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庵闾子

庵闾子 庵闾子,中药。为桔梗、菊科、蒿属植物。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等地。果实入药,性温味辛、苦,具有瘀,祛湿之功效。常用于妇女,产后停瘀腹痛,跌打损伤,湿痹痛。灌木状草本。主根略明显,侧根细而多;短,直径约3毫米,有少数多数,常成丛,高30-100(-120)厘米,下部半木质,上部草质,绿褐色,具细纵棱,分枝多而细,斜向上伸长,长3-10厘米;初时有......
目录

生理特性

灌木状草本。主根略明显,侧根细而多;短,直径约3毫米,有少数多数,常成丛,高30-100(-120)厘米,下部半木质,上部草质,绿褐色,具细纵棱,分枝多而细,斜向上伸长,长3-10厘米;初时有稀疏丝状绒毛,后光滑。纸质,不分裂,上面绿色,初时微有短柔毛,后落无毛,淡绿色,有时具腺点,多少被稀疏的短柔毛;基生多数或少数,成莲座状排列,基生下部卵形或宽楔形,长3-8厘米,宽1.5-4.5厘米,先端,中部以上边缘具数枚粗而尖的浅锯齿,基部楔形,渐狭窄成柄,叶柄长0.3-0.8厘米,无假托叶均萎谢;中部卵形、卵状或倒卵状匙,长4.5-6.5厘米,宽1.5-4厘米,先端钝尖,中部以上边缘具数枚疏锯齿或浅裂齿齿端尖锐,基部渐狭,楔形,无假托叶或假托叶极小,不明显;上部小,卵形,先端钝,全缘或上半部有数枚小齿裂。头状花序近球,直径3-3.5毫米,具细梗,梗长1.5-2毫米,小苞小或无,在分枝上排成总状或复总状花序,并在上组成狭窄或疏而稍展的花序头状花序下垂;总苞3-4层,绿色,无毛,外层总苞小,卵形端钝,中、总苞或长卵形绿色黄褐色,边缘宽膜质;花序托小,半球雌花6-10朵,花冠锥状,檐部具2裂齿面具小腺点,花柱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反卷;两性13-18朵,花冠管状,部分为狭管状面具小腺点,偶有短柔毛,花药线形,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基部钝,花柱略短于花冠或近与花冠等长,端2叉,叉端钝尖,无毛。瘦果卵状,略压扁。果期8-11月。

产地

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生于低海拔地区的路旁、干山坡、灌丛、草地及疏林下。日本、朝鲜及苏联(东部)也有。

入药部位

果实

性味

性温味辛、苦。

归经

入足厥阴

功能

瘀,祛湿

主治

妇女,产后停瘀腹痛,跌打损伤,湿痹痛。

相关配伍

①治妇人夙有冷,留结聚,月水不通:庵闾子一斤(升),桃仁二两(汤浸,去皮、尖、双仁),大麻仁二升。上药都捣令碎,于瓷瓶,以二斗,浸,密封头。五日后,每服暖饮三,渐加至五,日三服。(《圣惠庵闾子

②治产后腹痛庵闾子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微黄)各半两。上捣为末,炼蜜和,如梧桐子大。不计时候,以热汤下二十。(《普济庵闾子

③治产后痛:庵闾子一两。水一升,童子小便二杯,饮。(《濒湖集简》)

④治妇人卒漏下,先多后少,日久不断:庵闾子(微)、熟地黄)、蒲黄(微妙)、当归)各二两。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至七分,去滓温服,空、日午、临卧。(《圣济总录》菴闾饮)

⑤治阳萎:菴闾子二至三钱。水服。(苏医《草药手册》)

⑥治坠堕闪肭,凝滞痛:菴闾子半两,当归威灵仙、破故纸()、杜仲)、桂各五钱,乳香没药各二钱半。上为细末,面糊,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温盐汤任下。(《济生》菴闾

用法用量

服:汤,4.5-9g;研末入或捣汁饮。

相关论述

①《农本草》:“五脏瘀血水气,胪胀留热。风寒湿痹,身体诸痛。”

②《录》: “疗下坚,中寒热,周痹,妇人月水不通,消食,明。”

③《药性论》:“益男子阴萎不起,治腹胀满,能消瘀血。”

④《日华子本草》:“治脚重痛,膀胱疼,明,及烦痛。”

⑤《本草图》:“治打扑损。 ”

⑥《本草纲》:“擂饮,治闪挫痛。”

⑦《本草备要》:“。治阳痿涩,产后作痛,能制蛇。”

⑧《本草疏》:“庵闾子结之药,妇人月事不以时至,审察未定者,不可轻用,瘀血病见之不审者勿试。”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昂天莲

下一篇 庵摩勒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