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白茅花

白茅为多年生草本,有长叶片或条状披针。其穗具有药用价值。《唐本草》记载:吐血,灸疮。《日华子本草》记载:罯刀箭疮,止并痛。生于低山带平原河岸草地、沙质草甸、荒漠与海滨。也分布于非洲北部、土其、伊拉克伊朗、中亚、高加索及地中海区域。多年生,具粗壮的长。秆直立,高30-80厘米,具1-3无毛。叶鞘聚集于秆基,甚长于其节间,质地较厚,老后破碎呈纤维状;叶舌膜质......
目录

形态特征

多年生,具粗壮的长。秆直立,高30-80厘米,具1-3无毛。叶鞘聚集于秆基,甚长于其节间,质地较厚,老后破碎呈纤维状;叶舌膜质,长约2毫米,紧贴其部或鞘具柔毛,分蘖叶片长约20厘米,宽约8毫米,扁平,质地较薄;秆生叶片长1-3厘米,窄线形,通常卷,端渐尖呈刺状,下部渐窄,或具柄,质硬,被有白粉,基部上面具柔毛。花序稠密,长20厘米,宽达3厘米,小穗长4.5-5(-6)毫米,基盘具长12-16毫米的丝状柔毛;两颖草质及边缘膜质,近相等,具5-9端渐尖或稍钝,常具纤毛,间疏生长丝状毛,第一外稃卵状披针,长为颖的2/3, 透明膜质,无端尖或齿裂,第二外稃与其内稃近相等,长约为颖之半,卵端具齿裂及纤毛;雄蕊2枚,花药长3-4毫米;花柱细长,基部多少连柱头2,紫黑色,羽状,长约4毫米,自小穗端伸出。颖果,长约1毫米,长为颖果之半。染色体2n=20(Mehra K. L. et al.,1962;Singh. D. N.,1964)。

生长环境

生于低山带平原河岸草地、沙质草甸、荒漠与海滨。果期4-6月。

分布范围

产于辽宁河北山西山东陕西新疆等北地区;也分布于非洲北部、土其、伊拉克伊朗、中亚、高加索及地中海区域。

主要价值

【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穗。

采收和储藏:4-5月前采收。摘下带穗,晒干。

白茅花【药理作用】家兔每日服水0.5g/kg,共服3天,服药的第5天起,凝和出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作用可维持数天。并能降低管通透性(台盼兰渗透试验)。

性味甘;温

【功能治】;定痛。吐血;衄;刀伤

【用法用量】服:汤,9-15g。外用:或塞

【各家论述】1.《唐本草》:吐血,灸疮。2.《日华子本草》:罯刀箭疮,止并痛。

【生药材鉴定】:干的,呈,长5~20厘米,小穗基部和颖密被细长丝状毛,占穗的绝大部分,灰白色,质轻而柔软,若棉絮状。小穗黄褐色,介于细长丝状毛中,不易落,外颖披针,膜质;雌蕊花柱2裂,裂线形,裂上着生黄棕色毛。花序青绿色。微,味淡。以干、洁白、无、柄短者为佳。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白茅针

下一篇 白茅根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