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白芍

白芍 白芍,中药,又白芍药、全芍药,为毛茛植物芍药的干。其外观呈,平直或稍弯,两端平,长5cm至18cm,直径1.0cm至2.5cm,表面类白色或淡红棕色,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较平坦类白色微带棕红色。于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头尾和细,置沸水中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晒干。用时润透切,一般生用或或清用,中国各地均有栽培要分布于东北、华北等地。白芍味苦、酸,性微......
目录

入药部位

植物的干

性味

味苦、酸,性微白芍 中药材

归经

功效

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主治

用于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胁痛腹痛,四肢挛痛,头痛眩晕。

相关配伍

白芍妇人胁痛香附子四两(黄子二碗,盐一两,干为度),肉桂延胡索()、白芍药。为细末,每服二钱,沸汤调,无时服。(《朱氏集验医芍药汤)

用法用量

6~15g。

禁忌

不宜与藜芦同用。

采集加工

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头尾和细,置沸水中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晒干。

炮制方法

白芍1、白芍,洗净,润逶,切薄,干

2、白芍,取净白芍,照清法(附录ⅡD)至微黄色

3、白芍,取净白芍,照法(附录ⅡD)至微黄色

生理特性

白芍药花1、芍药,多年生草本,高40~70cm,无毛。肥大,纺锤黑褐色。直立,上部分枝,基部有数枚鞘状膜质鳞片互生;叶柄长达9cm,位于部者叶柄较短;下部为二回三出复叶,上部三出复叶;小卵形披针,长7.5~12cm,宽2~4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偏斜,边缘具白色质细齿,两面无毛,下面沿叶脉疏生短柔毛,近革质。两性,数朵生腋,直径7~12cm;苞片4~5,披针,大小不等;萼片4,宽卵形或近,长1~1.5cm,宽1~1.7cm,绿色,宿存;花瓣9~13,倒卵形,长3.5~6cm,宽1.5~4.5cm,白色,有时基部具深紫色斑块或红色栽培花瓣各色并具重瓣;雄蕊多数,丝长7~12mm,花药黄色花盘浅杯状,包裹心皮基部,先端裂心皮2~5,离生,无毛。蓇葖果卵形或卵,长2.5~3cm,直径1.2~1.5cm,先端具椽,期5~6月,果期6~8月。

2、毛果芍药,植物态特征与芍药的要区心皮和幼果密生柔毛,成熟的蓇葖果疏被柔毛。

生长环境

1、芍药,生于山坡草地和林下,分布于东北、华北、陕西及甘肃。各城市和村镇多有栽培

2、毛果芍药,生于山地灌木丛中,分布于东北及蒙古、河北山西等地,各地多有栽培

鉴别

药材性状

白芍,平直或稍弯,两端平,长5~18cm,直径1~2.5cm。表面类白色或淡棕红色,光洁或有纵皱纹及细痕,偶有残存的棕褐色外皮。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较平坦,类白色或微带棕红色,成层环踞显,射线放射状。微,味微苦、酸。

性状

1、白芍呈类的薄。表面淡棕红色或类白色,平滑。切面类白色或微带棕红色,成层环明显,可见稍隆起的筋纹呈放射状排列。微,味微苦、酸。

2、白芍白芍,表面微黄色或淡棕黄色,有的可见焦斑。微香。

3、白芍如自芍,表面微黄色或淡棕黄色,有的可见焦斑。微有

相关论述

白芍1、《本》:"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治疝瘕,止痛,利小便,益。"

2、《录》:"通顺血脉,缓中,恶血,逐贼,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肿,(治)时行热,中恶腹痛痛。"

3、《日华子本草》:"治补痨,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通月水,退热除烦,益,治天热疾,瘟瘴惊狂,妇人运,及肠风发背,疮疥,头痛,明目赤,胬肉。"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白芥

下一篇 白腹锦鸡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