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川桂

川桂 川桂(拉丁:Cinnamomum wilsonii Gamble),又官桂、三条筋臭樟,是乔木植物。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录》无危等级。 川桂条为,干时深褐色或紫褐色互生或近对生,卵或卵状长,革质,边缘软质而卷,上面绿色,光亮,无毛,下面灰绿色,晦暗,干时均呈淡黄色,花序腋生,长3至9厘米,单一或多数密集,少白色,子房卵球,果托......
目录

形态特征

图版56:1-6

川桂条为,干时深褐色或紫褐色互生或近对生,卵或卵状长,长8.5-18厘米,宽3.2-5.3厘米,先端渐尖,尖头钝,基部渐狭下延至叶柄,但有时为近,革质,边缘软质而卷,上面绿色,光亮,无毛,下面灰绿色,晦暗,幼时明显被白色丝毛但最后变无毛,离基三出中脉侧脉两面凸起,干时均呈淡黄色,侧脉自离叶基5-15毫米处生出,向上弧,至端渐消失,外侧有时具3-10条支但常无明显的支,支且与叶缘的肋连接,横状,多数,纤细,下面多少明显;叶柄长10-15毫米,面略具槽,无毛。

花序腋生,长3-9厘米,单一或多数密集,少,近总状或为2-5的聚伞状,具梗,总梗纤细,长1.5-6厘米,与序轴均无毛或疏被短柔毛。川桂白色,长约6.5毫米;花梗丝状,长6-20毫米,被细微柔毛。

花被外两面被丝状微柔毛,花被筒倒锥,长约1.5毫米,花被,先端锐尖,近等大,长4-5毫米,宽约1毫米。能育雄蕊9,丝被柔毛,第一、二轮雄蕊长3毫米,丝稍长于花药花药状长,先端钝,药室4,向,第三轮雄蕊长约3.5毫米,丝长约为花药的1.5倍,中部有一对无柄的腺体,花药,药室4,外向。退化雄蕊3,位于最轮,卵心形,先端锐尖,长2.8毫米,具柄。子房卵球,长近1毫米,花柱增粗,长3毫米,柱头宽大,头状。

成熟果未见;果托平,边缘具极短裂期4-5月,果期6月以后。

生长环境

川桂川桂生于亚热带地区,喜欢温暖潮湿候。生长环境要求年平均温20℃以上,不能低于2℃。怕霜雪,在18℃左右的雨季中生长最快。成龄桂树对土壤的性质要求不严格,在沙质土、粘土、酸性土等土壤中均可很好地生长。如能种植在有深厚黄壤土的山坡地上,则最为适宜,也生长得最好。川桂幼苗期怕强烈的阳光照射,而成龄树则需要充足的阳光。

常生于山谷或山坡阳处或沟边,疏林或密林中,海拔(30-300)800-2400米。

产地分布

川桂生长陕西四川、湖北、湖南、广西、广东江西

化学成分

川桂(桂皮)川桂川桂挥发油的成分基本相同,但含量不同,川桂挥发油的要成分是芳醇(48.76%)、石竹烯(6.885%)、氧化石竹烯(6.14l%)、酸龙酯(4.867%),而川桂挥发油的要成分是芳醇(69.018%)、石竹烯(4.578%),氧化石竹烯(2.717%)和酸龙酯(1.956%)。

栽培技术

繁殖

川桂繁殖法以种子繁殖

川桂是深性树种,选土壤深厚、质地疏松、排水性良好的黄壤土为最佳,不宜在地下水位高,含沙质大的土壤繁殖育苗。整地要全部翻耕晒田,待晒白了表土后,起畦宽1.2米,沟宽40厘米,打碎土块,推耙平整。2-3月份,当川桂种子果皮呈紫黑色时即可分批采收。收回的鲜果应放在水池中洗刷去果皮及果肉,之后捞起晾干表面水分就可播种。种子不宜于阳光下曝晒和长期久放。如到市场购买则需挑新鲜饱满果大的,买回马上洗净处理,晾干下地。

病虫防治

苗木锈病,及时清除发病的枯;药物石硫合剂防治,可在发病初期用0.4度左右每10天喷一次;实轮作减小初侵染源。

蛴螬,属鞘翅金龟子科。利用金龟子的假死性,振落捕杀;②灯光诱杀成虫;③用75%锌硫磷、25%乙酰甲胺磷800-1009倍液毒杀蛴螬。

袋蛾。及时摘除袋囊,集中烧毁;对幼龄虫用90%敌百虫700-900倍液、80%敌敌畏1000-1200倍液喷霉;也可喷用青虫菌、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防治。

主要价值

食用

川桂和果均含芳香油,油供作食品或皂用香的调原料。

药用

川桂树皮入药,功效补,治湿骨痛、跌打及腹痛吐泻等症。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川桂皮

下一篇 川木香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