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白屈菜

白屈菜 白屈菜(拉丁:Chelidonium majus),水黄连土黄连,是罂粟白屈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白屈菜高60厘米,蓝灰色,汁液呈黄色褐色分枝,被短柔毛;呈倒卵状长或宽倒卵形,长8-20厘米;多数,杀花序腋生,长2-8厘米;果窄,近念珠状,长2-5厘米;种子长约1毫米,具蜂窝状小网格及鸡冠状种阜果期4-9月。其生长于海拔500-2200米的山坡、山谷林......
目录

形态特征

白屈菜

白屈菜多年生草本,高30-60(-100)厘米。主根粗壮,侧根多,暗褐色聚伞状多分枝分枝常被短柔毛,上较密,后变无毛。

基生少,早凋落,叶片倒卵状长或宽倒卵形,长8-20厘米,羽状全裂,全裂2-4对,倒卵状长,具不规则的深裂或浅裂,裂边缘齿状,表面绿色,无毛,面具白粉,疏被短柔毛;叶柄长2-5厘米,被柔毛或无毛,基部扩大成鞘;叶片长2-8厘米,宽1-5厘米;叶柄长0.5-1.5厘米,其他同基生

花序花梗纤细,长2-8厘米,幼时被长柔毛,后变无毛;苞片小,卵形,长1-2毫米。花芽,直径5-8毫米;萼片,舟状,长5-8毫米,无毛或疏生柔毛,早落;花瓣卵形,长约1厘米,全缘黄色雄蕊长约8毫米,丝丝状,黄色花药,长约1毫米;子房线形,长约8毫米,绿色,无毛,花柱长约1毫米,柱头2裂。

蒴果,长2-5厘米,粗2-3毫米,具通常比果短的柄。种子卵形,长约1毫米或更小,暗褐色,具光泽及蜂窝状小格。果期4-9月。

生长习性

白屈菜喜阳光充足;喜温暖湿候,耐,耐热;不择土壤;耐干旱,耐修剪。种子自播能力强。

生存环境生于山谷湿润地、水沟边、绿林草地或草丛中、住宅附近。

分布范围

中国大部分省区均有分布,生长于海拔500-2200米的山坡、山谷林缘草地或路旁、石缝。朝鲜、日本俄罗斯及欧洲也有分布。

繁殖栽培

种植技术

白屈菜生长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上和壤土上。种子繁殖。春、夏、秋季均可播种,100cm浅沟,播种时将种子与倍量细沙混拌均匀,条播,覆土5cm,轻轻镇压,浇水。春播、秋播者15d左右出苗,苗出齐后,过密处应间拔,株25-30cm,并清除杂草。

采收和储藏:期采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贮放于通处。亦可鲜用。

采制: 夏、秋季采割,阴干或鲜用。

采集:5~7月时采收地上部分,置通处干

病害防治

生长期间有棉红蜘蛛为害。发生期可用40%水胺硫磷1500倍液,或20%双甲眯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性凉,味苦;有小毒。归

①《救荒本草》:"味苦微辣。"

②《四川中药志》:"性微温,味苦辛,有毒。"

③《北常用草药》:"味苦,性,有毒。"

1.《中国药植志》:治肠疼痛及溃疡。外用为疥癣药及消肿药,以生汁涂布之。

2.《山西中药志》:下,退烧解热,消炎杀菌,镇痛镇静。

3.《四川中药志》:治硬化,皮肤结核,脚病,胆囊病及水肿黄疸

4.《陕西中药志》:治毒蛇咬伤,止疼消肿。

5.《北常用草药》:有镇痛,止咳,杀菌,利尿,解疮毒之功。治急慢性胃炎溃疡腹痛,泻痢,咳嗽硬化腹水

6.《朝药志》:朝药全草治疗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起的痛。

7.《图朝药》:全草用于十二指肠溃疡腹水,稻田皮炎

8.《民族药志三》:蒙药素图洪嫩:及全草用于黄水,祛疮疡瘟疫,泻痢腹痛热性高烧,阵发性刺痛,慢性气管炎,百日咳,急慢性胃炎溃疡腹水;外治疥癣,疖肿,虫咬,稻田皮炎。鄂温克药地上部分食道炎胃炎

白屈菜①治水肿黄疸白屈菜蒲公英商陆臭草,茵陈。水服。(《四川中药志》)

②治肠疼痛:白屈菜丁香、乌贼浙贝母南星、冬瓜仁。水服。(《四川中药志》)

③治顽癣:鲜白屈菜用50%的浸泡,擦患处。(《辽宁常用草药手册》)

④治疮肿:鲜白屈菜捣烂患处。(《辽宁常用草药手册》)

⑤治痛,泻痢腹痛咳嗽白屈菜五分至二钱,水服。(《东北常用草药手册》)

⑥治稻田皮炎,毒虫咬伤,疥癣:白屈菜捣烂外或制成浸膏涂患处。(《东北常用草药手册》)

  • 临床治疗

①治疗百日咳:取白屈菜全草制成100%糖浆,小儿6个月以每次5~8毫升,6个月至1岁8~10毫升,1~3岁10~15毫升,3~6岁15~29毫升,6岁以上20~30毫升,每日3次,饭前服。单纯型连服8天,混型12天。治疗500例,治愈355例,好转116例,有效率为94.2%。以单纯型效果较好;混型宜并用抗菌药物。

②治疗慢性气管炎:取白屈菜全株1斤,生甘草1两,加水共3次,药液混再浓缩使每100毫升约含生药4钱,每日3次,每次30毫升。治疗34例,控制7例,显效15例。亦可制成浸膏(每含浸膏0.5克),每服4,每日3次。疗效与相似。成熟之白屈菜效果似较好,反之则差,且易产生副作用。

③治疗青年扁平:取新鲜全草榨汁,以棉球蘸汁擦患处,每日3次,每次5~15分钟,痊愈为止。治疗18例,治愈4例,显效3例,有效4例,5例结果不明。用药后半数有不同程度的刺激症状,如疼痛、瘙痒等。

④用作镇痛解痉:取白屈菜地榆等量,制成千浸膏粉,日服3次,每次1~2克。对于平滑痉挛起的疼痛,有缓解作用。

药理作用

  • 肉的作用

白屈菜在化上与罂粟碱同属苯异喹啉类,作用亦相似,能抑制各种平滑,有解痉作用,而毒性则较低。对平滑之抑制属直接作用,因为它不仅能对抗匹罗卡品,且可对抗组织胺甚至氯化钡(毛果芸香碱白屈菜总碱)的作用,对兔离体小肠解痉效力,以重量计,约为罂碱的53%,白屈菜注射液还能解除豚离体肠管由抗原-抗体反应起的痉摩收缩。也有人报告,低浓度能提高离体兔肠、子宫的张力,而较高浓度呈抑制作用,大量还能抑制、减慢率、停止于扩张期,对横纹也有抑制作用。白屈菜总碱对平滑呈兴奋作用

白屈菜碱属原鸦片碱一类,也能抑制中枢。与吗啡相比,它对末梢的作用较强,而对中枢则较弱,有某些镇痛及催眠作用,白屈菜注射液对小能产生中枢抑制作用,使自发活动减少,热法、酸扭体法实验表明对小有镇痛作用。

治疗量不抑制呼吸,大量可减慢之;对反射无明显抑制,亦无脊髓性兴奋;能麻痹感觉及运动神经末梢,但对神经干无作用。

  • 抗肿作用

白屈菜碱是一种有丝分裂毒,可使小移植性腹水癌细胞的高三倍体(hypertriplokd)的中、晚期分裂指数发生改变,呈显着的阻断分裂作用,给予125mg/kg后12小时,停止于中期分裂的占23.1%;在体外2.5×10(-6)M,能抑制纤维母细胞之有丝分裂。能延缓恶性肿生长。对小肉瘤-180、艾氏虽有抑制,但副作用及毒性大。原阿碱亦有抗癌作用。

亦有报道白屈菜碱和原阿碱的抗癌作用不明显,而40%的白屈菜甲醇提取物却有明显的抗癌活性;有谓白屈菜提取物对小淋巴病L1210及大肉瘤W256并无抑制作用,但在组织培养中对EaglesPKB鼻咽癌细胞呈细胞毒作用,产生细胞毒作用的成分之一为黄连碱。对Jensen肉瘤无作用。

  • 其他

中毒起短时麻醉后,可发生士的宁样惊厥,增进肠蠕动及唾液分泌,对局部也是先刺激而后转入麻痹;还能降低碱酯酶的活性,增加组织对乙酰碱的敏感性,提高小肠子宫平滑的张力。α-高白屈菜碱作用类似白屈菜碱;β-高白屈菜碱为痉挛毒,有局部麻醉作用。多实槐子碱(帕黑卡品)有神经阻断及增强子宫的作用,能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条件反射及电图的试验)。白屈菜红碱和某种Stilbylamine类,可能与本植物能去除皮肤赘的作用有。这些成分在植物时,很易变化。白屈菜中的黄连碱是一种细胞毒,小檗碱可能与其抗菌、利等有

总碱在体外能抑制革兰氏阳性细菌、结核杆菌、真菌等。原阿碱、碱和白屈菜碱716.7μg/ml浓度,对考夫曼-沃尔夫毛癣菌及絮状表皮癣菌有抑制作用。此外尚含某种未知成分,能兴奋心脏、升压、扩张冠状管。

  • 毒性

原阿碱对小注射的LD50为36.5mg/kg;隐品碱性对豚鼠皮下注射的最小致死量为190mg/kg;碱对小注射的LD50为19.4mg/公斤。

植物研究

成份

新鲜植株有浓橙黄色的乳液,乳液中含多种生物碱生物碱含量0.7%或0.97~1.87%。其中有白屈菜碱41%、原阿碱22%、人草碱17%、隐品碱9%、小檗碱5%、白屈菜红碱3%、碱1.5%、鹰爪豆碱0.1%,还有羟基白屈菜碱即氧化白屈菜碱、甲氧基白屈菜碱、隐品碱,白屈菜黄碱、白屈菜胺、高白屈菜碱、羟基碱即氧化碱。除生物碱而外,还含白屈菜酸、苹果酸、柠檬酸、琥珀酸、碱、甲胺、组胺、胺、皂甙、黄酮醇、白屈菜醇,还含强甙,在期的含量最高。含生物碱达1.33%或1.90~4.14%,一部分生物碱与地上部分所含的相同,另含黄连碱、刻紫堇明碱、白屈菜红碱、白屈菜默碱、菠菜甾醇、少量麦角甾醇和橡0.118%。含黄酮类1.43%;多量维生素C。维生素C的含量在期最高,可达834毫克%,在果实成熟时含量最低,为231毫克%。

含黄酮类2.10%。果实含多量碱、白屈菜碱和四氢黄连碱。种子含脂肪油40%、黄连碱。发种子白屈菜红碱和小檗碱。

地上部分含白屈菜碱(chelidonine),原阿碱(ProtoPine),消旋金罂粟碱(styloPine),左旋金罂粟碱,隐品碱(allocryptopine),白屈菜红碱(chlirubin),碱(san-guinarine),白屈菜红碱(chelerythrine),黄连碱(coptisine),左旋金罂粟碱β-甲羟化物(stylopine β-methohydroxide),左旋金罂粟碱a-甲羟化物,小聚碱(berberine),刻紫堇明碱(corysamine),鹰爪豆碱(sparteine),羟基碱(hydroxysanguinarine),羟基白屈莱碱(hydroxychelidonine),高白屈菜碱(homochelidonine)等生物碱,还含白屈菜醇(celidoniol)。还含碱(choline),甲胺(methylamine),组胺(histamine),胺(tyramine),皂甙及游离黄酮醇。

白屈菜全草粗粉中还分离出消旋四氢黄连碱(tetrahy-drocoptisine),6-甲氧基二氢碱,6-甲氧基二氢白屈菜红碱,8-氧黄连碱(8-oxocoptisine),四氢小檗碱(canadine)等生物碱。

白屈菜生物碱含量最高,在成期,丛所含生物碱分可达15%,12%和10.5%,而在期生物碱含量最低,所含生物碱分仅为0.8%,0.8%和0.5%。

白屈菜乳汁含碱,白屈菜红碱,小檗碱,黄连碱等生物碱,还含酚类化物及白屈菜酸(chelidonic acid)。

白屈菜期,维生素C含量可高达834mg/100g,而在果实成熟期其所含维生素C仅为231mg/l00g。果实维生素C含量最低。

果实含黄酮类化物,有:槲皮素-3-O-鼠李糖甙(quercetin-3-O-rhamnoside),槲皮素-3-O-葡萄糖甙(quercetin-3-O-β-glucoside),槲皮素-3-O-半乳糖甙(quercetin-3-O-galactoside),槲皮素-3-O-木糖甙(quercetin-3-O-xyloside),槲皮素(quercetin),山奈酚(kaempferol),山奈酚-3-O-葡萄糖甙(kaempferol-3-O-glucoside),山奈酚-3-O-半乳糖甙(Kaempferol-3-O-balactoside),山奈酚-3-芸香糖甙(kaempferol-3-rutinoside),还含有机酸类化物,有3-,或4-,或5-咖啡奎宁酸(caf-feoylquinic acid),3-,或4-,或5-阿魏奎宁酸(feruloylauinic acid),4-(β-D-吡喃葡萄糖氧基)-苯甲酸[4-(β-D-glucopyra-nosyloxy)benzoic acid],羟基桂皮酸(hydroxycinnamic acid),羟基苯甲酸(hydroxybenzoic acid)等。又含挥发油,其中成分是反式茴香(anethole),还有对丙烯基苯基异戊烯醚(foeni-culin),α-及β-蒎烯(pinene),烯(camphene),月桂烯(myrcene),α-水芹烯(a-phellandrene),α-柠檬烯(α-limonene),3-蒈烯(3-carene),素(cineole),4(10)-侧柏烯[4(10)-thujene],α-松油烯(α-terpinene),芳醇(linalool),α-松油醇(α-terpineol),4-松油醇(4-terPineol),爱草(estragole),顺式茴香茴香醛(anisaldehyde),α-香油烯(α-bergamotene),顺式-β-合欢烯(Z- β-farnesene),仅式丁香烯 (caryophyllene),对苯二醛(tereph-thaldehyde),β-甜没药烯(β-bisabolene),α-薄草烯(α-humulene),3- 甲氧基苯甲酸甲酯(methyl 3-methoxy enzoate),β-芹子烯(β-se-linene),α-(王古)(王巴)烯(α-copaene),对甲氧基苯-2-丙酮(p-methoxyphenylpropan-2-one),δ-及γ-荜澄烯(cadinene),β-愈创木烯(β-guaiene),橙叔醇(nerolidol),榄香醇(elemol),甲基异丁香油酚(methylisoeugenol),β-橄榄烯(β-maaliene),胡萝卜次醇(carotol),柏木醇(cedrol),对甲氧基桂皮醛(p-methoxycinna-maldehyde)。

药材鉴

性状鉴

锥状,密生须根,中空;表面黄绿色,有白粉;质轻易折断。互生,多皱缩破碎;叶片完整者羽状分裂,裂先端钝,边缘具不整齐的缺刻,上面黄绿色,下面灰绿色,具白色柔毛,尤以叶脉为多。花瓣4,卵黄色,常已落。蒴果,有众多细小、黑色具光泽的卵形种子微,味微苦。

白屈菜

显微鉴

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垂周壁平直;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以下面叶脉处较多而且长。非腺毛3-13个细胞,长150-1500μm。

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外被波状角质层。皮层外侧有2列含绿体的下皮细胞,其下3-4列细胞壁稍厚。

理化鉴

(1) 化定性 取粗粉末5g,用氨化的氯仿20ml 浸泡过夜,滤过,氯仿液分为2份,一份留作薄层点样,另一份挥去氯仿,以1%盐酸2ml溶解,放入试管中,滴加改良碘化铋钾试液,溶液立即产生红棕色沉淀。 (生物碱反应)

(2) 薄层层析 样品制备:同“化定性”项。也可以将“化定性”项中氯仿浸提过的药渣,充分挥去溶,再以甲醇浸泡过夜,滤过,滤液浓缩至2ml,点样于硅G薄层(青岛产,以0. 5%氢氧化钠溶液铺,于120℃烤4小时以上)上。氯仿浸出部分用己烷-氯仿-甲醇(6:3:0.3)或甲醇浸出部分用氯仿 -甲醇(9 : 1)展,氨饱和,展10cm。氯仿浸出液用白屈菜碱、四氢黄连碱、白屈菜红碱、碱作对照,在紫外光灯 (254~365nm)下观察,结果,白 屈菜提取物中4种生物碱均被检出,而地上部分的提取物中未检出白屈菜红碱。甲醇提取物用小檗碱和黄连碱作对照,以改良碘化铋钾试喷雾,结果,白屈 菜提取物中2种生物碱均被检出,而地上部分提取物只检出黄连碱。

(3) 纸层析 取粉末0.1g,用1%柠檬酸溶液饱和的丁醇10ml浸泡1小时,并时时摇动,过滤,滤液用纸层析法以水饱和的正丁醇饱和滤纸在1小时后展30~45分钟,取出,干后在紫外光灯下观察,显黄、黄绿、绿和红色等4种色带。

(4) 含量测定①白屈菜碱的测定:比色法 将样品先以硫酸的甲醇溶液提取,提取液去甲醇后,酸液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并呈碱性,以氯仿提取,再酸化提到水相,然后再以氢氧化钠溶液碱化以氯仿提取,去氯仿,残渣溶于甲醇并调成一定体积。取一定量此溶液点于预先以丙酮-甲酰胺(7:3)处理过的滤纸上,以正丁醇-酸-水(4:1:5)展,分离后白屈菜的斑点用含有金莲橙OO(Tropaeolin OO)的pH4酸盐缓冲液洗,然后用氯仿提取有色复物(白屈菜碱与染料的结物),氯仿层酸化后测定释放出来的染料的色浓度,在515nm进比色。

(5)紫外分光光度法 取粉末用氯仿-油酸(99:1)提取,浓缩液点于硅G薄层上,以氯仿-丙酮-乙酸乙酯-甲苯(2:1:1:1)展,然后从薄层上挖取白屈菜 的斑点,用甲醇提取,并在293nm处测吸收度。

(6)碘量法 取粉末3g用70%乙醇30g室温振摇2 小时,过滤,取25g滤液去乙醇,加入10%硫酸溶液 10滴,并加水到10g,过滤,取5g滤液用10%氢氧化铵溶液1ml碱化后以25g氯仿提取15分钟,加黄芪振摇,用棉花过滤,取20g滤液干残渣溶于0.1N硫酸溶液中,加热除去氯仿,并用0.1N硫酸溶液稀释到 10ml,取此液一定量(相当于0.5g样品)与10%硫酸溶液2ml和0.1N碘-碘化钾溶液2ml混,放置2分钟后分出沉淀,溶于甲醇25ml(Ⅰ)中,用0.01N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1ml 0. 01N硫代硫酸钠≈ 0.882 5mg白屈菜碱)。(Ⅰ)的溶液也可在470nm处测定吸收度,此法较灵敏,样品中其他生物碱不干扰。

(7)酸碱滴定法 取样品用70%乙醇提取,浓缩后用硫酸酸化,过滤,用15%氢氧化钠溶液碱化后以氯仿提取,提取液浓缩后加一定量0.1N盐酸溶液,并置于水上加热除去氯仿,然后用0.1N氢氧化钠溶液滴定,以甲基红-甲基蓝混液体为指示(1ml 0.1N盐酸≈0.0353g白屈菜碱)。

(8)碱的含量测定(比色法):含碱样品的石油醚溶液用盐酸提取,然后用碱碱化后以氯仿提取碱,加30%三氯化锑氯仿溶液橙色,进比色。法:取一定量样品的石油醚提取液,置于分液漏斗中,加浓盐酸10ml,充分振摇后加入10ml馏水,分出酸层,移置于另一分液漏斗中,石油醚层再用含 1~2滴浓盐酸的馏水10ml提2次,并酸液用1: 1氢氧化钠溶液中和,冷却后用氯仿提3次(10、10、 5ml),并氯仿液于小烧杯中,干并在100℃烤箱中干,残渣用3ml干氯仿定量地移到比色管中,并加入30%三氯化锑的干氯仿溶液2ml,采用绿色滤光比色。

(9)总生物碱的测定:取样品5g用60%乙醇提取 3次(100、100、50ml),每次加热15分钟,并提取液,减压浓缩至约50ml,加入浓硫酸30ml、酸溶液 30ml、锌粒4g,加热约1小时,直到溶液澄清,过滤,用少量含有硫酸的热水洗涤,冷却后以浓氨水中和,用乙醚提取3次(至提取液与碘化钾试不反应为止),过滤,用无水硫酸钠,滤器用乙醚洗,浓缩后,抽空干除去乙醚,并干至恒重,准确加入氯仿50ml溶解,吸取氯仿溶液25ml,干,残渣溶于酸10ml 中,加入酐5ml和0.1%结晶紫指示3滴,用0.05 N或0.1N高氯酸酸溶液滴定到绿色为终点。总生物碱含量以白屈菜碱计 (1ml 0.05N高氯酸溶液≈ 0.017 65g白屈菜碱)。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白屈菜根

下一篇 白尼参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