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川桂皮

川桂皮是桂皮的一种,产自四川西部、云南东北部海拔1300-1800m的阔林中,味辛,甘,温。银桂常绿乔木,高达16m。幼多少具棱互生或近对生;叶柄长1-1.5cm,无毛;叶片披针,长6-11cm,宽2.5-4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近,上面绿色,光亮,无毛,下面苍白色,被绢毛或短绒毛,三出或离基三出中脉具1-2条支侧脉外侧生少数不明显的支,横多数,均弧,不明显......
目录

形态特征

桂常绿乔木,高达16m。幼多少具棱互生或近对生;叶柄长1-1.5cm,无毛;叶片披针,长6-11cm,宽2.5-4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近,上面绿色,光亮,无毛,下面苍白色,被绢毛或短绒毛,三出或离基三出中脉具1-2条支侧脉外侧生少数不明显的支,横多数,均弧,不明显,革质。花序长4-9cm,被细短柔毛,具5-12朵两性,长约5mm,白色花梗长4-8mm,被短柔毛,花被筒倒锥,长约1.5mm,花被卵形,长约3.5mm,外轮宽约2mm,轮稍狭,先端锐尖,花被外两面密被绢状短柔毛;能育雄蕊9,丝略被柔毛或近无毛,第1、2轮雄蕊长约2.5mm,花药卵形丝近等长,先端钝,4室,瓣裂丝无腺体,第3轮雄蕊长约2.6mm,花药卵形,与丝近等长,4室,外向瓣裂丝中部有1对腺体;退化雄蕊3,心形,长约1.5mm,柄短被柔毛,位于最一轮;子房卵球,长约1mm,花柱长约2.3mm,柱头头状。果实卵球,长约13mm,宽7-8mm,无毛;果托半球,直径4-5mm,先端全缘,果梗纤细。期4-5月,果期8-10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1300-1800m的阔林中。

分布范围

分布于四川西部、云南东北部。

主要价值

性状

1.性状鉴 树皮状、槽状或卷筒状,厚2-6mm。外表面灰褐色或棕褐色,有斜皮孔,有的具灰白色地衣斑;表面棕褐色,较平滑,有细纵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微显颗粒性。微香,味辛、凉,嚼之起涎。

2.显微鉴 树皮横切面:木栓细胞数列,壁厚,胞腔充满棕褐色物质。皮层较窄,壁明显增厚,具纹孔侧有木化厚壁细胞群和石细胞群断续相连的带,皮部纤维石细胞;射线宽2-3列细胞,细胞含草酸钙晶。薄壁组织有粘液细胞和油细胞。

性味辛;甘;温

【功能治】行气;止痛。风寒感冒;脘冷痛;痛经湿关节疼痛;跌打损伤;骨折

【用法用量】服:汤,5-10g。外用:适量,研粉,调患处。

栽培技术

1.生物特性 喜较温暖湿候。高山和平原都可栽种。以肥沃、深厚、湿润的粘壤土生长较好,可利用路边、沟边、屋旁、荒坡栽培

2.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育苗移栽,10-11月采收成熟果实,用稍湿润的细沙拌贮藏。2-3月播种,24cm横沟,深约6cm,播幅9-12cm,条播,薄覆细土约3cm,盖草,出苗时揭去,遇干旱要淋水,常保持土壤湿润,出苗后注意浅耕除草,做到土松草尽,追肥两次。至第2年春天雨季要移栽1次,促使多生细,定植容易成活,培育两年,即可定植。定植宜在春天雨季进,株2-3m,树坑宽深各为30cm,幼苗挖取后,剪去过长的主根和部分枝根系要舒展,幼苗人土深度,以较原来稍深为宜,最后淋水定根

3.田间管理 栽后在封林前,每年春、秋两季要各松土除草1次,最好在每次松土后追肥1次,并砍除妨碍生长的杂树,防止人畜残踏,在封林后,即不需其他管理。

采收和储藏

一般栽培15-20年,胸径达12-15cm时,在5-6月采剥树皮,先剥取树干基部60cm长的皮后,把树砍倒,刮去粗皮再分段剥皮,每段皮长30-60cm,宽度不等,剥完后皮面向上,平铺地面,晒干即可。

"hasImageCarousel":null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茨楸

下一篇 川桂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