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腹锦鸡
形态特征
全长约1300,嘴峰29,尾860,跗蹠78毫米(♂)。枕冠狭长,呈紫红色;后颈披以白色而具蓝黑边缘的扇状羽,若披肩一般,其较长的扇状羽更是一条与羽缘相平行的蓝黑色横斑;头顶、上背和肩羽呈金属翠绿色,各羽近缘处围以黑纹;下背表面展露棕黄色羽缘,腰羽转为朱红色;尾上覆羽白而缀黑,末端橙红色;中央尾羽白而具金属蓝黑色横斑,斑间并满杂以云石状黑色斜纹;外侧尾羽内翈呈黑白相杂为云石状,外翈大都黄褐色,而具黑色横斑。翅大都为金属蓝黑色,向外转为黑褐,初级飞羽外缘以白色。脸和喉黑;胸与上背同;尾下覆羽亦然;腹和胁白,下胁和肛周具有黑斑。雌鸟与金鸡相似,但较大,黑斑沾绿;头侧棕红,成眉纹状;上喉微白;尾羽先端较金鸡的为纯圆,斑杂亦较著。眼为淡黄(♂)或褐色(♀)。脸呈蓝白或绿白色(♂)或淡灰蓝色(♀)。嘴与脚均蓝灰色。
生活习性
夜间栖息于树冠隐蔽处,白天下树到地上活动和觅食,通常亮天后即下树在林中游荡觅食。除繁殖季节多见单只、成对或一雄数雌在一起活动外,其他时候多集成4-10余只的群体活动,特别是秋冬季节,常集成20-30只的大群。善奔走,在林中行走极快。飞行能力差,一般很少飞翔,遇危险时多通过疾速奔跑和藏匿避敌,仅在危急时才起飞上树,或沿山坡向下滑翔。留鸟
食性
杂食性。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常以植物茎、叶、花、果实、种子和农作物为食。也吃部分昆虫等动物性食物。其中较为常见的食物种类有马桑、荚蒾、胡颓子、花楸果、青杠果、蔷薇果实、桑棋、金樱子果实、草莓、半夏、毛茛、华山松、木姜子、石楠、山樱桃、悬钩子、白牛筋、四照花、蕨以及农作物小麦、玉米、黄豆、马铃薯和动物性食物金针虫、金龟子、叶卿、叩头虫、蟋蟀、蜗牛、白蚁、蝗虫、鳞翅目幼虫等。主要在地上觅食,有时亦飞到树上啄食,有时亦到林缘灌丛草坡和农田地觅食。觅食活动多在上午和下午,尤以早晨和临近傍晚较频繁,中午多休息。[1]
叫声
白腹锦鸡叫声雄鸟有时为争夺地盘打斗。经常发出“察、嘎、嘎”的啼叫,吸引雌鸟前来交配。交配后雌鸟独自在森林中阴蔽处地面做窝产卵,孵化育雏。叫声有多种变化,彼此联系时发出“嘘、嘘、嘘”的叫声;发觉有危险会发出尖锐的“袭-呀”报警声。雌鸟召唤雏鸟时常有“果、果、果”的叫声,小鸟找妈妈也会发出“叽、叽、叽”的叫声。繁殖期雄鸟发出响亮、粗犷而悠远的ga-ga-ga叫声,或粗声的gua音;群叫声为柔软的shu-shu-shu-sss。告警叫声为刺耳的shi-ya。雄鸟受威胁时叫声为ja-ja-ja-ja。
分布范围
繁殖饲养
繁殖期4-6月。一雄多雌制。通常1只雄鸟配2-4只雌鸟。3月初雄鸟即出现发情行为。雄鸟间出现追赶和争斗。并开始占领领域。雄鸟常在自己领域内高声啼叫,求偶炫耀为侧面型。求偶时雄鸟眼下方粉绿色肉垂充血膨胀,后枕部白色披肩呈扇形展开,不停地围绕雌鸟转圈炫耀,并不时的将朝向雌鸟一侧的披肩向前下方极度伸展,两翅亦下垂,整个背部亦倾向雌鸟,显露出鲜艳的背羽;伺时将尾羽亦向雌鸟张开如扇,在雌鸟周围作圆弧形或半圆弧形运动,嘴里发出“呼”的声音,并保持此姿势一至数秒。如果雌鸟移动位置,雄鸟则迅速跳动,走半圆形或弧形路线抢在雌鸟前面,再重覆上述动作,反覆炫耀,并不时啄雌鸟头部,雌鸟若受啄蹲伏时,雄鸟即刻跳至雌鸟背部,并用嘴啄住雌鸟头部羽毛进行交尾。交尾时雌鸟将尾偏向一侧,两个泄殖腔相吻合完成交尾。求偶炫耀时间最短为7分钟,最长达45分钟。
通常营巢于林下灌丛、草丛或倒木和枯枝下地上,也有在岩缝里营巢。营巢位置一般都甚隐蔽,很难发现。巢甚简陋,通常为一圆形或椭圆形浅土坑,内再垫以枯草、枯叶和羽毛。巢的大小为15-25×19-27厘米,深5-13厘米。4月上中旬开始产卵,一直持续到6月。1年繁殖1窝,每窝产卵5-9枚,最多12枚,卵的颜色为浅黄褐色或乳白色,光滑无斑,大小为43-46.2×33-35.3毫米,卵重21-32克。通常日产1枚,有时隔日产1枚,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22-23天。雏鸟早成性,初生的雏鸟通体被有棕黄色绒羽,头顶部的中央冠纹、耳羽及背部的条纹均为黑褐色,下体淡棕白色,虹膜浅褐色,眼周淡皮黄色,上嘴基部黑褐色,嘴端和脚为肉黄色。体重为21.8 克。孵出后第二日即离巢随亲鸟活动。
主要价值
动物保护
物种现状
白腹锦鸡主要分布在中国,在中国曾有较广泛的分布和种群数量,但由于狩猎和生境破坏,当前种群数量已明显减少。据吴至康1980年4-5月在贵州威宁主要栖息地的调查,平均种群密度为1.4只/公顷;据韩联宪1986年4-6月在云南主要栖息地的调查,平均种群密度为3.61只/平方公里。应加强种群管理,控制猎取。
濒危原因
白腹锦鸡曾是腾冲北海的常驻鸟,上世纪60年代以来,群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毁林种粮,森林资源遭到大量破坏,白腹锦鸡一度灭绝。
至危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栖息地破坏,云南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及四川西南部、贵州西部是白腹锦鸡的主要分布区。这些地区人口密集,农耕地的开垦日益扩大,森林面积日趋减少,严重破坏着白腹锦鸡的栖息环境。过度乱捕滥猎,也使白腹锦鸡的野生资源数量逐年减少。非法偷猎被为谋取不义之财的商人猎杀摆上餐桌。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中医传统理论认为白腹锦鸡。除去羽毛及内脏、取肉用,有止血解毒的功能。 因此被利用。
保护措施
2005年腾冲北海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
腾冲北海湿地自建立保护区以来,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荒山造林等项目,恢复植被6500亩。通过持续开展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野生动植物保护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非法猎捕等违法行为,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得到提高。
同时,产业结构调整、替代能源建设等项目的实施,减少了群众对森林资源的依赖及干扰,森林生态系统逐步恢复,为各种珍稀动植物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空间,白腹锦鸡又回到了腾冲北海湿地。
保护级别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 生效年代: 1989。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动物文化
绘画
白腹锦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红腹锦鸡相同,都是富贵吉祥的象征。常有以此为题材的绘画作品,最著名的是宋徽宗赵佶《芙蓉锦鸡图》,所画即白腹锦鸡。全图用双钩法线条细劲,不仅花卉枝叶和锦鸡造型准确,芙蓉为锦鸡所压的低垂摇曳之态也能如实体现,加之色彩晕染得层次清晰,浓淡相宜,富丽堂皇中蕴涵端庄典雅的气质,堪称“形神兼备,曲尽其妙”。就构图而言,画幅左侧集中着芙蓉、锦鸡,与右上轻盈飞舞的蝴蝶遥相呼应,使得错综的布局显得密中见疏,揖让有度。以清瘦劲健的笔体写就的诗文和精致艳丽的图画更是互为辉映,相得益彰。
邮票
编号 1997-7
发行日期 1997-5-9
发行量 2612.7万套
全套面值 5.90元
齿孔度数 12度
全套枚数 2 整版枚数 20
印制机构 北京邮票厂
版别 影雕套印
设计者 曾孝濂 英格·卡琳·爱丽逊
背景介绍:瑞典是一个位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部,介于芬兰和挪威之间的王国。1950年5月9日,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瑞典王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47年后,中瑞两国决定在建交纪念日来临之时,联合发行1套《珍禽》特种邮票。1995年11月26日至12月2日,中国邮政代表团赴瑞典进行友好访问,商谈两国联合发行“珍禽”邮票有关事宜。两国联合发行的两枚邮票题材最终确定为中国的“白腹锦鸡”和瑞典的“环颈雉”,发行时间定于1997年5月9日。
相关新闻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