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
物种起源
莱康特(Lecomte)认为他命名的种Cinnamomum simondiiLec.与樟相近,但不同在于花及花序被微柔毛,叶较狭而短,芽鳞少数而小。但根据中国植物志编委对樟的野外观察结果,樟常可根据花及花序无毛至近无毛或被灰白至黄褐色微柔毛分出两个类型,此两个类型在同一生长地域内同时并存,此外叶形、叶脉以及芽鳞的情况在同一植株中亦多有变异,所以Cinnamomum simondiiLec.无另立一种的必要。同时科斯特曼(Kostermans)将Cinnamomum simondiiLec.归入黄樟是错误的,后者的圆锥花序无毛,叶下面侧脉脉腋腺窝通常不明显。
形态特征
樟树寿命很长,树龄可达1000年以上。为常绿大乔木。树皮黄褐略;壮暗灰,柔软。心边材明显。边材宽,黄褐至灰褐色;心材红褐色。年轮明显。
株: | |
枝: | 小枝无毛。 |
叶: | 叶互生,具柄,叶卵状椭圆形,长6-12厘米,先端骤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两面无毛或下面初稍被微柔毛,边缘有时微波状,离基三出脉,侧脉及支脉脉腋具腺窝;叶柄长2-3厘米,无毛。 |
花: | 圆锥花序,腋生,花小,绿白或带黄色。长可达7厘米,具多花,花序梗长2.5-4.5厘米,与序轴均无毛或被灰白或黄褐色微柔毛,节上毛较密。花被外面无毛,内面密被短毛;能育雄蕊9,花丝被毛,花药4室,瓣裂,第1、2轮花丝无腺体,药室内向,第3轮花丝基部有一对具柄腺体,药室外向,退化雄蕊3,位于最内轮,箭头形,被毛,子房球形,无毛。 |
果: | |
花果期: | 花期4-5月,果期8-11月。 |
生长习性
樟常生于山坡或沟谷中。一般樟适宜生长在海拔小于1800米的地区,中国的西南及长江以南的地区生长区域分布在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的区域。樟在光照充足、气候温暖、湿润的环境下长势良好,对寒冷的耐性不强。樟对土壤没有严格的要求,以在pH值呈微酸性的土壤中长势最好,其对涝灾的环境具有一定的抗性,在干旱的环境中长势不佳。
樟具有发达的主根系,在土壤中下扎很深,因此当强风来临时其比一般树种更抗倒伏。樟的生长速度不快,处于中等水平,树高、胸径的年生长量分别为100厘米、2.4厘米。樟的寿命较长,最长的可达到1000年。
分布范围
繁殖栽培
繁殖方式
(1)种子繁殖 繁殖前用温水浸种12-24h,0.5%高锰酸钾消毒2h后,沙藏催芽。先按行距33cm开横沟,播幅10-12cm,深6-9cm,每沟播种40-50粒。播时施人畜粪尿或草木灰,盖僵土1-2cm,最后盖草。20-30天出苗时揭去。天旱要淋水,并要随时拔大草,在5月和7月施入人畜粪尿或氮素化肥各1次,提苗。樟树主根发达,侧根稀少,苗木必须经过两次移栽培育才能出圃。至次年要分栽第一次,促使多生细根,定植后才容易成活。分栽宜在2-3月进行。栽时,把幼苗主根剪短,枝叶也要剪去一部分。在整好的畦上,按行距20-25cm,株距10-12cm开穴,每穴栽苗1株,栽后淋水,促使成活。以后中耕除草和追肥2-3次,肥料以人畜粪尿为主。培育1年左右,即可定植。第二次移栽在2-3月进行。栽前,带土挖起幼苗,把挖伤和暴露的根系稍加修剪,下部的枝叶也要剪去一部分,栽后才容易成活。栽时,行株距各按200cm开穴,每穴栽苗1株,填入细土后,把苗轻提几下,盖土踏实,最后盖土稍高于地面。大树移栽更应重剪树冠,带大土球,并用草绳保湿,才能成活。移栽时间以芽刚开始萌发时为好。栽后要遇天旱,要淋水保苗。在栽后2-3年内,樟苗生长较弱。
(2)扦插和分株繁殖法 扦插用嫩枝扦插,分株繁殖利用根蘖分栽法。
栽培技术
选地应选向阳的、温暖湿润的、土层深厚的肥沃的黏壤土或微酸性至中性砂质壤土。挖翻土地,施足基肥,做成宽约200cm的高畦,四周开出侧沟以便排水,并将畦顶平整得疏松、平坦。
在每年春、冬两季各中耕除草和追肥1次,促使生长良好;天旱时要浇水,要注意修剪,以后可不加管理。为了便于采叶制樟脑,可采用“丛式造林”,在栽后10年左右,冬季将树砍掉,把树干、枝砍碎,连叶一齐蒸樟脑。第二年蔸部成丛萌发,保留生长良好的3-4根,2-3年后,每年都可采叶。经过10年左右,又可砍树更新。
造林方法
混交林内形成的环境可为林木的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学者们进行了相关研究,如何红娟等研究表明,樟与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混交后,与马尾松纯林相比,林地的土壤明显更为疏松,土壤中的养分含量更高。因此,可结合实际需要,合理地进行混交。樟根系很深,因此造林地要选择土壤肥力水平良好、背风向阳、土层深厚的岗地或丘陵等。在移栽前的1个月进行整地,挖好规格为50厘米×50厘米×40厘米的定植穴,然后施入基肥200克/穴,并将1/2的土回填到穴内。移栽造林的时间以未进入雨季的3月(阴雨天)为最佳。造林应选择长势健壮、没有病虫害发生、顶芽长势良好、地径超过0.5厘米、高度超过0.5米的1年以上的苗木。起苗时先浇足够的水,确保土壤湿润,然后用铁铲等工具沿根部的外延以45°的角度铲下,将主根截断,以促使侧根快速生长。樟要随起随栽,若需要运送到较远的地方,则将根部包扎好,以确保水分适宜。栽植时要先将烂根、枯根等剪掉且去除树冠1/3-1/2的枝叶后在放入定植穴中,以减少水分散失过多,然后将樟苗扶正,填种植土和营养土至穴的顶部,要保证根系与土壤紧密接触,然后将土用脚踩实,并在周围做拦水沟。栽植时根部要带部分土球,尽可能多携带心土。若栽植的时间为反季节,则根部的土球体积要适当增大。栽好后,在距离地面10厘米的位置将幼苗的杆部截断,切记动作要迅速,不可对树干产生较大的损伤。一旦发生,要及时用塑料膜包扎或者涂抹树木专用保护剂,以减少水分散失、降低伤口感染的几率。对于一些经常发生大风天气的地区,造林结束后要搭好支架,以将苗木固定住,可有效地预防倒伏。
病虫防治
病害
白粉病
危害:此病多发生在圃地幼苗上。在气温高、湿度大,苗木过密时,通气不良的条件下最易发生。嫩叶背面主脉其附近出现灰褐色斑点,以后蔓延整个叶背,并出现一层白粉,严重的嫩枝和干上也有白粉。
防治方法:要经常注意苗圃环境卫生,适当疏苗,或发现少数病株时应立即拔除或烧毁。可用波美度0.3-0.5的石硫合剂预防,每隔15天喷洒1次,连续2-3次。
黑斑病
危害:黑斑病在樟种子发芽出苗后长出1-4片叶时,容易发生此病。从苗尖向根部变成黑褐色而死亡。
防治方法:播种时做好种子、土壤及覆盖物等消毒工作。在发病时,先拔除烧毁病苗,并用0.5%的高锰酸钾或福尔马林喷射1-2次,即可防止蔓延。
虫害
危害:樟叶蜂一年中经常发生数代,为害期长,严重死导致枯死。有的苗木染病造林,使造林后树木的树冠上部嫩叶常被吃光,严重影响树木生长。
防治方法:可用90%敌百虫或50%马拉松乳剂各2000倍液喷杀,喷杀1-2次基本死亡。
危害:樟梢卷叶蛾一年发生数代,幼虫蛀食枝梢,影响樟苗木生长,致使苗木干形弯曲。
防治方法:1-3月樟新梢抽出后,第一代幼虫孵化时可用90%敌百虫、或50%二溴磷乳剂、50%马拉松乳剂10000倍液进行喷射,每隔7天一次,连续1-2次,能杀死幼虫。如果幼虫已蛀入新梢,也可喷洒40%乐果乳剂200-300倍液。
种类介绍
从其樟油化学成分看,可分三个类型,即本樟(含樟脑为主),芳樟(含芳樟醇为主)和油樟(含松油醇为主),各个类型的经济价值不尽相同,为结合生产应进行细分,可依据樟树形态上的微细差异再结合枝、叶和木材的气味加以鉴别。
本樟树皮桃红,裂片较大,树身较矮.枝桠敞开而茂密,占空间面积较大,叶柄发红,叶身较薄,叶两面黄绿色,出叶较迟,枝、叶或木材嗅之有强烈的樟脑气味,木髓带红,将木片放入口中咀嚼后有苦涩味感觉,这可证明有大量樟脑的存在。
芳樟(var. linaloolifera Fujita)则树皮黄色,质薄,裂片少而浅,树身较高,枝桠直上,分枝较疏,叶柄绿色,叶身厚,叶背面灰白色,出叶较早,枝、叶或木材均有清香的芳樟醇气味。
油樟的叶子圆而薄,木髓带黄白色,含油分最多,将木片放入口中咀嚼则满口麻木,并有刺激的气味直冲鼻子,这都可以证明有大量松油醇存在。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樟树果核富含脂肪油,含量约40%,油中饱和脂肪酸占93%,油可供工业用。根、木材、树皮、叶及果入药,性微温,味辛,有祛风散寒、理气活气、止痛止痒、强心镇痉和杀虫等功效,可提取樟脑和樟油,樟脑和樟油供医药及香料工业用。樟树木材尤为珍贵,所制成的箱柜,美观防虫。木材又为造船、橱箱和建筑等用材。
药用价值
【来源】为樟科樟属植物樟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以根、木材、树皮、叶及果实入药。根、木材及树皮全年可采,洗净阴干密闭保存;叶随时可采;秋季采果,晒干。 【别名】香樟、樟木、乌樟、油樟、香通、芳樟
【功能主治】祛风散寒,理气活血,止痛止痒。根、木材:感冒头痛,风湿骨痛,跌打损伤,克山病。皮、叶:外用治慢性下肢溃疡,皮肤瘙痒。熏烟可驱杀蚊子。果:胃腹冷痛,食滞,腹胀,胃肠炎。
动物保护
植物文化
樟是中国安庆、池州、九江、景德镇、上饶、鹰潭、娄底、张家界、鄂州、黄石、德阳、贵阳等市的市树。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