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方剂百科   
[0]

防己黄耆汤

目录

《金匮要略》卷上:防己黄耆汤

:汉防己汤(《类活人书》卷十七)、黄耆防己汤(《杂病源流犀烛)卷五)。

:防己30克 甘草15克(白术22.5克 黄耆37.5克(去芦)

制法:上药锉碎。

功能治:益健脾利水。风水湿,汗出恶,身重浮肿,关节烦疼,自汗出,以下重,小便不利,浮。现用于慢性肾炎水肿心脏水肿养不良性水肿妊娠水肿、慢性湿关节炎等属气虚湿重者。

用法用量:每服5克,加生姜4大枣1枚,用水200毫升,至160毫升,去滓温服。良久再服。服后皮肉中有虫感,以下冷,可坐于被上,再以被绕,温覆微汗。

喘者,加麻黄15克;中不和者,加芍药22.5克;上冲者,加桂枝22.5克;下有胨者,加细辛22.5克;腹痛者,加芍药。

备注:中重用黄耆固表为君;防己祛水为臣;白术健脾湿,助黄耆以益固表为甘草调和诸药,姜、枣调和卫为使。诸药配伍,表虚得固,得除,脾气健运,小便通利,则身重、浮肿诸自愈。

摘录:《金匮要略》卷上

《金匮》卷上:防己黄耆汤

木防己汤、汉防己汤防己汤、逐湿汤、白术黄耆防己汤

:防己1两,甘草半两(),白术7钱半,黄耆1两1分(去芦)。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治:固表风水气虚湿相搏,客在皮肤,一身尽重,四肢少力,关节烦疼,时自汗出,洒渐恶,不欲去衣;及风水客搏,腿脚浮肿,上轻下重,不能屈伸。

临床应用:1.功能性水肿:赵某,女,46岁。半年前出现水肿检查功能正常,心脏听诊及尿常规检查亦属正常,诊为功能性水肿。曾服西药利尿水肿消,但不能巩固,且出现乏力。诊见下肢浮肿,之没指,晨轻暮重,乏力肢麻,白带多,大便溏薄,舌苔白薄而腻,濡。用防己黄耆汤加味:生黄耆、防己各15g,生白术各10g,生姜3大枣5枚,赤小豆玉米须各30g。服7后肿消,半个月后浮肿又起,仍投上药,再服7,病即痊愈。随防半年,未复发。

2.更年期综征:王某,女,47岁。常自汗出,手足发麻,小便量少,下肢浮肿,舌质淡胖,月经错乱,舌苔薄白,濡。曾在分泌科检查,未发现明显阳性指征,诊为更年期综征用生黄耆15g,白术、防己各12g,生姜3大枣3枚。服14水肿消退。

3.狐臭:以防己黄耆汤治疗狐臭12例,其中男3例,女9例,年龄最大48岁,最小14岁,病程1~25年不等。处:防己、黄耆各30g,白术15g,甘草6g,生姜9g,大枣20g。若水湿甚者,加茅术、车前子(草);脾虚明显者,加茯苓皮、泽泻肥胖者,加茵陈、焦山楂各20g。结果12例全部治愈,平均疗程3.5月。

用法用量:木防己汤(《外台》卷二十《深师》)、汉防己汤(《活人书》卷十七)、防己汤(《圣济总录》卷七十九)、逐湿汤(《永乐大典》卷一三八七九科集验》)、白术(《仙拈集》卷一)、黄耆防己汤(《杂病源流犀烛》卷五)。

喘者,加麻黄半两;中不和,加芍药3分;上冲者,加桂枝3分;下有陈者,加细辛3分。

各家论述:1.《金匮二注》:以黄耆实卫,甘草之;防己去湿,白米之。然则湿,独无之药何耶?盖汗多知其已不留,以表虚出入乎其间,因之恶尔。惟实其卫,正气壮,则自退,此不治而治者也。

2.《医集解》;此足太阳太阴药也。防己大辛苦,通十二开窍湿,为治肿、水肿药;黄耆生用达表,治注肤痛,温分肉,实腠理白术健脾燥湿,与黄耆并能止汗为臣;防己性险而捷,故用甘草甘平以缓之,又能补土制水为;姜、枣辛甘发,调和荣卫为使也。

3.《成便读》:防风、防己二物,皆走表之药,但一而一生湿,用各不同,故中不用防风,而以防己之湿。然病因表虚而来,若不振其卫阳,则虽用防己亦不能使迳去而病愈。故用黄耆卫气于外,白术甘草补土德于中,以姜、枣通卫,使防己大彰效。服后如虫皮中,上部之湿欲解也。或从以下如,用被绕之,令微汗出愈,下部之湿仍从下解。虽下部而仍在表,仍当以汗而解

4.《中国医大辞典》:何以不用桂枝麻黄以发表祛,而用防己、黄耆以补虚水乎?盖以汗出为腠理之虚,身重为止虚湿胜,故用黄耆以走表塞空,枣、草、白术以补土胜湿生姜辛以去,温以水,重用防己之走而不守者,领诸药环转于周身,使上下出,外通达,迅扫而无余矣。

摘录:《金匮》卷上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防己麻黄汤

下一篇 防己黄芪汤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