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苁蓉
形态特征
植株高15-35厘米,全体近无毛。根状茎横走,圆柱状,通常有2-3条直立的茎,茎不分枝,粗壮,中部直径1.5-2厘米,基部增粗。叶密集生于茎近基部,向上渐变稀疏,三角形或宽卵状三角形,长、宽约为6-8(-10)毫米。
花序穗状,圆柱形,长7-22厘米,直1径1.5-2.5厘米;苞片1枚,宽卵形或近圆形,长5-8毫米,宽5-10毫米,外面无毛,边缘被短柔毛;小苞片无;花梗长1-2毫米,或几无梗,果期可伸长到5-8毫米。花萼杯状,长5-7毫米,顶端不整齐地3-5齿裂;裂片狭三角形或披针形,不等长,后面2枚常较小或近无,前面3枚长2.5-3.5毫米,边缘被短柔毛。花冠宽钟状,暗紫色或暗紫红色,筒膨大成囊状;上唇直立,近盔状,长5-7毫米,边缘被短柔毛,下唇极短,3裂,裂片三角形或三角状披针形,长2-2.5毫米,常向外反折。雄蕊4枚,花丝着生于距筒基部2.5-3.5毫米处,梢伸出花冠之外,长5.5-6.5毫米,基部疏被柔毛,向上渐变无毛,花药卵形,长约1.2毫米,无毛,药隔较宽。雌蕊由2合生心皮组成,子房近球形,直径3-4毫米,胎座2,横切面T形,花柱长5-7毫米,无毛,柱头2浅裂。
蒴果近球形,长8-10毫米,直径6-8毫米,2瓣开裂,顶端常具宿存的花柱基部,斜喙状。种子椭圆球形,长约0.4-0.5毫米,直径约0.2毫米,种皮具网状纹饰,网眼多边形,不呈漏斗状,网眼内具规则的细网状纹饰。花期5-7月,果期7-9月。
生长习性
生长于海拔1500-1800米的山坡、林下低湿处及河边;常寄生于赤杨属(别称:恺木属)物根上。草苁蓉专性寄生在桦木科赤杨属的东北赤杨、水冬瓜赤杨中龄林或成熟林的土壤表层赤杨根端,赤杨幼龄林及过熟林极少有草苁蓉生长,枯树、朽根部位没有寄生。草苁蓉喜阴暗、潮湿、低温的环境条件,不具备此种环境条件的赤杨林无草苁蓉分布。
草丛蓉分布区气候寒冷、相对湿度大、夏季雨雾天多、阴湿凉爽,年降水量为1000-1400毫米。由于有大量温泉与河流水体存在于分布区内,加之高山深谷等复杂地形的相互作用,即产生具有上述气候特点的温泉谷地小气候,非常适宜草丛蓉的生长。
分布范围
繁殖栽培
自然繁殖
草苁蓉种子自然成熟落地为当年的秋季,因覆盖物和根系表土的阻隔,落地种子无法直接接触赤杨幼根,只有随着雨水和融雪下渗,通过疏松表土,才能渗落到赤杨浅层根部。当草苁蓉种子与赤杨幼根先端接触后,在赤杨幼根其特有物质的刺激下,草苁蓉种子被诱导萌发,并与其根尖融合,形成淡黄色的米粒大小的寄生根瘤。此后,赤杨幼根根尖由于草苁蓉的寄生不再向前生长,而发育成吸盘状并向寄生块茎输送营养,供其生长。寄生块茎及长出地面的草苁蓉植株均未有根系,所靠的营养源就是来自寄主的一条寄生根。
草苁蓉种子一般在翌年的5-6月份,温湿度适宜的条件下开始萌发寄生。随着草苁蓉地下寄生块茎的增大,赤杨的寄生根也在快速增粗。草苁蓉初始寄生的赤杨根茎0.05-0.1厘米,当其块茎出现凸鼓的芽体或植株长出地面后,赤杨的寄生根可长到0.4-2.5厘米,寄生根粗细与草苁蓉块茎、植株大小呈正相关。
人工繁殖
组织培养:采用不同草苁蓉材料作外殖体,选用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生长素等植物激素在不同配方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试验。此外,还可根据赤杨根尖提取物进行种子诱导萌发试验。
种子直播:选在人工移植的五年生赤杨林内,除去地被物,按树根的分布走向进行撒种,并适当覆盖。
提高寄生率:按照百株计,草苁蓉自然寄生率、人工繁育率要分别达到50%、85%,每株赤杨寄生不少于5株。具体做法:除去过厚的地被物,适当切根及根系阻隔等。
主要价值
药用:草苁蓉性味甘、酸、湿,主治肾虚阳萎、腰膝冷痛、小便遗沥、崩漏帯下、肠燥便秘、膀胱炎等症,具有补肾壮阳、润肠通便之功效,配合其他药物可治疗梦遗,妇女不孕等生殖系统疾病、老年习惯性便秘、膀胱炎、血尿等多种疾病,还对风湿性关节炎有一定疗效。
植物保护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