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症状百科   
[0]

弱视眼的拥挤现象

弱视眼的拥挤现象是指斜视眼的黄斑功能长期被抑制而导致弱视。这种弱视斜视的后果,是继发的,功能性的,因而早期适当治疗,弱视眼的视力可以提高,但也有少数顽固病例,虽长期治疗,视力改善不多。(一)斜视弱视(strabismic amblyopia)。患者有斜视或曾有过斜视,由于眼位偏斜而发生复视,为了解除或克服斜视所造成的复视大脑视皮质中枢就抑制由斜视眼传入的视觉冲动。(二)屈光参差弱视(a......
目录

病因

(一)斜视弱视(strabismic amblyopia)。患者有斜视或曾有过斜视,由于眼位偏斜而发生复视,为了解除或克服斜视所造成的复视大脑视皮质中枢就抑制由斜视眼传入的视觉冲动。

(二)屈光参差弱视(anisometropic amblyuopia)。由于两眼屈光参差较大,在两眼黄斑成的物象清晰度不同或大小差太大,融困难,皮质中枢只能抑制来自屈光不正较大的眼的物象,日久发生弱视。这种弱视是功能性的,过治疗有可能恢复视力。如果早期矫正屈光不正有可能防止其发生。

(三)剥夺性弱视(form deprivation amblyopia)。在婴幼儿期,如有角膜混浊、上睑下垂先天性内障,甚至不恰当的遮盖一眼,使得光线不能充分进入眼,剥夺了该眼黄斑接受正常光刺激的机会,视功能发育受到抑制而发生弱视。这种弱视,不仅视力低下,而且预后也差。

(四)屈光不正弱视(ametroic amblyopia)。多为双侧性。发生在没有戴过矫正眼镜的高度屈光不正者。戴适眼镜后,能使视力逐渐提高,但为时较长,一般需2~3年。

(五)先天性弱视(congenital amblyopia)。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可能由于在出生后,网膜或视路发生小出而影响视功能的正常发育。有些继发于眼球震颤,全色盲等。这种弱视预后不佳。

(一)发病原因

多采用von Noorden的分类,即将弱视分为如下5种:斜视弱视屈光不正弱视屈光参差弱视剥夺性弱视和先天性弱视。Dale建议将从出生到6岁这一视觉发育敏感期产生的视觉发育障碍所起的弱视称为发育弱视发育弱视包括斜视性、屈光不正性、屈光参差性、剥夺性弱视,不包括先天性弱视(图1)。

1.斜视弱视(strabismic amblyopia) 斜视发生后,两眼不能同时注视指定标,同一物体的物像不能同时落在两眼网膜的对应点上,因而复视。另外,当斜视发生后,双眼黄斑注视不同标,由于融功能存在,大脑中枢将两眼黄斑所注视的两个然不同的标重叠在一起,因而产生混淆。因斜视起的复视和混淆给患者带来极度不适,视中枢就动抑制斜视眼黄斑输入的视觉冲动。当该黄斑长期处于被抑制状态后就会导致斜视弱视的发生。

单眼斜视易发生弱视,而交替性斜视由于两眼存在交替注视和交替抑制,其抑制是暂时的,故不易弱视

斜视发病较早,常发生在双眼单视功能成之前,所以弱视易发生。外斜视一般发病较晚,斜视眼黄斑抑制较轻,一旦斜视被矫正之后易恢复双眼单视功能。

这种弱视斜视的后果,是继发的、功能性的,因而是可逆的,预后较好。但斜视发生得越早,弱视程度越深,如不及时治疗,治愈的可能性就很小。

斜视弱视从统计上看有以下4个待点:

(1)斜视比外斜视弱视发生率高。

(2)恒定性斜视比间歇性斜视弱视发生率高。

(3)3岁以前出现斜视弱视的发生率高,而且弱视不易治愈。

(4)单眼斜视持续时间越长,弱视程度越深。

2.屈光不正弱视(ametmpic amhlyopia) 屈光不正弱视多见于中高度远视散光,由于在视觉发育键期(出生至3岁)及敏感期(6岁之前),没有给予正确的验光配镜,网膜上的物像始终是模糊不清的,大脑中枢长期接受这种模糊的刺激,久之便可弱视。这种弱视由于两眼视力相等或接近,没有双眼融障碍,不起黄斑深度抑制,故在配戴适眼镜后,两眼视力均会提高,是弱视治疗效果中最好的一种。

散光弱视的原因是角膜相互垂直的两条子午线的角膜率半径不等,外界物体的影像通过眼的屈光系统,特角膜,不能在网膜成焦点而是成焦线,无论眼如何调网膜上始终不能成清晰的影像,日久便会成所谓的子午线性弱视

3.屈光参差弱视(anisometropic amblyopia) 双眼屈光度不等叫屈光参差。大多是远视,双眼球镜之差≧1.50D,柱镜之差≧1.0D。由于屈光参差太大,落在两眼网膜上的物像清晰度和像的大小均不等(双眼屈光度每相差1.0D,双眼物像大小相差2%),视中枢易于接受物像较清晰一眼的视觉传导,而抑制来自屈光不正较大的眼球的物像,久而久之屈光度较高的一眼的物像被抑制而弱视。即使两眼的屈光不正完全矫正,但两眼网膜成的物像大小不等,物像大小之差超过5%时视中枢就很难将这一大一小的物像融成1个。所以屈光参差弱视成是两眼网膜物像的不等,视中枢融像困难所出现的动性抑制屈光不正度数较高一眼物像传导的结果。

近视屈光参差不易弱视,因为患者常用近视较轻的一眼视远,用近视程度较重的一眼视近。他们的注视性质一般为中注视或旁中注视,屈光矫正后视力都能提高,但如果屈光参差太大,双眼出现明显的不等视,视中枢很难将双眼网膜物像融,不能成双眼单视,则近视程度较重的一眼弱视

早在1932年Ames从理论上和临床上将双眼不等视确定为一个独立领域。Lancaster对影像不等进了系统研究。国外检查双眼影像不等的仪器很多,广为使用的是粟屋忍设计的不等视检查图,但它只能检查双眼网膜上的像差,不能测定保持融和立体视的阈值,而双眼不等视检查的的是测定保持双眼单视功能所允许的双眼像差的阈值。我国刘蔼年、少明应用双眼视觉分为一级同时视、二级融、三级立体视的典理论及红绿互补原理设计研制的《双眼影像不等视检查图》解决了同时可测得三项像差功能的问题,即网膜像差功能、双眼融像差功能、立体视双眼像差功能。

4.剥夺性弱视(deprivation amblyopia) 在婴幼儿视觉发育键期(3岁以前)由于角膜病、先天性内障、完全性上睑下垂及患眼病而进遮盖治疗时所起的弱视称为剥夺性弱视。因为它是发生在婴幼儿视觉发育键期,会对视力造成极其严重的损害。因此必须强调尽早去除剥夺因素,尽早进弱视治疗,否则这种弱视将成为不可逆性。von Noorden认为,8岁以上儿童视觉已基本成熟,能抵制产生弱视的因素,不会发生弱视

5.先天性弱视(congenital amblyopia) 发病机制尚不清楚。von Noorden推测新生儿因急产、难产、助产等易发生网膜黄斑部、视路出,由此可能影响视功能的正常发育而导致弱视,而屋忍临床观察、随访,发现新生儿网膜黄斑出能很快被吸收,并不会因此而弱视

有些先天性弱视是继发于先天性微小眼球震颤,这种震颤频率高,幅度小,不易观察,只有在眼底镜下才能发现,由于眼球常处于高频、微小震颤状态,致使黄斑不能固视而产生弱视

粟屋忍将微小斜视弱视(microtropia amblyopia)也视为一种单独类型的弱视。由于微小斜视外观上不易发现,就诊时间晚,黄斑中凹长期处于抑制状态,最易起牢固的旁中注视。网膜解剖生理特点,黄斑中凹视锐最高,稍偏离中凹一点视锐度就明显下降,如果长期用旁中注视,中凹长期受抑制而导致弱视

(二)发病机

1.视觉剥夺 Wiesel和Hubel首先发表于缝视觉未成熟小猫的眼睑所造成的视觉剥夺起的视皮层的生理改变和在外侧膝状体的组织改变。这些实验指出在小猫出生后12周单侧眼睑可以显著减少受被剥夺眼刺激的和与双眼连接的皮层细胞。视觉中枢发生功能性变化,同时外侧膝状体接受被剥夺眼输入的细胞层次也发生组织变化。被剥夺眼的细胞比正常眼的明显缩小。Wiesel等的工作起了者们广泛的兴趣。各实验室争相仿效,但由于实验动物的类不同,所取得的结果也不一致。

鉴于猴的视觉系统在功能和上类似人类,所以von Noorden等用猴做实验。有的组作单侧眼睑缝,有的组作眼外手术,人为地造成斜视,结果总结于后:①能使人们产生弱视的机制同样在猴也能弱视;②猴的视觉系统同人一样,只有在出生后一个短时间对视觉异常或减弱了的视觉输入敏感,产生弱视;③长期地加强应用眼可以使已成为弱视眼逆转为眼。总之,弱视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为了简化问题,von Noorden将自己的和其他实验室的研究结果总结为以下几条:①某些实验动物的视觉系统,在出生12周对异常或减弱的视觉输入非常敏感;②在这12周敏感期,短期的视觉异常刺激即可使各种动物的视觉系统发生一个可预知的、为的、生理组织异常。von Noorden称这一型异常为视觉剥夺综征。在不同病因起的实验性弱视(视觉剥夺综征)中,有很多表现是相同的,因此其发病机制也是相同的,即视觉剥夺。单侧或双侧眼睑缝与完全性内障或广泛角膜混浊可以比拟,它们都同样地减弱进入眼的光线,使黄斑不能成清晰物像。屈光参差患者的屈光度更高的一只眼的物像是模糊的,高度远视的双眼物像也是模糊的。在斜视病例,斜视眼的聚焦物像是由注视眼的调需要决定的,所以斜视眼的物像常是模糊不聚焦的。因此各种弱视都有视觉(觉)剥夺问题。

2.双眼相互作用 在弱视面另有一个重要因素,即双眼相互作用。在正常情况下,位于外侧膝状体或皮层的双眼细胞处于平衡状态。在出生后早期视觉发生异常时,被剥夺眼的细胞在两眼竞争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因而生长受到阻碍。这发生在两眼视觉输入不等的情况下,例如在单侧眼睑缝远视屈光参差,非剥夺眼的清晰物像与剥夺眼或屈光度更大的那只眼的模糊物像之间发生竞争。在斜视眼黄斑上成的物像与注视眼黄斑上的也不同,这也起竞争。动物实验和临床病例都显示在弱视成的机制面,双眼竞争也参与的。双侧剥夺性弱视纯属双侧先天性内障、致密的角膜混浊或未矫正的双侧高度远视的结果;而由于斜视屈光参差、单侧内障以及遮盖性弱视起的单侧弱视则是觉剥夺和双眼相互作用异常并而成的。

3.皮质动抑制 近年来生物和药理面都有些初步实验性报道实在发育弱视确实存在有皮质动抑制。

(1)生理明:认为动物的眼对单侧发育弱视眼起皮质动抑制作用。例如Kratz报道在视觉被剥夺5个月后摘除健眼可使被剥夺眼立刻由仅驱动6%的视皮质细胞提高到驱动31%。这说明眼抑制了被剥夺眼的驱动细胞功能。摘除眼后,被剥夺眼迅速恢复功能,但达不到原有的水平。

(2)药物明:在动物静注射bicuculline能使对剥夺眼无反应的皮质细胞起反应,以减少视觉系统各层次的抑制作用。实验者可使皮质与被剥夺眼之间的联系60%重新恢复。可惜静注射bicucul-line能抽搐。在视觉被剥夺的动物静注射naloxone可使45%~50%的皮质细胞恢复接受双眼视觉输入。

诊断

1.光觉 绝大多数患者通过黑暗玻璃看视力表,视力都相应地减退几,但有些弱视眼则不然,在弱视眼前放不放黑暗玻璃都能看清同一视力表,有时视力甚至可以略有提高。在暗淡和微弱的光线下,弱视眼的视力改变不大。 von Noorden和Burian发现将密度滤过放在正常眼前可使视力减低3~4,但在斜视弱视眼前(遮盖眼)放同样密度的滤过,视力不受影响或仅轻微减低。在器质性弱视(中网膜疾患及青光眼等)眼前放同样密度的滤过,则视力高度减退。因此他们认为用中性密度滤过检查可以鉴可逆性弱视与器质性病变所致的视力减退。后来者们又发现有些没有器质性病变的可逆性弱视,像器质性弱视一样,在中性密度滤过检查下,视力也高度减退。这个原因一直不清楚直到Hess在低亮度照明下,检查斜视性与屈光参差弱视的对比敏感性功能(contrast sensitivity function,CSF)时,才发现这两组病例的反应不同。斜视弱视的CSF在低度照明下升高到与正常眼相同,但屈光参差弱视在低度照明下的CSF比正常眼低下,与器质性病变相同。这些结果提示:中性密度滤过检查仅能鉴斜视性与器质性弱视而不能鉴屈光参差性与器质性弱视

2.对比敏感度 对比敏感度(CSF)检查是检查觉功能的法之一。通过测定视器辨认不同空间频率的正弦条栅所需要的黑白反差来评定视功能的好坏。它不仅反映视器对细小标的分辨能力,也反映对粗大标的分辨能力,故能更全面地反映视功能,远较视力表视力检查敏感。Rogers检查了弱视患儿的CSF,发现弱视的视力与CSF之间有直线性系。当视力降低时,CSF也低下,线的高峰值向左移(向低空间频率端)。遮盖疗法弱视眼视力已达20/20时,眼与弱视眼的CSF仍有显著性差异,原弱视眼的CSF比眼仍然低下。斜视性和屈光参差弱视都同样有这种现象。Hess发现剥夺性弱视的CSF与斜视性及屈光参差性者有显著差异,前者对固定的和移动的视标的敏感度极度低下,有些病例仅见检查视野中有物体移动,但不能分辨具体的条栅。

斜视弱视患者的CSF测定有两种表现,第1组仅对高空间频率低下,第2组则对高、低空间频率都降低;后者的弱视程度比前者为重而且弱视发病年龄也较早。因此Hess建议将斜视弱视进一步分为高空间频率异常型及全空间频率异常型。这两型在斜视类型、治疗反应及弱视复发各面都没有区

汪芳润对正常人及弱视患者进了CSF测定,发现弱视眼的CSF线保持山,但较正常眼为低,峰值左移,线由中空间频率区始下降,至高空间频率区下降迅速。单侧弱视眼的CSF,用自身眼与弱视眼比较可以发现:①弱视眼的CSF线全频段或在高、中频段明显降低;②线高频端的止频率向左移;③线高峰频率向左移1~2个检查频率。

3.拥挤现象 弱视眼的体征之一是对单个体的识能力比对同样大小但排列成体的识能力要高的多,这个现象叫拥挤现象。Hilton发现弱视患儿对单个的视力可能正常或接近正常,只有用排列成体检查,才能发现弱视。因此用单个体的检查结果不能反映弱视的真实情况。

约有1/3的发育弱视在初起时没有拥挤现象,但在治疗期间忽然出现。各弱视眼对体与单个体识力的差异很大。体视力越低下则二者之间的差也越大,有的很惊人。例如有些病例的体只能识6/30而单个体的识力则为6/6,单个E视力表为0.6者仅为体E表的0.25左右。这是因为邻近视标之间的轮廓相互影响系。

最初认为拥挤现象仅见于弱视,是弱视患者所具有的特征。Tommila则持不同意见,认为拥挤现象与视力水平有,视力越差,拥挤现象越严重。因为由于其他眼病起的视力高度减退也可有这现象。同时在人为的(用镜使视力模糊)病例也可起本现象。

用Snellen视力表作为检查弱视的程度和治疗效果的依据是不完全恰当的,尤其为深度弱视,因为Snellen视力表在0.1~0.3处只有1~3个,由于数少,容易记忆,也不易起拥挤现象。为了克服这些不足,Tommila设计了一种新型视力表,每一数相等(图2)。用Snellen视力表与新型表对84例弱视患儿进测验和对比,发现仅在视力为0.05~0.1的患儿中,这两种不同的E表的检查结果有明显差异,最大的差为5.8倍,单个E表为0.6者仅为列E表的0.25左右。

发育弱视患者应有单个体和体两种视力表检查。弱视治疗的的是要使体视力变为正常。体视力不正常者不能算作弱视治愈。治疗一个时期后,如果单个体的识力变为正常而体视力仍不正常则预后不佳,获得的视力多不能维持。二者之间的差越大,预后越差,二者的差逐渐缩小,则预后良好。

治疗结束时,患者有无拥挤现象对于判断预后有相当价值。检查拥挤现象有临床意义,应当常规执

4.注视性质 弱视患者中有两种不同注视性质,即中注视及旁中注视。可用投射镜(projectoscope)检查。遮盖健眼,令患者用弱视眼直接注视投射镜中的黑星,检查者观看投射镜中的黑星是否正好位于患眼的黄斑中凹上。用黄斑中凹注视者称中注视,用中凹周边处网膜注视则称旁中注视。

于旁中注视的分类法,各家张不一。Malik用投射镜将各家的分类法综成为一个极为详细和全面的分类法。但这个分类法太繁琐复杂,不切临床应用。我们同意用投射镜将注视性质分为4型:①中注视——黄斑中凹恰好在黑星中央,如果中凹在黑星上轻微移动但不出黑星范围,则为不稳定中注视;②旁中凹注视——中凹在黑星外但在3°环;③黄斑注视——中凹在3°环与5°环之间;④周边注视——中凹在黄斑边缘部与视盘之间,偶有在视盘侧者。这个分类法简明易记,也符临床及科研应用(图3,4)。

旁中注视可以是水平位也可以是垂直的,可以是稳定的也可以是游走性的,离黄斑中凹越远,游走性越大。游走性旁中注视的预后比稳定性旁中注视者优越。一般趋势是注视点离中凹越远,该弱视眼的视力越差。

没有投射镜者可用手电筒比较两眼的Kappa角,估计弱视眼为中注视抑或旁中注视。如为中注视,则角膜光反射必位于两眼的相同位置,说明两眼Kappa角的大小和“正”“负”完全相同。如为旁中注视,则两眼的Kappa角有显著差异。用手电筒估计注视性质,法简便易,不用特殊器械,但结果并非绝对准确,极轻度的旁中注视不易察觉。

国外各家报道的旁中注视的发生率极不一致(23%~82%)。

检查注视性质对估计预后及指导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如果患眼不能转变为中注视则视力进步的可能性很小。这并不意味着注视点转为中后视力就可以恢复正常和持久,但也不能否认中注视是获得标准视力的基础。

1.屈光检查 在麻痹下进检影验光。

2.眼底检查 极为重要。首先要除外起视力低下的眼底疾患。如果眼底正常,患者又有病史或临床所见(例如斜视),则诊断发育弱视很可能是正确的。

鉴别

需要与屈光不正斜视近视以及其它眼部病变起相似症状

1.光觉 绝大多数患者通过黑暗玻璃看视力表,视力都相应地减退几,但有些弱视眼则不然,在弱视眼前放不放黑暗玻璃都能看清同一视力表,有时视力甚至可以略有提高。在暗淡和微弱的光线下,弱视眼的视力改变不大。 von Noorden和Burian发现将密度滤过放在正常眼前可使视力减低3~4,但在斜视弱视眼前(遮盖眼)放同样密度的滤过,视力不受影响或仅轻微减低。在器质性弱视(中网膜疾患及青光眼等)眼前放同样密度的滤过,则视力高度减退。因此他们认为用中性密度滤过检查可以鉴可逆性弱视与器质性病变所致的视力减退。后来者们又发现有些没有器质性病变的可逆性弱视,像器质性弱视一样,在中性密度滤过检查下,视力也高度减退。这个原因一直不清楚直到Hess在低亮度照明下,检查斜视性与屈光参差弱视的对比敏感性功能(contrast sensitivity function,CSF)时,才发现这两组病例的反应不同。斜视弱视的CSF在低度照明下升高到与正常眼相同,但屈光参差弱视在低度照明下的CSF比正常眼低下,与器质性病变相同。这些结果提示:中性密度滤过检查仅能鉴斜视性与器质性弱视而不能鉴屈光参差性与器质性弱视

2.对比敏感度 对比敏感度(CSF)检查是检查觉功能的法之一。通过测定视器辨认不同空间频率的正弦条栅所需要的黑白反差来评定视功能的好坏。它不仅反映视器对细小标的分辨能力,也反映对粗大标的分辨能力,故能更全面地反映视功能,远较视力表视力检查敏感。Rogers检查了弱视患儿的CSF,发现弱视的视力与CSF之间有直线性系。当视力降低时,CSF也低下,线的高峰值向左移(向低空间频率端)。遮盖疗法弱视眼视力已达20/20时,眼与弱视眼的CSF仍有显著性差异,原弱视眼的CSF比眼仍然低下。斜视性和屈光参差弱视都同样有这种现象。Hess发现剥夺性弱视的CSF与斜视性及屈光参差性者有显著差异,前者对固定的和移动的视标的敏感度极度低下,有些病例仅见检查视野中有物体移动,但不能分辨具体的条栅。

斜视弱视患者的CSF测定有两种表现,第1组仅对高空间频率低下,第2组则对高、低空间频率都降低;后者的弱视程度比前者为重而且弱视发病年龄也较早。因此Hess建议将斜视弱视进一步分为高空间频率异常型及全空间频率异常型。这两型在斜视类型、治疗反应及弱视复发各面都没有区

汪芳润对正常人及弱视患者进了CSF测定,发现弱视眼的CSF线保持山,但较正常眼为低,峰值左移,线由中空间频率区始下降,至高空间频率区下降迅速。单侧弱视眼的CSF,用自身眼与弱视眼比较可以发现:①弱视眼的CSF线全频段或在高、中频段明显降低;②线高频端的止频率向左移;③线高峰频率向左移1~2个检查频率。

3.拥挤现象 弱视眼的体征之一是对单个体的识能力比对同样大小但排列成体的识能力要高的多,这个现象叫拥挤现象。Hilton发现弱视患儿对单个的视力可能正常或接近正常,只有用排列成体检查,才能发现弱视。因此用单个体的检查结果不能反映弱视的真实情况。

约有1/3的发育弱视在初起时没有拥挤现象,但在治疗期间忽然出现。各弱视眼对体与单个体识力的差异很大。体视力越低下则二者之间的差也越大,有的很惊人。例如有些病例的体只能识6/30而单个体的识力则为6/6,单个E视力表为0.6者仅为体E表的0.25左右。这是因为邻近视标之间的轮廓相互影响系。

最初认为拥挤现象仅见于弱视,是弱视患者所具有的特征。Tommila则持不同意见,认为拥挤现象与视力水平有,视力越差,拥挤现象越严重。因为由于其他眼病起的视力高度减退也可有这现象。同时在人为的(用镜使视力模糊)病例也可起本现象。

用Snellen视力表作为检查弱视的程度和治疗效果的依据是不完全恰当的,尤其为深度弱视,因为Snellen视力表在0.1~0.3处只有1~3个,由于数少,容易记忆,也不易起拥挤现象。为了克服这些不足,Tommila设计了一种新型视力表,每一数相等(图2)。用Snellen视力表与新型表对84例弱视患儿进测验和对比,发现仅在视力为0.05~0.1的患儿中,这两种不同的E表的检查结果有明显差异,最大的差为5.8倍,单个E表为0.6者仅为列E表的0.25左右。

发育弱视患者应有单个体和体两种视力表检查。弱视治疗的的是要使体视力变为正常。体视力不正常者不能算作弱视治愈。治疗一个时期后,如果单个体的识力变为正常而体视力仍不正常则预后不佳,获得的视力多不能维持。二者之间的差越大,预后越差,二者的差逐渐缩小,则预后良好。

治疗结束时,患者有无拥挤现象对于判断预后有相当价值。检查拥挤现象有临床意义,应当常规执

4.注视性质 弱视患者中有两种不同注视性质,即中注视及旁中注视。可用投射镜(projectoscope)检查。遮盖健眼,令患者用弱视眼直接注视投射镜中的黑星,检查者观看投射镜中的黑星是否正好位于患眼的黄斑中凹上。用黄斑中凹注视者称中注视,用中凹周边处网膜注视则称旁中注视。

于旁中注视的分类法,各家张不一。Malik用投射镜将各家的分类法综成为一个极为详细和全面的分类法。但这个分类法太繁琐复杂,不切临床应用。我们同意用投射镜将注视性质分为4型:①中注视——黄斑中凹恰好在黑星中央,如果中凹在黑星上轻微移动但不出黑星范围,则为不稳定中注视;②旁中凹注视——中凹在黑星外但在3°环;③黄斑注视——中凹在3°环与5°环之间;④周边注视——中凹在黄斑边缘部与视盘之间,偶有在视盘侧者。这个分类法简明易记,也符临床及科研应用(图3,4)。

旁中注视可以是水平位也可以是垂直的,可以是稳定的也可以是游走性的,离黄斑中凹越远,游走性越大。游走性旁中注视的预后比稳定性旁中注视者优越。一般趋势是注视点离中凹越远,该弱视眼的视力越差。

没有投射镜者可用手电筒比较两眼的Kappa角,估计弱视眼为中注视抑或旁中注视。如为中注视,则角膜光反射必位于两眼的相同位置,说明两眼Kappa角的大小和“正”“负”完全相同。如为旁中注视,则两眼的Kappa角有显著差异。用手电筒估计注视性质,法简便易,不用特殊器械,但结果并非绝对准确,极轻度的旁中注视不易察觉。

国外各家报道的旁中注视的发生率极不一致(23%~82%)。

检查注视性质对估计预后及指导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如果患眼不能转变为中注视则视力进步的可能性很小。这并不意味着注视点转为中后视力就可以恢复正常和持久,但也不能否认中注视是获得标准视力的基础。

1.屈光检查 在麻痹下进检影验光。

2.眼底检查 极为重要。首先要除外起视力低下的眼底疾患。如果眼底正常,患者又有病史或临床所见(例如斜视),则诊断发育弱视很可能是正确的。

预防

弱视是较为常见的儿童眼病,发病率为3%左右。弱视仅发生在视觉尚未成熟的婴幼儿时期。因在视觉发育键期(3岁以前)和敏感期(6~8岁)是视觉发育的最快时期,同时也是视觉在遭受异常环境刺激最易产生永久性损害的时期。因此,在视觉发育键期和敏感期以及时矫正屈光不正屈光参差斜视及去除视觉剥夺因素是预防弱视发生的本办法。儿科及眼科医生应有相当强的预防弱视发生的意识,应注意观察婴幼儿是否有产生弱视的可能因素,并通过可的检测手段早期发现,及时纠正。

自1984年全国弱视斜视防治组成立以来,全国各省、自治区也都相继成立了区域性的弱视斜视防治组。已召多届全国弱视斜视术交流会及国际术研讨会,在对弱视的基础理论、理生理、电生理等诸面的研究中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支庞大的弱视斜视防治网已成。但这还不够,还应当通过更多的宣传媒介来宣传弱视斜视的有知识及其危害,使更多的人了解有弱视斜视的基本知识,增强人们对弱视斜视早发现、早治疗的观念。为配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实施,提高我国儿童身体素质,眼科工作者肩负着重要的责任。

眼睛的构造十分复杂、细,而且十分容易受到损坏,轻者视力下降,重者失明。因此,保护好眼睛便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从宝宝始。

第一,在婴幼儿时期就要注意用眼卫生,让小孩的毛巾、手帕、脸盆跟大人分使用,以免染上急性结膜炎沙眼等传染性眼病;教育小孩不用脏手揉眼睛;不要给小孩玩弄剪刀、针等锐利坚硬的东西,以免伤及眼睛。

第二,教育小孩子注意用眼卫生,小孩在玩玩具、看连环画或画画时不要离太近,要保持正确姿势,且灯光要充足,不要太暗或太强。通常在小孩4岁时最好到医院检查一下视力,一旦发现情况,应及时治疗。孩子到了入年龄后,要注意劳逸结,坚持做眼保健操,预防近视眼。

第三,少年儿童正值生长育时期,应鼓励孩子多吃粗粮、杂粮、蔬菜、水果,少吃含糖量高的食物,最好不要吃零食、不要偏食。还应鼓励孩子们多到室外活动,参加有益的体育锻炼,注意眼睛的养供给。

第四,注意预防传染眼病及全身性疾病。许多传染性眼病是通过直接接触传染的,不管是得了什么眼病,都要及时到医院去治疗。一些全身性疾病对眼睛也有很大影响,如结核病肾病等。因此,要注意防治,避免延误病情。

"hasImageCarousel":null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漆裂样纹

下一篇 视网膜水肿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