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茅针
药用价值
第一种
【药用部位】白茅的初生未放花序。
【性味归经】甘,平。①《本草拾遗》:“味甘平,无毒。”②《日华子本草》:“凉。”③《医林纂要》: “甘淡,寒。”入心,胃二经。
【参考出处】《本草纲目拾遗》
【出处】出自《本草拾遗》。
第二种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止血;解毒。主衄血;尿血;大便下血;外伤出血;疮痈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或塞鼻。
【各家论述】
3.《本草拾遗》:主恶疮肿,未溃者,煮服之。生挼敷金疮止血。煮服之主鼻衄及暴下血。
【摘录】《中华本草》
![]() | ![]() |
形态特征
【原形态】白茅,多年生草本。高20-100cm。根茎白色,匍匐横走,密被鳞片。秆从生,直产,圆柱形,
光滑无毛,基部被多数老叶及残留的叶鞘。叶线形或线状披针形;根出叶长几与植株相等;茎生叶较短,宽3-8mm,叶鞘褐色,无毛,或上部及边缘和鞘口具纤毛,具短叶舌。圆锥花序紧缩呈穗状,顶生,圆筒状,长5-20cm,宽1-2.5cm;小穗披针形或长圆形,成对排列在花序轴上,其中一小穗具较长的梗,另一小穗的梗较短;花两性,每小穗具1花,基部被白色丝状柔毛;两颖相等或第1颖稍短而狭,具3-4脉,第2颖较宽,具4-6脉;稃膜质,无毛,第1外稃卵状长圆形,内稃短,第2外稃披针形,与内稃等长;雄蕊2,花药黄色,长约3mm;雌蕊1,具较长的花柱,柱头羽毛状。颖果椭圆形,暗褐色,成熟的果序被白色长柔毛。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路旁向阳干草地或山坡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等地。
采收储藏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