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前臂短缩是肱骨髁上骨折诊断的临床表现。肱骨髁上骨折系指肱骨远端内外髁上方的骨折。(一)发病原因肱骨髁上骨折多系间接暴力所致。(二)发病机制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于运动伤、生活伤和交通事故。系间接暴力所致。各[阅读全文]
摘要: 「性状」性状鉴别 叶片卵形或长圆状椭圆形,有的破碎或皱缩,长5-8cm,宽2-7cm,中部或近先端处常有细锯齿;黄绿色,叶柄长12-17mm;薄革质;气微,味微苦。「化学成份」叶含长梗冬青甙(pedun[阅读全文]
摘要: 系运动前区受损所致,表现为对侧上肢在空中不自主摸索,如以物接触病人患肢手掌,常紧握接触物不放松、称为强握放射。用钝物接触手掌,出现手指屈曲抓握动作为阳性,提示对侧额叶病损。强握反射:多见于额叶病变:尤其[阅读全文]
摘要: 前臂旋后功能受限是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诊断表现。桡骨远端骨折固定时应将患肢保持在旋后15°位或中立位。旋前固定往往使前臂旋后功能受限,应及时纠正,放回到旋后位,否则将影响前臂的旋转功能。本病多由于间接外力[阅读全文]
摘要: 一叶荻,灌木,高1~3米。根浅红棕色,具点状突起及横长的皮孔。树皮浅灰棕色,多不规则的纵裂。茎多分枝,当年新枝淡黄绿色,略具棱角。生于山坡灌丛中及向阳处。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及湖南、河南、陕西、四川等[阅读全文]
摘要: 本病是由手臂外伤引起,不同的暴力因素可以引起不同类型的骨折: 1、直接暴力:多见于打击或机器伤,骨折为横行或粉碎型,骨折线在同一平面。 2、间接暴力:跌倒时手掌着地,暴力向上传导致桡骨中或上1/3骨折,[阅读全文]
摘要: 曲棍球棒手是一种较少见的先天性畸形,但较尺骨缺如多见。发病常是双侧性,单侧亦不少见。男性患者较女性多,比例约为3∶2。在新生儿期就可发现患儿前臂向桡侧弯曲,大拇指转向内侧,与前臂成90deg;弯曲。先天[阅读全文]
摘要: 前臂和腕部的疼痛是前骨间神经卡压综合征的常见临床表现。前骨间神经卡压综合征(anteriorinterosseousentrapmentnervesyndrome)是由Kiloh和Nevin于1952年[阅读全文]
摘要: 一味药是汉语词汇,拼音Yí Wèi Yào,出自豆科植物马棘的全草。【出处】《贵州民间方药集》【拼音名】Yí Wèi Yào【别名】野槐树(《植物名实图考》),野蓝枝子(《中国树木分类学》),狼牙草(《[阅读全文]
摘要: 屈曲指是手指发生屈曲畸形的变化,手指的屈曲,常有家族史,开始不明显,渐渐屈曲加重,常伴有其他全身性综合征如Doun综合征。畸形原因不清,多因浅肌起点不规则所致.主要表现为屈指浅肌短缩,畸形原因不清,多因[阅读全文]
摘要: 发病原因是由于胚胎肢芽中的主干之外,第二、三、四射线生长抑制引起。尺骨完全缺如非常少见,而部分缺如则较多见。本病多为单侧发病,以右侧居多,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儿拇、食指存在,活动功能良好,但尺侧列缺如。[阅读全文]
摘要: 前臂有旋前畸形,不能旋后是桡神经损伤在运动的临床表现。桡神经在肱骨中下1/3处贴近骨干,此处肱骨骨折时桡神经易受损伤。1.由于桡神经在上臂贴近肱骨,在前臂也较靠近桡骨,因而骨折时常同时受伤;在骨折愈合过[阅读全文]
摘要: 关节皮肤型减压病,有一过性皮肤疼痛发痒,又称皮肤型屈肢症(skin bends)。最初发现减压病是在潜水工作者中,故最早称本病为潜水夫病。凡从事高气压作业,隧道和沉箱作业;失事潜艇艇员从海底脱险快速上浮[阅读全文]
摘要: 一味药根为豆科植物马棘的根或地上部分,全年可采,具有活血、祛瘀、解毒等功效。马棘,小灌木,高1-3m。茎多分枝,幼枝灰 褐色,有棱,被丁字毛。叶互生;叶柄长1-1.5cm,被平贴丁字毛;插叶小,狭三角形[阅读全文]
摘要: 一年蓬(学名:Erigeron annuus (L.) Pers.),别名千层塔、治疟草,是菊科飞蓬属一年生或两年生草本植物。一年蓬的茎呈圆柱形,粗壮、直立,高30-100厘米,表面黄绿色,有纵棱线,质[阅读全文]
摘要: 扑翼样震颤是由于既有基底节病变又有小脑性共济失调而引起。此种震颤粗大,节律稍慢,通常呈对称性,累及上肢及下肢,肌张力高低可变。当病人平伸手指及腕关节时,腕关节突然屈曲,然后又迅速伸直,加上震颤多动,类似[阅读全文]
摘要: 一把伞是指筛子花,须花翠雀花,多年生草本。茎高60-100cm,与叶柄密被平展的硬毛,毛长达2-3mm。茎下部叶具长柄,基部有狭鞘;叶片五角形,长4.5-6cm,宽7.5-11cm,3深裂,中深裂片菱形[阅读全文]
摘要: 内收型骨折常为间接暴力所致。当跌倒时手掌或肘部着地,力沿上肢向上传导,撞击肩部,同时身体向前侧方倾倒,引起内收型骨折。跌倒时手或肘部着地,上肢内收,骨折近端外展、远端内收,形成向外成角畸形。较少见。内收[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