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症状百科   
[0]

无晶状体眼

晶状体眼(aphakia)是指眼缺少晶状体,瞳孔区缺少晶状体的情况也包括在这个范畴之,称之为无晶状体状态。(一)发病原因 晶状体眼的病因包括有: 1.先天性晶状体缺如或位。 2.内障手术,为最常见的原因。 3.眼外伤。 4.伴有晶状体位的遗传性眼病。 (1)Marfan综征。 (2)Weill-Marchesani综征。 (3)同型胱氨酸尿症。 (4)亚硫酸氧化酶缺乏症(sulf......
目录

病因

(一)发病原因

晶状体眼的病因包括有:

1.先天性晶状体缺如或位。

2.内障手术,为最常见的原因。

3.眼外伤

4.伴有晶状体位的遗传性眼病。

(1)Marfan综征。

(2)Weill-Marchesani综征。

(3)同型胱氨酸尿症。

(4)亚硫酸氧化酶缺乏症(sulfite oxidase deficiency)。

5.伴有晶状体位的遗传性眼病

(1)Alport综征。

(2)颅面发育不全症(craniofacial dysostosis)。

(3)无虹膜症。

(4)Ehlers-Danlos综征。

(5)球角膜

(6)高赖氨酸血症(hyperlysinemia)。

6.能导致晶状体位的眼病

(1)牛眼症(buphthalmus)。

(2)眼

(3)成熟期或过熟期内障

(4)表皮征。

(二)发病机

1.光模型眼 图1A为Gullstrand′s正视眼的模型眼,各项参数均以mm示。就屈光力而言,角膜为43.05D,晶状体为19.11D,眼球总屈光力为58.64D。晶状体眼可看为是一个丧失调的高度远视眼球,正视眼在移去晶状体后,整个眼屈光力从58.64D减少到43.05D,仅相当于角膜的总屈光力。图1B为晶状体眼的模型眼,作一对照就能明显见到,在晶状体眼中,前点(H1)和后点(H2)几乎都在角膜前表面,而第一结点(N1)和第二结点(N2)各自从正视眼时角膜后的7.079mm与7.333mm处,向后移至离角膜7.754mm附近。这充分显示出,在未矫正的晶状体眼中,点向前移,结点向后移,矫正晶状体眼的过程中,是结点向前移的过程。从模型眼的对照图中,在眼轴为23~24mm的晶状体眼中,平光线的焦点落在角膜后约31mm处,前焦为23.22mm,而正视眼中的前焦(D1)为17.048mm,因此,必须加入一个能使光线强烈汇聚的高度凸透镜,才能补偿晶状体眼的屈光系统。

2.症状和体征

(1)视力:在晶状体眼中,物像被放大了33%,这是由于晶状体眼的前焦和正视眼不同而已(图2)。就视角范围而言,记录到的视力在理论上要比真正视力好。在已矫正的晶状体眼中视力为6/9,其实相等于正视眼中的6/12。

正视眼的前焦D1=17.05mm

晶状体眼的前焦D1=23.22mm

比例为23.22÷17.05=1.36

比例从1到1.36,意味着晶状体眼中的物像是正视眼中的1.36倍,也就是说增加了33%。在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者中,物像放大5%,在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者中,物像不放大。

(2)调:由于晶状体缺如,调完全丧失,所以远近视力需用不同屈光度的镜矫正。

(3)角膜散光:当晶状体眼是由内障手术而获得时,存在着角膜散光,多数为逆规性散光。Hennig等报道采用无缝线囊外摘除术,术后6周85.5%的术眼平均有1.41D的逆规性散光,在术后6周到1年中逆规性散光仍有轻度增加,平均增加值为0.66D。如果内障手术法是囊外摘除术或囊摘除术,一般术后45天角膜散光将得到稳定。超声乳化内障摘除术后,由于切小,角膜散光一般不明显。

(4)球面像差:在晶状体眼前放置一高度凸透镜矫正时,只有傍轴光线才能通过焦点,而镜的近缘光线的折射偏离更大,其焦短于傍轴光线的焦,因而产生了球面像差。当晶状体眼通过这一高度凸透镜观看前的物体时,由于物体周边各点离镜离不同,物像通过镜时各点产生了不同的棱镜像移,当物像从近轴光轴向周边移时,此时其放大率就会逐渐增加,发生了物像的变,称之为枕畸变(pincushion distortion)(图3)。

其结果是,透过这一镜看物,直线变成线,线形世界变成由抛物线组成,当患者移动眼球时,抛物线面继续改变它们的状。通过镜的周边看物体时,在向,物体变得更大、更近和更长。当眼球不动而移动物体时,物体看上去移动得更快。

(5)色像差:当晶状体眼通过配戴高度凸透镜矫正时,由于白色光线通过凸透镜可出现色光,波长越长,折射率越小,因此,通过凸透镜后,红光的焦点离透镜远,而紫光的焦点离透镜近,镜的周边光线的折射率比傍轴光线(光)大。因此,镜周边部产生的色光焦点和中部不同,即当眼球通过矫正透镜的周边部看物体或光线时,出现了色像差。

(6)视野:晶状体眼的视野减小,几乎为正视眼的一半。

晶状体眼用高度凸透镜镜矫正时,患者看物体时可出现一个移动的环暗点(图4),称为“像跳”现象(jack-in-the-box)(图5)。所谓环暗点,是指中央及周边部视野能够看见,而在视野的中央与周边之间范围出现暗点。这是因为通过镜中央部的光线,能够聚焦在网膜上,而被看得清楚。通过镜边缘部位的光线,由于凸透镜的三棱镜效用,造成不良折射,不能在网膜上聚点,因而不能看见物体。至于通过透镜旁的光线,无不良折射发生,仍然能到达网膜,物像虽不清楚但仍然存在,这样就成了环暗点。

图4所示,当眼球在原位时,在晶状体眼前近离放置一凸透镜矫正镜时,由于镜三棱镜效用,造成了15o的环暗点。当眼球转动时,暗点对向移动。当眼球转动到镜周边部位时,暗点和眼球的移动相反,向更中的部位移动。这样,当患者观察一个物体,而将眼球转向这一物体时,暗点也随之移动而挡住这一物体。当眼球从这一物体处移时,暗点再次移动,物体又能被看到,物体从观察处被晃入或晃出,故称为玩偶盒现象(图5)。

(7)双眼视力:在单眼晶状体眼中,要获得双眼单视功能是困难的,即使在双眼晶状体眼患者中,双眼视力也不总是存在的。

诊断

晶状体眼的临床表现依产生的原因不同而有所不同,要表现为:

1.伤瘢痕 如果晶状体眼是由内障手术所致,尤其囊外或囊手术(ECCE或ICCE)后,可以看到切瘢痕,有缝线者还可看到缝线。

2.角膜 多为逆规性散光,尤其在ECCE或ICCE术后。

3.前房 较深,这是由于缺少了晶状体虹膜后移所致。

4.虹膜 由于缺少了晶状体的支撑,表现为虹膜震颤,也可伴有虹膜缺损。

5.瞳孔 表现为深黑色,这是由于从患者眼来的反射光不能到达观察者的眼部。

6.晶状体位 如果为晶状体位,则可看到位的晶状体

7.晶状体皮质残留 要在ECCE术后可见到部分残留的晶状体皮质。

8.Purkinje-Sanson氏映像 由于缺少了晶状体,将看不到第三和第四像。

9.眼底镜检查 用直接眼底镜在+10D下可以看到眼底,所见视盘较小。

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同时结验光及超声波检查结果可以明确诊断。

预防

(一)治疗

晶状体眼的矫正要包括以下法:

1.晶状体眼镜 使用简单易,容易调整更换,适用于双眼患者。由于晶状体眼的调功能完全丧失,要满足看近和看远需要,需配看近和看远两副眼镜。对于原先屈光状态为正视眼的晶状体眼,所需眼镜度数约为+10D~+11D,近离阅读时用的眼镜度数应增加约+3D。对于原先有屈光不正的患者,其所需眼镜的度数可据Ostwalt公式估算,即R2=K+R1/2,R2为眼镜度数,K为+10D或+11D,R1为原屈光度数。例如:原先屈光度为-10D的晶状体眼患者,所需眼镜的屈光度约为10+(-10/2)=+5D,而原先为+4D的远视眼,其矫正镜的屈光度为+12D。由于晶状体眼为高度远视眼,配戴高度远视存在有明显的光缺点。

(1)物像放大作用:晶状体眼镜一般度数为+10D~+11D,可产生25%~28%的放大率,单眼患者配戴晶状体眼镜后,双眼成的像不能在视中枢成双眼单视,可发生叠复视而无法耐受。

(2)棱镜作用:产生环暗点、旋转放大和辐辏不足。由于角膜点离镜点与离周边的离不等,故中间和周边物像放大率也不等,物像发生畸变。屈光度越高,物像变越明显。

(3)视野缩小:环暗点及眼镜框架的影响。

(4)像差和色差。

2.角膜接触镜 由于其紧贴角膜,较普通眼镜更靠近眼光结点,矫正效果更佳。其网膜成像放大率一般为4%~10%,可维持双眼单视,尤其适于单眼晶状体眼患者。由于镜可随眼球转动,无明显棱镜作用,避免了环暗点的产生,像差和色差不明显,周边视野大。随着角膜接触镜材料、设计及护理液的改进,使术后晶状体眼的接触镜矫正成功率更高。但角膜接触镜也存在有局限性,如仍存在有少量的视像不等,取戴操作不如普通眼镜便,对于老年患者等配戴有困难。由于镜直接与角膜接触,若配戴不当可角膜炎等并发症。

3.角膜屈光手术

(1)表层角膜术(epikeratophakia):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可逆的屈光手术,是将供体角膜切削加工成具有不同屈光度的角膜组织,移植于去除上皮的受眼角膜上,以矫正高度屈光不正。适于不宜配戴角膜接触镜又不能植入人工晶状体的单眼患者,尤其是婴幼儿患者。首先由哥伦比亚的Barraquer(1949)提出,Verbin和Kaufman(1980)首次在美国作了表层角膜术治疗晶状体眼的临床报道。

(2)角膜磨削术(keratomileusis):将患者角膜层取下,将已加工切削成组织的自体或异体角膜缝到受体植床上,以矫正高度屈光不正。陈家祺等(1994)报道了6例异体角膜磨削术治疗晶状体眼的临床观察,效果满意。

(3)角膜术(keratophakia):是将受体角膜前基质层取下,在植床与取下的前基质层间植入一个已加工成一定屈光度的角膜组织,再将前角膜层缝回原处,用以矫正远视晶状体眼。Barraquer于1963年在人眼上作了第一例该手术以矫正晶状体眼性高度远视

(4)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和机械下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通过波长为193nm的准分子激光切削治疗,手术安全,确度高。LASIK手术需应用微型角膜刀制作角膜瓣,而后进准分子激光切削。LASEK手术只需制作角膜上皮瓣,无需应用微型角膜刀,较LASIK手术更安全简便,尤其适角膜较薄或角膜不规则而制作角膜瓣有险的患者。

4.人工晶状体 是矫正晶状体眼最佳法,网膜像放大率仅为2%左右,大大减轻了双眼屈光参差和视像不等现象,可获得双眼视觉,故其光效果明显优于角膜接触镜和普通眼镜。为克服人工晶状体无调力的缺点,出现了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并已应用于临床,新的具有调功能的注入式人工晶状体也在动物实验中获得了初步成效。随着现代显微手术技术的发展及手术设备改进,人工晶状体植入技术已日臻完善。影响人工晶状体手术效果的另一重要因素为植入人工晶状体的屈光度计算,尤其有调功能的人工晶状体对屈光度计算的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1个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是由前苏联的Fyodorov于1967年提出,前比较确的公式有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Holladay公式、Olsen公式和SRK/T公式,而应用最广泛的验公式为SRK-Ⅱ公式,其在正常眼轴眼球中准确性较高,但在高度近视眼中的准确性不足。国戴锦晖等据国人高度近视眼球特点,回归得出适于高度近视眼的SCDK公式,提高了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计算的准确性。确的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也是注入式人工晶状体临床应用的重要前提。

(二)预后

植入人工晶状体可望获得良好视力。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外斜A征

下一篇 畏光及流泪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