001),提示附子似有抑制下丘单胺氧化酶活性。

药(毒)理

附子(未加工生品)小服LD50为5.49g/kg,静注射为0.49g/kg。加工后附子服LD50为16lg/kg,静注射为2.8g/kg。熟附服和静注射的LD50分为17.42g/kg和3.516g/kg。附子醇沉液1次腔注射的小LD50为26.30g/kg。去甲乌药碱小注射LD50为58.9mg/kg,腔注射为300mg/kg,服为3.35g/kg。双酯型和单脂型三萜类生物碱的毒性见表5。乌头碱的要毒性是抑制呼吸及律失常,对心脏的 毒性作用是通过兴奋中枢和对心脏的直接作用所起。

不良反应

附子中含乌头,虽其含量较乌头为低,但因服用不当而中毒;除服用量过大或时间过短外,与机体敏感性有。《本草汇言》:若病阴虚热或阳极似阴之,误用之,祸不旋附子中亦含乌头碱,虽其含量较乌头为低,但因服用不当而中毒者却屡见不鲜。其原因除与量过大、时间过短,及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等有外,与药物品种及服法等也有密切系;曾有1例用云南腾冲所产附子3钱后连渣服下,即起严重中毒中毒表现与乌头基本相同,如、肢体发麻,恶心呕吐心慌促,烦躁不安,甚至昏迷,间或抽搐,严重者跳、呼吸暂停,电图显示室性过早搏动,而呈阿-斯二氏综征象。中毒者如能及时抢救,一般均可恢复。此外,曾报道1例用附子脐部接触性皮炎,可能系过敏所致。

中医传承

1、《本草衍义》:乌头、乌天雄附子侧子凡五等,皆一物也,止以大小、长短、似象而之。后世补虚寒,则须用附子,仍取其端平而大及半两以上者,其力全,不僭。家即多用天雄,亦取其大者,以其尖角多热性,不肯就下,故取也。此用乌头附子之大略如此。余三等则量其材而用之。

2、张元素:附子白术,乃除寒湿之圣药,湿药少加之。益之原,以消阴,则便溺有,乌、附是也。

3、《汤液本草》:附子,入手少阳三焦命门,浮中沉,无所不至,味辛大热,为阳中之阳,故而不止,非若干姜止而不也。非身表凉而四肢者不可僭用,如用之者以其治逆也。

4、朱震亨:气虚热甚者,宜少用附子参、芪,肥人多湿,亦宜少加乌、附。《衍义》论附子有五等,同为一物,以其而为用,至哉言矣,然犹未明也。仲景八味附子少阴向导,其补自是地黄,后世因以附子为补药误矣。附子之性走而不守,但取其健悍走下之性,以地黄之滞,可致远尔。

5、《伤寒蕴要》:附子,乃阴证要药,凡伤寒传变三阴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而沉者必用之,或腹痛沉细,甚则青囊缩者,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近世阴证伤寒,往往疑似不敢用附子,直待阴极阳竭而用之已迟矣。且夹阴伤寒外皆阴,阳顿衰,必须急用人参以益其原,附子,温,舍此不用,将何以救之。

6、虞抟: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夺将之,能十二,以追复失之元阳;药入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温暖药达下焦,以祛除在里之冷湿

7、《本草蒙筌》:天雄,其亲上,补上焦阳虚附子,其亲下,补下焦阳虚乌头,守而不移,居乎中者也;侧子,其轻扬,宜其发四肢、充皮毛,为治?之妙也:乌,其锋锐,宜其通经络、利关节蹊达径,而直抵病所也。

8、《本草纲》:《王氏究原》云,附子性重滞,温川乌头性轻疏,温;若是疾,即用附子;凤疾即用川乌头。一云,凡人中,不可先用药及乌、附,若先用药,后用乌、附乃宜也。又凡用乌、附药,并宜冷服者,热因用也。盖阴在下,虚阳上浮,治之以,则阴益甚而病增,治之以热,则拒格而不纳。热药冷饮,下之后,冷体既消,热性便发,而病随愈,不违其情,而致大益,此反治之妙也。昔张仲景治寒疝结,用蜜煎乌头;《近效》治喉痹用蜜附子含之,汁;朱溪治疝气,用乌头栀子,并热因用也。乌、附毒药,非危病不可用,而补药中少加导甚捷。有人才服钱匕即发不堪,而昔人补剂用为常药,岂古今运不同耶?荆府都昌王,体瘦而冷,无他病,日以附子汤饮,兼嚼硫黄,如此数岁。蕲州卫张百户,平生服 鹿茸附子药,至八十余,康健倍常。若此数人,皆其脏腑禀赋之偏,服之有益无害,不可以常理概论也。又《琐碎录》言滑台土极,民啖附子如啖芋、,此则地使然尔。

9、《本草正》:附子,因其善走诸,故曰与同功,能除表里噤,温中强阴,暖五脏,回阳,格阳喉痹阳虚二便不通及妇人不调,小儿慢惊等。大能归源,制伏虚热,善助参、芪成功,尤赞术、地建效,无论表证里证,但细无气虚无热者所当急用。

10.《本草汇言》:附子,回阳,逐冷,通关节之猛药也。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升,咽喉不利,饮食不入,服药愈甚者,附子命门药,能入其窟而招之,归原,则浮游之自熄矣。凡属阳虚阴极之候,无热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

11、《本草读》:附子,味辛温,性迅发,无所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本》云,风寒咳逆邪气,是之逆于上焦也。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步,是着于下焦筋也。症坚积聚血瘕,是凝结,滞于中也。考《大观本草》,咳逆邪气句下有温中金疮,以中寒得暖而温,肉得暖而也。大意上而,下而,中而,以及肉筋卫,因寒湿而病者,无有不宜。即阳不足,生,大汗、大泻、大喘,中卒倒等症,亦必仗此大气大力之品,可挽回,此《本》言外意也。误药大汗不止为亡阳,仲景用四逆汤真武汤等法以迎之。吐利冷为亡阳,仲景用四逆汤姜附汤以救之。且太阳之标阳,外呈而发热附子能使之交于少阴而热已;少阴机病,附子能使自下而上而生,周通达而愈。苦甘之芍、草而补虚,苦淡之苓、芍而温固。仲景用附子之温有二法:杂于苓、芍、甘草中,杂于地黄泽泻中,如冬日可爱,补虚法也;以姜、桂之热,以麻、辛之雄,如夏日可畏,救阳法也。用附子之辛,亦有三法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辛以祛除湿也;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辛润以温补水脏也;若白通汤四逆汤加入尿 猪胆汁,则取西秋收之,保复元阳,则有大封大固之妙矣。

12、《本草正义》: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十二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彻外,凡三焦,诸脏诸腑,果有真,无不可治。但生者尤烈,如其群阴用事,汩没真阳,地加于天,仓猝暴症之肢冷肤清,微欲绝,或上吐下泻,澄澈不臭者,非生用不为功。而其他症之尚可缓缓图功者,则皆宜熟用较为驯良。惟此物善腐,市肆中皆是盐制之药,而又浸之水中,去净咸味,实则辛温气味,既一制于盐之咸,复再制于水之浸,久久炮制,真性几于尽失,故用明附者,必以干姜、吴萸等相助为理,有功用,独以钱许,其力甚缓。寿尝于临症之余,实地体验,附二钱,尚不如桂枝三、五分之易于桴应,盖真性久已淘汰,所存者寡矣。是以苟遇大症,非用至一、二钱,不能有效,甚者必三、五钱,非敢孟浪从事,实缘物理之真,自有非此不可之势。若用生附,或兼用乌头草乌,终嫌毒太烈,非敢操必胜之券矣。

13、《农本草》: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拘挛膝痛,不能步。

14、《录》:脚疼冷弱,风寒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强阴,又堕胎,为百药长

15、《本草拾遗》:浸削如小指,纳中,去聋。去皮令坼,以蜜涂上之,令蜜入,含之,勿其汁,喉痹

16、《医启源》:《治秘要》云,去脏腑沉;补助阳不足,温热。17.李杲:除脏腑沉三阴逆,湿腹痛胃寒蛔动;治补虚壅。

18、王好古:治督脉为病,强而

19、《本草纲》:治三阴伤寒,阴毒寒疝中寒痰厥气厥,柔痓癫痫,小儿慢惊,湿麻痹,肿满脚头风头痛暴泻脱阳久痢泄,寒疟,久病呕反胃不敛,久漏冷疮。葱涕,塞治聋。

20、《本草备要》:补,逐风寒湿

天雄图册21、《本草从新》:治痘疮灰白,一切沉痼冷之

22\\入药部位天雄,始载于《农本草》,味辛,性温,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具有消解积聚肿块、消除等功效。

长的块根

性味

味辛,性热。

归经

功效

,益助阳。

风寒湿痹,痛,四肢拘挛,冷痛,痃癖症瘕

配伍

乌头(4张)治湿痹,皮肉不仁,骨髓疼痛不可忍者,天雄裂,去皮、脐)、附子裂,去皮,脐)各一两,桂(去粗皮)两半,干姜)三两,防风(去叉)三两。上五味,为细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温下,日三夜一。(《圣济总录》天雄

治元阳素虚,外攻,手足冷,大、小便白浑,六沉微,除涸冷,扶元伤寒阴毒,乌头附子天雄〔并裂,去皮、脐)等分。㕮咀。每服四钱,水二盏,姜十五八分,温服。(《肘后三建汤

脏虚积,冷疼痛,少力,步难,不思饮食,天雄裂,去皮、脐)二两,茴香子()、山芋、蜀椒(去者,出汗)各一两。上四味,捣罗为末,用羊肾一对,切去皮膜细研,、面同成膏,候冷伴前药为,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至三十,温盐汤任下,空食前服。(《圣济总录》天雄

用法用量

服:汤,2-6g;或入

外用:适量,研末调服宜炮制后用。

使用注意

阴虚阳盛者及孕妇服。忌豉汁

炮制

采集加工

于6月底7月初时挖取部,洗净泥土,晒干。

炮制

《雷公炮炙论》:“(天雄)宜皴坼后去皮尖底用,不然阴制用并得。”

《药性论》:“干姜制用之。”

《日华子本草》:“凡去皮脐用,饮药即和皮生使甚佳。”

《纲》:“熟用。一法,每十两,以浸七日,掘土坑,用炭半枰赤,去,以二升沃之,候干,趁热入天雄,小盆一夜,取出,去脐用之。”

论述

《本》:“寒湿痹,历痛,拘挛缓急,破积聚邪气金疮,强筋,轻身健。”

录》:“疗头面去来疼痛,结积,关节重,不能步,除间痛,长阴气,强志,今人武勇,力作不倦。又堕胎。”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侧柏叶

下一篇 串铃草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