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症状百科   
[0]

外斜A征

外斜A征(exotropia A sign):又称A型外斜视(A-exotropia)、外斜A现象(exotropia Aphenomenon)、A-外斜、分斜视A综征(divergent strabismus A syndrome),即向正上看时外斜度数变小,甚至消失,而向正下看时外斜度数增大。看远看近外斜度数无变化,常有上斜功能过强,收眼位时眼球内陷。患者可有下颌收表现、双眼固......
目录

病因

(一)发病原因

A-V 征成的原因很多,包括眼外本身的因素、解剖因素、神经支配因素以及遗传因素等。

(二)发病机

成A-V征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有如下8个面:

1.水平肉的原因 Urist认为A-V征的成与、外直在向上、下注视时的强弱差异有。在生理状态下,当双眼向上注视时,分作用有轻度增加(<15△),向下注视时,集(辐辏)作用有轻度增加(<10△),但都不超过正常限度。上述生理性差异是由于外直作用不同的结果,一般认为V现象是因生理差异过大,而A现象则是因生理差异过小所致。也就是说,V-外斜视是由于外直作用过强,V-斜视是由于作用过强,A-外斜视是由于力量不足,A-斜视是由于外直力量不足造成的。总之,V征是由于水平肉过强造成的,而A征是由于水平肉力量不足造成的。

2.斜的原因 Jampolsky认为上、下斜的强弱是成A-V征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斜的次要作用使眼球外转,所以当下斜力量过强时,可致V现象;而下斜的力量不足时,则致A现象;上斜力量过强而致A现象;上斜力量不足则致V现象。总之,向正上注视时水平斜度加大者,为下斜的原因所致,而向下注视时水平斜度加大者,为上斜的原因所致。von Noorden认为斜功能异常是A-V综征较常见原因,有斜功能异常的A-V综征常起旋转性斜视。由斜功能异常的A-V综征产生旋转性斜视,以水平止端倾斜矫正后,其旋转斜视不能矫正。而这种旋转斜视用眼底照相检查实。

3.上、下直的原因 Brown认为上、下直的功能强弱是成A-V征的一个原因,由于这两条肉均有使眼球转的次要作用,所以当上直力量过强时,可致A现象;而上直力量较弱时则致V现象;下直力量较强时,可致V现象;下直力量较弱致A现象。总之,向正上注视时水平斜度差异大者,为上直的原因所致,而向正下注视时水平斜度差异大者为下直的原因所致。

4.水平-垂直直的原因 持此种意见的人认为A-V征是由于水平和垂直作用的肉均有异常造成的,并非单独由某一种肉的异常所致。一部分患者可能要为水平肉的过强或过弱、导致垂直肉的继发性改变所致;而另一些患者可能要为垂直肉功能的过强或过弱,导致水平肉的继发性改变,或水平和垂直肉功能均有改变始成A-V征。

5.解剖面的原因

(1)A-V征与面容状有:如蒙古人样面容(外眦部上移)可造成A-斜及V-外斜;而反蒙古人样(高加索人)面容(外眦部无移位或稍下移),可造成A-外斜及V-斜。

(2)筋膜异常:如Brown上斜鞘综征常并V-外斜,此乃由于上斜鞘缺乏弹性,致使上转时发生强制性外展。在Johnson粘连综征,亦可产生垂直转动时的机械性集现象。

(3)肉附着点异常:有人认为有些V现象患者的的附着位比正常者高,外直的附着位则较正常为低。另外附着点的前移或后移,亦可造成A-V征。

6.神经支配原因 临床上A-V征单纯由解剖因素所致者较少见,但由于麻痹因素所致则较多见。因为从A-V征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它是一种同时伴有垂直非共同性斜视的亚型水平性斜视,也就是说无论水平斜度或垂直斜度占要,均并有肉过强或过弱的不平衡现象。垂直直和斜哪种占要尚无定论,水平和垂直均有作用,但二者谁最重要亦无法解释清楚,垂直具有神经冲动和机械两面的作用,而水平肉过强或过弱时可能更为突出。

此外,还有生理性V现象,即在原眼位无斜视的情况下,向上注视时,可以产生外斜(可达17△之多),向下注视时,可以产生A现象(可达5△之多),这可能与神经支配因素有

7.辐辏和融功能异常的原因 当向下注视,不能保持融时,可以产生A现象;当向上注视不能保持融时,可以产生V现象,此种情况,在间歇性外斜常见。

8.遗传因素 文献中有A-V征的遗传因素报道较少,我国曾报道一家系5代11例V-外斜视的病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仅手术1例先者,术中未见眼外附着异常。

总之,在上述诸多因素中,不能用一简单病因解释全部病例的发病机制,但要是眼外面的原因造成的。

诊断

无需特殊实验室检查。

1.一般情况检查 检查裸眼(及矫正)远和近视力、外眼情况、屈光状态、屈光间质、注视性质和眼底情况等。

2.眼检查 除角膜映光法、遮盖法及各诊断眼位等常规眼检查外,还应作如下检查:

(1)三棱镜加遮盖法检查原眼位、正上和正下注视时的斜视度。

(2)网膜对应、融功能、立体视功能检查,以及AC/A比率的测定。

(3)双眼固视野检查,了解注视范围,为选择手术法提供依据。

(4)Hess屏检查眼外的功能状态。

3.A-V综征检查中的注意事项

(1)如有屈光不正,检查时应戴矫正眼镜。

(2)看近时应让患者注视小视标,为了减少调因素对眼位的影响,可戴 3D镜后检查。

(3)分测定33cm和6m注视时的水平斜度及上下注视位的斜度,有人张重复检查3次才可作为诊断依据。

(4)多以三棱镜加遮盖法检查的斜度为准。向上或向下转25°角检查外斜度,有人认为转动15°角已够(Duke-Elder),因注视位置太向上或太向下容易起假象。

(5)注意检查斜功能和旋转斜视

①上斜功能过强的判定,依据Parks分类法分为4级,检查双眼下转30°及左、右转30°时垂直斜度,双眼垂直斜度之差。A.1级:<10°者; B.2级:10°~19°者; C.3级:20°~30°者;D.4级:>30°者。

②下斜功能过强的判定,依据孟祥成分类法分为3级:A.1级(1度):即转时出现上斜者;B.2级(2度):极度转时才显示出上斜者;C.3级(3度):向转时才出现上斜者。

③旋转斜视的判定采用眼底照相机照相检查,依据孔令媛测量法,正常视盘-中凹角平均值为7.381°,变化范围为1.429°~13.333°。中凹位于视盘几何中平面下0.343PD。

鉴别

(1)A型斜视(A-esotropia):又称斜A征(esotropia A sign)、斜A现象(esotropia Aphenomenon)、A-斜、集斜视A综征(convergent strabismus A syndrome),即向正上看时斜度数增大,而向正下看时斜度数减少,甚至消失。看远及看近时斜度几乎相等,向转眼时可有上斜功能过强,收眼位时眼球内陷。患者可有下颌上抬表现。

(2)V型斜视(V-esotropia):又称斜V征(esotropia V sign)、斜V现象(esotropia Vphenomenon)、V-斜、集斜视V综征(convergent strabismus V syndrome),即向正下看时斜度数增大,而向正上看时斜度数变小,甚至消失。斜度看近大于看远,常有下斜功能过强。患者可有下颌收表现,双眼固视野小,常有恐怖状。

(3)A型外斜视(A-exotropia):又称外斜A征(exotropia A sign)、外斜A现象(exotropia Aphenomenon)、A-外斜、分斜视A综征(divergent strabismus A syndrome),即向正上看时外斜度数变小,甚至消失,而向正下看时外斜度数增大。看远看近外斜度数无变化,常有上斜功能过强,收眼位时眼球内陷。患者可有下颌收表现、双眼固视野小,常有恐怖状。

(4)V型外斜视(V-exotropia):又称外斜V征(exotropia V sign)、外斜V现象(exotropia Vphenomenon)、V-外斜、分斜视V综征(divergent strabismus V syndrome),即向正上看时外斜度数增大,而向正下看时外斜度数减少,甚至消失,外斜度看远大于看近(分过强),常有下斜功能过强,患者可有下颌上抬现象。

(5)X-现象(X-phenomenon):即在原眼位时正位或轻度外斜,向正上或正下看时外斜度均增大,呈“X”

(6)XA-现象(X and A phenomenon):即原眼位时轻度外斜,向正上注视时的外斜度数增大较向正下注视时外斜度数增大得少。

(7)XV-现象(X and V phenomenon):即原眼位时轻度外斜,向正上注视时的外斜度数增大较向正下注视时外斜度数增大得多。

(8)◇-现象(◇-phenomenon):即原眼位时,斜度数较小或无斜,向正上和正下注视时斜度数增加。

(9)Y-现象(Y-phenomenon):即原眼位时和向正下注视时外斜度数较小或无外斜,而向正上注视时外斜度数明显增大。实为V-外斜视的变异。

无需特殊实验室检查。

1.一般情况检查 检查裸眼(及矫正)远和近视力、外眼情况、屈光状态、屈光间质、注视性质和眼底情况等。

2.眼检查 除角膜映光法、遮盖法及各诊断眼位等常规眼检查外,还应作如下检查:

(1)三棱镜加遮盖法检查原眼位、正上和正下注视时的斜视度。

(2)网膜对应、融功能、立体视功能检查,以及AC/A比率的测定。

(3)双眼固视野检查,了解注视范围,为选择手术法提供依据。

(4)Hess屏检查眼外的功能状态。

3.A-V综征检查中的注意事项

(1)如有屈光不正,检查时应戴矫正眼镜。

(2)看近时应让患者注视小视标,为了减少调因素对眼位的影响,可戴 3D镜后检查。

(3)分测定33cm和6m注视时的水平斜度及上下注视位的斜度,有人张重复检查3次才可作为诊断依据。

(4)多以三棱镜加遮盖法检查的斜度为准。向上或向下转25°角检查外斜度,有人认为转动15°角已够(Duke-Elder),因注视位置太向上或太向下容易起假象。

(5)注意检查斜功能和旋转斜视

①上斜功能过强的判定,依据Parks分类法分为4级,检查双眼下转30°及左、右转30°时垂直斜度,双眼垂直斜度之差。A.1级:<10°者; B.2级:10°~19°者; C.3级:20°~30°者;D.4级:>30°者。

②下斜功能过强的判定,依据孟祥成分类法分为3级:A.1级(1度):即转时出现上斜者;B.2级(2度):极度转时才显示出上斜者;C.3级(3度):向转时才出现上斜者。

③旋转斜视的判定采用眼底照相机照相检查,依据孔令媛测量法,正常视盘-中凹角平均值为7.381°,变化范围为1.429°~13.333°。中凹位于视盘几何中平面下0.343PD。

预防

外斜A现象:对于间歇性或交替性者可做两条除8mm;对于恒定性者,原眼位斜度25°~30°,向上向下注视时斜视度之差>10°~20°(20△~25△)时可做单眼除8~10mm,外直后退8mm。

"hasImageCarousel":null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畏光

下一篇 无晶状体眼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