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胡椒
形态特征
一年生、肉质草本,高20-40厘米;茎直立或基部有时平卧,分枝,无毛,下部节上常生不定根。叶互生,膜质,半透明,阔卵形或卵状三角形,长和宽近相等,约1-3.5厘米,顶端短尖或钝,基部心形,两面均无毛;叶脉5-7条,基出,网状脉不明显;叶柄长1-2厘米。
穗状花序顶生和与叶对生,细弱,长2-6厘米,其与花序轴均无毛;花疏生;苞片近圆形,直径约0.5毫米,中央有细短柄,盾状;花药近圆形,有短花丝;子房椭圆形,柱头顶生,被短柔毛。浆果球形,顶端尖,直径约0.5毫米。花期4-7月。
产地生境
繁殖方法
草胡椒生命力强,其花靠风媒传粉,种子极小,易于散布,其下部节上生有不定根,种子和营养繁殖旺盛。种子繁殖。或下部节上能生出不定根,形成新植株,进行营养繁殖。带土苗木及运载工具夹带是传播、扩散的重要途径。
草胡椒一年四季都可栽培。从种子萌发到下一代种子成熟的整个生活史只需要45-60天。种子萌发所需时间依环境条件而定,从4天到24天不等。春季生长明显快于其他季节,开花后7天结籽,再7天后种子就成熟了。
主要价值
食用
由于这种植物含丰富的液汗及适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C、β-胡萝卜素、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在东南亚地区普遍受人喜受,生吃或用开水稍烫一下再吃,市场上也常常也能见到。草胡椒做小炒或烧汤,口感清脆润滑、淡香微甜。部分人初次品尝时不太喜欢它那种淡淡的鱼腥味,只要在烹饪时加点白酒或醋即可去除。
药用
草胡椒具有清热解毒、化瘀散结、利水消肿的功效。民间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痈肿疮毒。还具抗病原微生物、抗炎镇痛、促进伤口愈合等作用。草胡椒能抗菌、镇痛、抗水肿、降低胆固醇、治疗蛋白尿。在巴西,民间用于治疗脓肿、疔疮、皮肤痛、结膜炎。菲律宾人用以防治关节炎和高尿酸血症。
物种危害
20世纪初在香港开始成为杂草。该种由于种子和营养繁殖能力强,常随带土苗木传播,在外界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容易蔓延成片,成为优势群落,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降低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度。草胡椒侵入潮湿的山谷、森林后,有可能大规模蔓延,因此应该防患于未然,及时加以防治。
常见园圃杂草。种子和营养繁殖能力强,常随苗木传播。容易蔓延成片,形成优势种群,影响生物多样性。
1900年草胡椒发现于中国香港,首次成为杂草,由于其生命力强,繁殖快,因此易于蔓延成片,形成单优势群落,对入侵地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构成威胁,可降低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度.草胡椒已被列入中国外来人侵种名录。
防治方法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