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生地

生地 生地(拉丁: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地黄,野地黄、山烟等,为玄参植物地黄块根多年生草本植物,体高10-30厘米,密被灰白色多细胞长柔毛和腺毛肉质,鲜时黄色,在栽培条件下,直径可达5.5厘米,紫红色。通常在基部集成莲座状,向上则强烈缩小成苞片,或逐渐缩小而在上互生;性喜温和,阳光充足的环境;产于中国河南河北蒙古及东北等地,用药......
目录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植物高25-40厘米,全植株被灰白色长柔毛和腺毛肥厚肉嫩,呈块状,或组锤,直径2.5~5.5厘米,表面黄色,有半月痕,丛生倒卵形或长,长3~10厘米,宽1.5~4厘米,先端钝,某部渐窄,下成生叶柄,边缘具有不整齐钝齿上面多皱,下面带紫色。4~5月间望从丛中抽出,仅有少数较小的无柄落端有稀疏的总状花序;等种状,5浅裂;花冠紫红色,里面常有黄色带紫的条纹,长约4厘米,花冠管稍弯,尖端5浅裂,呈二雄蕊4,二强,着生于花冠管的近基部处,子房上位,2室,花柱单一柱头膨大,蒴果卵形端有宿存花柱,基都有宿萼。

生长习性

生地,顾思义,不能重茬种植。虽然许多朋友都知道它的,但对它的含义并不够的人可是交了不少费,山西省襄汾县南辛店的徐家兴同志1983年种植过生地的地2002年再次种植,结果出苗后长势缓慢,到了6—7月份进入膨胀期非但未加快生长,反而成死亡,损失惨重。老徐对生地之意深有所得。二十年且不成,更不论八年、十年。足以见生地对土地要求之严格。看来于生地而言,土地是较为珍贵而又不可再生的资源。

生地,地黄。该品种适地球纬度37度所有生长,对土地要求较为严格,下湿地、盐碱地、无霜期低于六个月的都不能种植。四川、湖北、新疆湖南等地种植都未获成功就是生地未能在全国大面积发展的原因。

生地对候条件要求不太严,但要求候温和。阳光充足,排水良好,上层深厚、肥沃而疏松的壤土和砂壤上。过较过沙的土壤,荫生长不好。低洼或盐碱地采取轮作,忌连作

种类介绍

地黄:多呈不规则的团块状或长,中间膨大,两段稍细,长6~12cm,直径3~6cm,有的较细,长条状,稍扁而弯。表面棕黑或棕灰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纹。体重,质较软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棕黑或乌黑色,有光泽,具粘性。味微甜。

熟地黄:为不规则的块、碎块,大小、厚薄不一。表面乌黑色,有光泽,粘性大。质柔软而带韧性,不易折断,端面乌黑色,有光泽、味甜。

分布范围

生地原产于中国北京天津河南河北辽宁山东浙江、江苏、安徽山西陕西蒙古、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均有分布,产地河南辽宁河北山东浙江

繁殖栽培

繁殖

生地繁殖法有两种:有性繁殖无性繁殖。大面积生产普遍采用繁殖种子繁殖多半作为育种采用。

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

生地易感染病害,对前茬作物要求很严,忌豆科、科、葫芦科、十连作。前茬作物以禾本科为好。选光照充足。排水良好的、肥沃疏松的、前茬禾本科和蔬菜、白薯等作物为好,前作收获后,上冻前,深翻土地30厘米左右。第二年春天种植前,施基肥(农家肥)60000千克 /公顷,翻耕一次,耙平整细作畦,宽150厘米左右,长种子数量和地而定,地势低,多雨地区,打高畦,20厘米左右高,或起垄,垄面宽45-60厘米,沟宽30厘米,高20厘米左右,以利排水。

2.繁殖

冷的地区:把地黄秋天收回,用窖藏,次春选粗细均匀手指粗无病虫害的,取中部折成6~8厘米小段,每段要求有2~3个眼,稍干后,或用草木灰粘断处,作为种栽用。

温暖的地区:地黄收获时,选好的留在地里,作第二年的种栽用。春栽地黄,于7月末,挖出来,栽新的地块,切成1厘米长的小段,12厘米*25厘米栽、栽后注意灌水、排水、施肥、除草、田间管理生长培育,越冬第二年春天创出作种栽,最好随挖随种,此法比较好。生地生活力强,产量高、质量好,并能防止品种退化。

栽植法:北4月上旬至4月下旬,栽早地黄或春地黄,在北小麦收获后5月下旬至6月上旬,栽晚地黄或麦在地黄。在南惊蛰至春分栽种,在打好的畦面上,45厘米深7厘米左右、宽10~13厘米的沟,以25~30厘米株,错放入,覆土盖平畦面,如果早春栽植,外沟深10~15厘米,将挖出的土盖在下种沟上面,在沟浇水,当大部分生地生时,把沟填平,做成平畦,保持地温和水分,地面不结,出苗整齐。每公顷地用种栽450-600千克。

3.间套作

生地苗期较长,在畦埂上,应间作一些矮小的早熟作物,间作密度小。蚕豆、红小豆、四季豆、早熟玉米等分少的植物

4.田间管理

生地出苗后至封垄中耕除草3次,第一次中耕除草,应特小心,勿伤害幼苗,深3厘米以,结中耕除草,追施两次肥,以农家肥为,每次每公顷15000千克左右,第一次苗高6-10厘米时,第二次苗高15~25厘米时追一次,一定是腐熟肥料沟施于间。

灌水排水:生地既怕旱又怕涝。春季栽种时,天旱必须浇水,栽种后第一次可多浇水,以后常保持土壤含水量在30%即可,雨季注意排水,防止乱

栽培品种

生地无性繁殖,易退化,所以进栽培育显得十分重要。7~8月份,在当年春季栽种的地黄,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优良品种的植株作种栽,挖出,折成3.3~6厘米小段,切断面沾草木灰,阴凉地稍晾一下。栽在已深翻过,施足腐熟堆肥的畦子里,30厘米*5厘米栽一苗,覆土1.5厘米左右,浇透水。加强田间管理,除草、排水等工作。待第二年春天挖出作种栽,随挖随栽,产量高,质量好,能防止品种退化。

冷地区,种栽不能在野外地里越冬,可在秋季收获春地黄时,选择无病虫害的、没有伤的中等大小的块茎,放在阴处稍晾,放在挖好的深宽3米以上的坑里,坑底放一层沙,种栽放5厘米厚,上面盖一层细土,不地黄为度。以后随温的下降,土层增厚,最厚30厘米以上。春季随温的回升逐渐撤防士,或翻倒一次除去腐烂的块茎,重新放,覆一层薄土,至栽种。

采收加工

至立冬收获,在畦的一端沟,顺序采挖,去须根、泥土,忌水洗,分大小,置于炕上,先微3天,待大部分生地发汗后,可加大。头1~3天,每天翻一次,以后每天翻2~3次,一直到生地发软,没有硬核,色变

病虫防治

(1)斑枯病

是真菌中半知菌感染,侵害地黄子,面上有不规则的黄褐色斑,并带有小黑点。

防治法:发病初期喷1:1:150的波尔多液,13天左右喷一次,连续3~4次。或用60%代森锌500~600倍液13天左右打一次,连续3~4次。烧毁病,并做好排水工作。

(2)枯萎病

真菌中半知菌感染。发病初期叶柄呈水浸状的褐色斑,间侵染,叶柄腐烂,地上部枯萎下垂。设有排水沟,4年左右轮作一次即不得此病。发病初期用50%退菌特1000~1500倍液或用50%多菌灵1000倍液浇灌。7~10天1次,连续2~3次。

(3)黄斑病

是由于蚜虫和蝉带毒而感染,使面变成黄白色斑,叶脉隆起,凹凸不平,皱缩。

防治法:用80%敌敌度1500~2000倍液杀蚜虫等。

(4)红蜘蛛成虫和若虫

5月份在面吸食汁液,被害处呈黄白色小斑,至叶片褐色干枯。

防治法:用乐果乳0.5千克加水1000千克喷射防治,清除枯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地黄、地、阳、苄牛奶子、狗奶子、婆婆奶、山烟,山旱烟,山烟,山白菜

盅盅、甜、蜜罐棵、生地、大生地、小生地、干生地、怀生地、地黄。 

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

地黄:清热、生津润燥、滑肠、破瘀、生新、止痛、调金疮瘀、凉血、止、活;

熟地黄滋阴、调血虚头痛痛。原产于古怀庆府,即今天河南省温县、孟县、武陟、博爱、沁阳等县,现全国各省、自治区几乎都有栽培

熟地是什么,熟地和生地有哪些区?生地和熟地都属于地黄,只不过是一生一熟而已,生地是被晒干的药品。地黄可分为生地和熟地两种,《本草纲》载:地黄生则大,而凉血热者需用之,熟则微温,而补衰者需用之。男子多阴虚,宜用熟地黄,女子多热,宜用生地黄。"尤其是熟地,药用"填骨髓,长肉。生精血,补五脏,利、黑须发、通血脉",确系祛病延年之佳品。

中药属性

入药部位:为玄参植物怀庆地黄块根入药。

性味:甘苦,凉。①《本》:“味甘;。”②《录》“苦,无毒。”

归经:入。①李杲:、入手、足少阴,手、足厥阴。”②《汤液本草》:“入手太阳少阴。”③《雷公炮制药性解》:“入。”

用法用量

服:汤,3~5钱,大1~2两,膏或入。外用:捣

/宜人群

脾虚泄泻胃虚食少、胸者慎服。①《雷公炮炙论》:“勿令犯铜器,令人消并白髭发,损荣卫也。”②《本草集注》:“得麦门冬,清良,恶贝母,畏芜荑。”③《品汇要》:“忌萝卜、葱白、韭白、薤白。”④《医入门》:“中寒、易泄者。”

炮制

地黄:用水稍,洗净泥砂杂质,捞出焖润,切晒干或干。

功能治 

具有清热凉血功效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壮热神昏口干舌绛。如清营汤。

温病后期,余热未尽,阴液已伤,夜热早凉,舌红数者,如青蒿鳖甲汤

可用于治温热病热入营血热毒盛,吐血斑疹紫黑。如四生;

养阴生津功效 用于津伤渴,消渴。治温病伤阴,肠便秘,如增液汤

药用时服,10~30克,鲜品用量加倍,或以鲜品捣汁入药。鲜生地味甘苦性大,作用与地黄相似,滋阴之力稍逊,但清热生津凉血之力较强。本品性而滞,脾虚湿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

作用功效

1、生地治伤寒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者,并治鼻衄吐血不尽,瘀血,面黄,大便黑:犀角一两,生地黄八两,芍药三两,牡丹皮二两。水,分三服。(《千金要犀角地黄汤)

2、生地治时热毒在脏腑,欲发赤斑:地黄汁五。上件药于锅中,以炼成了猪脂半斤相和,十余沸,滤去滓,入麝香搅匀。每服二,尽服之,毒当从肉中为汗出,便愈。(《圣惠》)

3、生地治热病,初觉烦躁头痛脚疼:地黄汁三升,黄芩二分,生姜一分,白蜜半匙。上件药,细锉黄芩生姜二味,以水一大盏,至六分。去滓,次入地黄、蜜,更三两沸。不计时候,分温二服。(《圣惠解毒饮子)

4、治小儿热疾,烦渴头痛壮热不止:生地黄汁三。上入生蜜半和匀,时时与一服,量儿大小加减服之。(《圣惠》)

5、治吐血:生地黄汁一升二,白一两,以铜器盛。之令消。(《医》单)

6、生地治小肠实热中烦闷,小便出:生地黄白茅各半两,葱白。上三味,锉如麻豆大,水三盏,至一盏半,去滓,食前分温二服。(《圣济总录》地黄汤)

7、治心热肠风脏毒出:生地黄半斤,研取汁,连渣,黄连四两,二味拌匀晒干。上末,炼蜜绿豆大。每服二十,食后麦门冬汤下。(《医统》千金地黄)

8、生地治妇人不止,兼赤白带下:生地黄汁、益母草汁半碗。上件药,取水半盏,同至七分,日三五服。(《普济地黄益母草汤)

9、治跌碎破:用生地黄捣烂,熨热过之,日夜数易。若聚,以针决之。(《卫生易简》)

10、治伤肢折,断筋损,但有皮相连者:用生地黄研汁,好和服,一月筋皮连续;并杵碎,热封损处。(《卫生易简》)

11、生地治因劳损尿血不止:生地黄汁五车前汁五鹿角三两(捣碎),令黄。上件药,将二味汁相,每于食前暧一小盏,调下末二钱。(《圣惠》)

12、生地治产后小便出:生地黄、生刺蓟各半斤。上捣绞汁,每服一小盏,食前饮下。(《普济》)

13、治暴赤眼肿痛:生地黄(净洗,切,研)、黑豆各二两,生捣末。上二味,捣成膏,临卧时以盐汤洗眼后,,以药膏厚眼上,更不动,至晓水润药令软,取下。(《圣济总录》地黄膏)

14、治痛,齿疏:生地黄一斤(取汁),胡桐泪半两(细研),白矾半两(枯,研),麝香一分(细研)。上三味,研为极细末,与生地黄汁,相和匀,于银器中,即以文武慢慢成膏。临时以药于牙龈上涂之,有津即。每用一,食后,夜卧。(《圣济总录》)

15、生地治伤寒心热生疮:生地黄汁三,蜜五。上二味搅匀,慢如稠饧。每服半匙,含化,徐徐津,不拘时。(《圣济总录》)

16、生地治劳热咳嗽四肢无力,不能饮食:生地黄汁半斤,蜜三青蒿汁三。上药相和,不计时候,温服,宜顿服之。(《普济地黄汤)

17、生地治虚劳干咳嗽,好者久嗽不愈尤效:人参十二两,白茯苓十五两,琥珀沉香各半两,大生地黄十斤(洗净,银石器杵细,取自然汁。甚忌器),白蜜五斤(去沫)。先以地黄汁同蜜沸,搅匀,用密绢滤过,将人参等为细末和蜜汁入磁瓶或银瓶,用绵纸十数层加箬封扎瓶,入砂锅或铜以长流水没瓶颈,用桑柴三昼夜取出,换过油单蜡纸扎,悬浸井中半日以出,提起,仍半日以出水气,然后收藏。每日清晨及午后取一二匙,用温一两调服,不饮人白场调亦可。(《古今医统》)

18、生地治产后腹痛,眼见黑,或发狂如见鬼状;或胎衣不下,失音不语,胸胀满,水谷不化,口干烦渴,热往来,生疮,咽喉肿痛,中忪悸,夜不得睡;产后中角弓反张,面赤,紧急;或崩中如豚,脐(疒亏)痛,烦躁恍惚,四肢肿满;及受胎不稳,指甲青黑:生地黄生姜各二斤,研,取汁留滓,蒲黄当归各四两。上于银石器,用慢地黄生姜滓,以生姜汁地黄滓,各令干。四味同干为细末,面糊如弹子大。每服一,食前用当归化下。(《妇人地黄)

19、治产后晕危困:生地黄汁一大盏,当归一分(锉),赤芍一分(锉)。上水三五沸,温服,如觉烦热,去当归,入童子小便半盏服之。(《云歧子保命集》)

20、生地通经脉,补虚弱,强脚膝,润肤:生地黄一斤取汁,牛膝制了末二两。上件药,搅匀,银石器中,可,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食前下。(《普济》)

温热病后期,余热未尽,津液耗伤,口干,夜热早凉者,可与青蒿、鳖甲、知母等配伍;凡温病热发斑者,可与牡丹皮、白芍犀角(水牛角代)配伍;凡心阴不足,偏亢,惊悸怔忡心烦不眠者,可与黄莲、朱砂等相配。

鲜地黄和生地黄的作用是有所不同的。鲜地黄清热生津,可以止凉血常是用于热病伤阴吐血咽喉肿痛、舌绛烦渴、发斑发疹以及衄热等病症。相对于鲜地黄,生地黄凉血清热,也可以生津,还可以养阴,多用于治疗阴虚热、骨蒸劳热舌绛烦渴、发斑发疹等问题。

熟地,功能为滋阴。不只生津止渴和凉血清热,还对崩、月经不调、胎动不安便秘等有作用,凡是分有热伤阴的人,都可以常服用。如果想要治疗温热病,可以用生地做清营汤;如果是治疗温病的后期,由于余热还没消尽,应该把生地用来青蒿鳖甲汤;另外,针对热毒盛,斑疹紫黑,温热病严重热入营血症状,可以服用生地制成的四生;一般要养阴生津来治疗消渴便秘的,应该食用生地的曾液汤。

一般来说,生地在作为中药服的时候,用量是10到30克,鲜地黄的量会加倍。不过需要注意鲜地黄脾虚湿滞的人,不能使用。

使用生地,除了了解它所具备的功效和治疗病症,还应该注意到它和什么东西相克或者它不适用什么人群,量不求多,但求有用。

药典标准

本品为玄参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 的新鲜或干块根。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或将地黄缓缓至约八成干。前者习称“鲜地黄”,后者习称“生地黄”。

性状

鲜地黄 呈纺锤或条状,长8~24cm,直径 2~ 9cm。外皮薄,表面浅红黄色,具弯的纵皱纹、痕、横长皮孔及不规则疤痕。肉质,易断,断面皮部淡黄白色,可见橘红色油点,木部黄白色导管呈放射状排列。微,味微甜、微苦。生地黄 多呈不规则的团块状或长,中间膨大,两端稍细,有的细小,长条状,稍扁而扭,长6~12cm, 直径 3~6cm。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纹。体重,质较软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黏性。无臭,味微甜。

本品横切面:木栓细胞数列。皮层薄壁细胞排列疏松;有较多分泌细胞,含黄色油滴;偶有石细胞皮部较宽,分泌细胞较少。成层成环。木质部射线宽广;导管稀疏,排列成放射状。生地黄粉末深棕色。木栓细胞淡棕色,断面观类长,排列整齐。薄壁细胞类含类细胞核分泌细胞状与一般薄壁细胞相似,含橙黄色或橙红色油滴状物。具缘纹孔及网纹导管直径约至92μm。

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20ml,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滤过,滤液回收甲醇至5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梓醇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点于同一硅G薄层上,以氯仿-甲醇-水(14:6:1)为展,展,取出,晾干,喷以茴香醛试液,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色的斑点。

检查

总灰分 不得过6.0% (附录Ⅸ K)。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过2.0% (附录Ⅸ K)。

浸出物

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项下的冷浸法(附录Ⅹ A)测定,不得少于65.0%。  

功能与

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咽喉肿痛。

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热,骨蒸劳热消渴吐血,衄,发斑发疹。

用法与用量鲜地黄 12~30克 。 生地黄 9~15克。

贮藏鲜地黄埋在砂土中,防冻;生地黄置通处,防霉、防蛀。

中医理论

历代本草著作对生地的论述

农本草》:味甘,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肉。作汤除积聚,除痹。生者尤良。

录》:大妇人崩中不止,及产后上薄、闷绝,伤身、胎动、下,胎不落,堕坠,宛折,瘀血,留,衄吐血,皆捣饮之。《药性论》:君。能补虚损,温中下气,通血脉。治产后腹痛吐血不止。又云生地黄,味甘,平,无毒。解诸热,破,通利月水绝。不利水道,捣薄,能消瘀血。病人虚而多热,加而用之。

《日华子本草》:地黄,助,安魂定魄,治惊悸,劳劣损,吐血鼻衄妇人崩中运,助筋,长志。日干者,平,干者,温。

宝本草》:味甘、苦,无毒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下,破恶血、溺,利大小肠,去中宿食,饱力断绝,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力,利。生者大妇人崩中不止,及产后上薄闷绝,伤身胎动下,胎不落;堕坠,踠折,瘀血,留,衄吐血,皆捣饮之。

《本草图》:《海上》:治一切痛,无问新久。以生地一味,随人所食多少,捣绞取汁,搜面作饪或冷淘食,良久当利出虫,长一虫许,头似壁宫,后不复患矣。昔有人患此病二年,深以为恨,临终戒其家人,吾死后当剖去病本。从其言果得出,置子竹中,因食地黄饪亦与之,随即坏烂。由此得。刘禹《传信》孔其高:贞元十年,过高舍人崔抗女,患痛垂绝,遂作地黄冷淘食,使吐一物,可匕,状如蛤蟆,无足,似有,遂愈。

《本草衍义》:凉血,补益水真阴不足。此药大,宜斟酌用之,多服恐伤人胃气

《药性赋》:味甘、苦,性无毒。沉也,阴也。其用有四:凉热,泻土之湿热,止中之衄热,除五烦热

汤液本草》:,味苦,阴中之阳。甘苦大无毒

入手太阳少阴。《象》云:凉血,补水真阴不足。此药大,宜斟酌用之,恐损胃气

《珍》云:生凉血

《本草》云:妇人崩中不止,及产后上薄闷绝,伤身胎动下,胎不落,堕坠腕折,瘀血,衄吐血,皆捣饮之。

《液》云:手少阴,又为手太阳,故钱氏泻丙与木通同用,以导赤也。诸热,与他药相随,亦能治之。溺便血亦治之,入四例。

》云:苦甘,阴中微阳,浸上、外。生凉血去热。恶贝母。

《本草衍义补遗》:生地黄,治妇人崩中不止及产后上薄闷绝,胎动下,胎不落,坠折伤、瘀血、衄吐血,皆可捣饮之。病人虚而多热者勿用,慎之!

《本草发挥》:洁古云:生地黄,味苦。凉血,补水真阴不足,治少阴心热。此药大,宜斟酌用之,恐损胃气。《治秘诀》云:性,味苦,薄味厚,沉而降,阴也。其用有三:凉血,一也;除皮肤,二也;去诸湿涩,三也。又云:阴中微阳,浸上

《本草纲》:《本》所谓地黄者,乃阴干,日干,干者,故又云生者尤良。《录》复云生地黄者,乃新掘鲜者,故其性大。其熟地黄乃后人复晒者。诸家本草皆指干地为熟地,虽同,而凉血之功稍异。

齿痛唾

姜汁浸则不泥制则不妨。鲜用,干用凉。

中药地黄玄参植物,每年10—11月采集,晒干即成生地。将生地以砂仁、陈皮料,反复晒至色变黑,质地柔软即为熟地。生地与熟地药理作用是不同的,临床医生和消费者切记不可将两药互相替用。

生地性,功能为凉血清热、滋阴生津止渴,常用于治疗骨蒸痨热、咽喉痛、中带等症。由将生地以砂仁、陈皮料,反复晒至色变黑,质地柔软即为了熟地,而有熟地制成的六味地黄,就是著的补良药,临床还常用于慢性肾炎压、神经衰弱结核等病的治疗。

生地制成熟地后,药性由变微温,其功能也发生变化,成为补药。熟地配当归白芍川芎就是大鼎鼎的“四物汤”,常用于治疗血虚症。熟地配白芍养肝,配柏子仁可养,配龙眼肉能养,配麻黄则通血脉。但熟地滋腻滞,有碍消化,故脾虚少食、腹满便溏者不宜服用。

曾有一位著中医常用六味地黄汤随症加肉桂五味子治疗糖尿病、尿崩等症获得良效。专家研究还发现,六味地黄对人体食管癌前病变有一定疗效,并具有降低致癌诱发肺癌鳞癌的作用。

生地 味甘苦、性而入分,清热凉血阴虚发热消渴吐血,衄崩,月经不调,胎动不安,阴伤便秘

一、生地的

二、生地用途与用量

生地为玄参植物地黄,味甘而苦,归,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功能,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热、骨蒸消渴吐血月经不调、胎动不安、阴伤便秘等症。常用中成药有六味地黄地黄知柏地黄消渴、三九泰、乌鸡白凤、汇仁宝、消糖等。

生地用量,据中国医保统计我国2002年出6000吨左右,国药厂投料18000吨,配2000—4000吨,总计用量在26000—28000吨,为我国中药材用量之首。

三、产地分布

生地八十年代前,要产于以四大怀药文明全国的古怀庆府,即现在的河南焦作地区武陟县、温县、博爱县。改革放后,产区扩成了山西运城地区的芮城县、临猗县、绛县、万荣县,临汾地区的襄汾县、侯马市、沃县、翼城县,陕西渭南、大荔,河北的邯郸、安国,老产区河南焦作地区号称四大生地产区。伴随着十几年生地价格的上下沉浮,因各产区土壤结构的不同、地理位置、候温差、购销、加工成本等诸多因素的约束和影响,当前山西临汾地区成了产量约占全国80%的产区,其它三大产区除河南焦作的温县在黄河滩地上有少量种植外,另外两个产区产量甚微,几乎为零。

生地加工费、工时费、耗煤量极大,需炕加工,1公斤成品需用煤1公斤。2002年我国对中小煤矿停整顿。惩治力度加大,每吨煤的售价由原来的60元/吨上涨到当前的300元/吨。这无疑提高了生地的成本,山西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和当地人的辛苦勤劳。商贩们走于周边各县区,使得襄汾成了全国最大的生地产区。生地有特生长特性,春种冬收,生长期七个月,留种(种子和商品相冲突)。对土壤要求苛刻,30年轮作一次,产量极小,甚至一无所获,使得可种植面积逐年减少。连续五年的低价(1999—2003年)极大挫伤了药农的积极性。连续五年低谷徘徊,价位小幅震荡,大势持续走低。商贩存了一年又一年,年年不见涨,时间精神和财力的消耗打击下,理防线逐年瓦解,不再存货,使得生地这一品种失去了蓄水池的调,连年减种,多年价低,库存薄弱。

生地四、生地供求与缺生地这个社会需求在26000—28000吨的大品种,从98年高价位扩大种植面积到99年产新跌入低谷以来,中间两次人为过早收购囤积,虽有小幅波动,但都没能使产地货源见底。五年的低价位,中间有好多人存货小见涨,在长时间的精神消耗、资金困扰的打击下,2002年已将受中存货基本抛售,大多数以失败而收手。2002年3—4月份有些乡镇号召种植生地,当时种价2.5元/公斤,(亩需50公斤)化肥100元,地膜100元,农药50元,浇灌100—200元,亩成本500元(如请人挖工资300元)总投资700—800元,而产后商贩们在几年劳作不赚钱,艰难困苦过冬天的情况下,无人急于收鲜生地,而山区药农不会加工,只能卖鲜货,价格由2001年产新时的0.5—0.6元/公斤下降到0.2—0.3元/公斤,鲜货一般亩产1500—2500公斤,每5公斤鲜货可加工1公斤生地,药农的每亩生地收入也就300—400元。

前生地库存多少已处于透明状态。全国库存约7000吨,河南为1500吨左右,山西为3000吨左右,安国、亳州1000吨,成都为500吨,其它为1000吨。(广州库存在山西河南之间)现到产新还有四个月,商机已到,不愿卖货,可能占现在库存的50%,再看2003年产量,由于种植面积的大幅下降,前一时间,起挖用于配种的面积约占10%,价格由刚始的3元/公斤涨到3.6元/公斤,鲜货真是历史最高价(产地药农喜欢种植倒茬一代生地种)。

由于历史库存见底,2003年面积减少50—60%,2004年缺可能在10000吨左右,也就是2004年6—7月份前产新货基本销完缺较大。前已有亳州、安国等地药商实地考察,确认减产面积,并始收购囤积,春江水暖先知,产地人升温,如此之大的用量,而且是刚性,价位一定在98年之上。

面对9—10月份生地用量高峰到来,估计产新前还会上浮30%左右。现在产地生地已回流,商贩们从河南禹州、武陟、运城等地已拉回300余吨。当年川芎涨价,四川人从全国回购,就是这个道理。

食疗价值

地黄食疗作用: 味甘、苦,性微。归。质润降泄。

1.清热凉血。本品味甘苦、性而入分,能清营分之热而凉血。用于温热病之高热、渴、舌红绛,处清营汤。另外,本品通过凉血尚有止之功效,可用于热的各种出血症

2.养阴生津。本品质润多液能养阴,味甘性生津,有养阴润燥生津作用。用于温热病后期、邪热伤津者。另外,取本品滋阴清热作用,常用于治疗阴虚旺的口干渴、头晕眩,处六味地黄消渴病属热盛伤津者亦可用生地治疗。

生地甘质润,既善凉血泻热,又善养阴生津。凡分有热及诸脏津伤阴不足者,均为常用之品。

地黄食物相克: 本品与萝卜葱白、韭白、薤白相克

地黄做法指导: 凡温热病后期,余热未尽,津液耗伤,口干,夜热早凉者,可与青蒿、鳖甲、知母等配伍;凡温病热发斑者,可与牡丹皮、白芍犀角(水牛角代)配伍;凡心阴不足,偏亢,惊悸怔忡心烦不眠者,可与黄莲、朱砂等相配。

食用价值

  生地龙冬瓜

  材料

  冬瓜500g,龙骨250g,生地25G,麦冬25G,蜜枣二颗,盐少量

  做法

  1.生地,麦冬各25G

  2.龙骨250G洗净

  3.龙骨焯下过

  4.生地麦冬几分钟,洗净表面的杂质

  5.冬瓜去瓤,连皮洗净后,和生地麦冬龙骨蜜枣,一同煲一小时

  6.加少量盐此汤去

  海带生地汤

  材料:取海带30克、生地18克、绿豆100克、陈皮3克、瘦猪肉100克

  做法:将海带洗净发切丝,猪肉陈皮洗净切丝,与生地、绿豆同置砂锅,加水适量用小煲2小时,加食盐少许即可食用。

  此药膳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养阴、美容养之功效

  食用

  甘蔗生地

  功效:清热养阴,或热病伤阴者可饮。

  材料:鲜甘蔗(去皮)200g、生地3g、绿3g。

  做法:将甘蔗切成小块,用水甘蔗、生地至水沸后,饮用,可加冰糖

  生地龙冬瓜

  材料:冬瓜500g,龙骨250g,生地25G,麦冬25G,蜜枣二颗,盐少量。

  做法:

  1、生地,麦冬各25G。

  2、龙骨250G洗净。

  3、龙骨焯下过水。

  4、生地麦冬几分钟,洗净表面的杂质。

  5、冬瓜去瓤,连皮洗净后,和生地麦冬龙骨蜜枣,一同煲一小时。

  6、加少量盐此汤去

  子生地

  功效:养阴生津,清热,外感热病烦渴、咳嗽

  材料:鲜子1个(去皮)、生地5g、绿3g。

  做法:用水子块、梨皮、生地后。可加适量冰糖

  海带生地汤

  功效:此药膳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养阴、美容养之功效。

  材料:取海带30克、生地18克、绿豆100克、陈皮3克、瘦猪肉100克。

  做法:将海带洗净发切丝,猪肉陈皮洗净切丝,与生地、绿豆同置砂锅,加水适量用小煲2小时,加食盐少许即可食用。

  枸杞生地

  功效:补益,明。适用于视力减退,视物模糊

  材料:枸杞子250克,生地300克,陈年黄1500毫升。

  做法:将枸杞、生地共捣碎,置于干净瓶中,用黄密封浸泡15天,过滤去渣即可。

  用法: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空饮10~20毫升。

  生地

  功能:滋阴,降糖,升压,利尿,抗菌,保阴虚发热盗汗烦渴;月经不调;胎动不安;阴枯便秘;湿关节炎;传染性炎;湿疹荨麻疹、神经皮炎皮肤病

  材料:生地10g、绿3g。

  做法:用生地的液300饮用,冲饮至味淡。

  来源:传统药

  生地旱莲草粥

  功效:要治疗虚火上浮型:白屑稀,周围红晕不著,面白红,糜烂,疲乏力,口干不渴,嫩红,细。

  材料:生地15克,旱莲草15克,粳米30克。

  做法:将生地、旱莲草水,取汁去渣,粳米加清水粥,熟时加入生地旱莲草汁,再刻,即可服用。

  生地螃蟹

  功效:清热凉血,解热结。用于助治疗急性咽喉炎。本四季可用。

  材料:生地30克,螃蟹1只。

  做法:用生地、鲜蟹、水适量,

  用法:去渣饮汤,每天一次,连服3天。

  生地元参蛋汤

  材料:生地30克、元参20克、蛋两枚、冰糖20克。

  做法:

  1、用清水两碗浸泡生地、元参30分钟。

  2、将蛋洗净后与生地元参共,蛋熟后去壳,再放入生地元参汤刻,服时加冰糖调味,吃蛋饮汤。

  紫草生地

  功效:凉血吐血、衄;皮肤斑疹

  材料:紫草2g、生地3g、茯苓3g、麦冬3g、白果1g、绿5g。

  做法:用350ml水紫草、生地、茯苓麦冬白果至水沸后,冲绿10分钟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来源:《正宗》。

  生地青

  功效:养阴清热,降敛疮。

  材料:生地15克,石斛10克,甘草2克,青30克。

  做法:将生地、石斛、甘草、青加水适量,同20分钟,去渣取汁。

  用法:每日1,分2~3次饮服,可连用数日。

  生地枸杞

  功效:可用于肝血不足、肝火偏旺的头晕眩,月经不调起的贫血以及化疗、放疗后的贫血等症的食疗腹胀,便溏者忌服。

  材料:鲜生地、鲜枸杞各1千克,蜂蜜100克。

  做法:将鲜生地、鲜枸杞加适量水榨取汁,或加水汁去渣浓缩,再在榨汁或浓缩液中加入蜂蜜至稀饴糖状即成。

  用法:每天早晚空服用10—15克,用黄或白调服

  生地粥

  功效:清热凉血,益和中。生地清热养阴;粳米和中;冰糖更助养阴之功。故本膳食既可作为暑湿后期餐食物,瘥后也可以此清余热,复正气,并能防止“食复”的发生。

  材料:生地20克,粳米50克,冰糖适量。

  做法:生地以水去渣留汁,入粳米粥。将成加冰糖适量,稍待溶即成。

  生地黄

  功效:滋阴,益。可用于多种亏虚,阴阳失调的虚损之,症见酸困,体倦乏力,盗汗食少,心悸气短,面色少华,干,双干涩等。

  材料:生地黄150克,乌肉鸡1只,饴糖100克。

  做法:生地黄(半斤) 饴糖(五两) 乌鸡(一枚) 右三味,先将鸡去毛、肠肚净,细切,地黄与糖相和匀,中,以铜器中放之,复置甑中炊,饭熟成,取食之。不用盐,唯食肉尽却饮汁。

注意事项

地黄知识介绍:

本品为玄参植物地黄的干块根。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为鲜生地;熔至八成干,并部变黑,捏成团状,为生地黄。生地黄块根呈不规则的团块或长,中间膨大,长6至12厘米,直径3至6厘米,有的细小长条状而扭。表面棕黑色或灰黑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纹。体重,质软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粘性,无臭,味微甜。以块大,体重,断面乌黑色者为佳。

本品勿令犯铜器,令人消并白髭发,损荣卫。

地黄补充信息: 炮制法的不同分为生地黄地黄、生地黄炭,炮制后贮干容器,置阴凉干处。

地黄人群: 脾虚泄泻胃寒食少、胸者慎服。

植物研究

成分

地黄要含B-谷甾醇与醇,及少量豆甾醇、微量的菜油甾醇(Campesterol),还含地黄素(Rehmannin)、生物碱、脂肪酸、梓醇(Catalpol)、葡萄糖与0.0053%的维生素A类物质;又含水苏糖、4.2%氨酸与3.O% r-丁氨酸。怀庆地黄也含醇、水苏糖、0.11%的梓醇、蔗糖、4.2%氨酸、3.O% r-丁氨酸。地黄中分得糸列脂肪酸、β-谷甾醇、棕榈酸、丁二酸、胡萝卜甙及S8环状化物。地上部分含monomelittoside,leonuride及珊瑚甙、梓醇甙、二氢梓醇甙。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白茅

下一篇 青盐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