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症状百科   
[0]

耳内流脓

1.急性期延误治疗和用药不当等。 2.乳突发育不良,病变发生后很难消。 3.继发于急性传染病如猩红热、麻疹肺炎等,中耳粘膜急性坏死,炎症侵及鼓窦乳突,尤其是继发于耐药性较大的变杆菌和绿脓杆菌感染,治疗非常困难。 4.部慢性疾病和鼻窦炎、扁体炎及增殖体肥大等,炎性分泌物易于进入鼓管,而且病变妨碍了流。 5.慢性周身疾病如贫血糖尿病、结核和肾炎等,机体抵抗力减弱。 6.患有......
目录

病因

1.急性期延误治疗和用药不当等。

2.乳突发育不良,病变发生后很难消

3.继发于急性传染病如猩红热、麻疹肺炎等,中耳粘膜急性坏死,炎症侵及鼓窦乳突,尤其是继发于耐药性较大的变杆菌和绿脓杆菌感染,治疗非常困难。

4.部慢性疾病和鼻窦炎、扁体炎及增殖体肥大等,炎性分泌物易于进入鼓管,而且病变妨碍了流。

5.慢性周身疾病如贫血糖尿病、结核和肾炎等,机体抵抗力减弱。

6.患有过敏性疾病,如上呼吸道粘膜变态反应性水肿、渗出,累及鼓管和中耳

7.上鼓室发生脂瘤、听坏死或鼓室外侧壁破坏。

诊断

病理及临床表现分为三型:

(一)单纯型:最常见,多由于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感染时,致病菌鼓管侵入鼓室所致.临床特点为;流脓,多为间歇性,呈粘液性或粘液脓性,一般不臭。量多少不等,上呼吸道感染时,脓量增多。鼓膜穿孔多为紧张部中央性,大小不一,但穿孔周围均有残余鼓膜。鼓室粘膜红色或苍白,可轻度增厚。耳聋为传导性,一般不重。

(二)疡型:又称坏死型或肉型,多由急性坏死型中耳炎迁延而来。此型特点:流脓多为持续性,脓性间有丝,常有臭味。鼓膜紧张部大穿孔可累及鼓环或边缘性穿孔。鼓室有肉息肉,并可穿孔突于外耳道。传导性聋较重。

(三)脂瘤型:脂瘤非真性肿,而为一位于中耳、乳突腔的囊性结构。由于囊含有固醇结晶,故称脂瘤(cholesteatoma)。

长期持续流脓,有特殊恶臭,鼓膜松弛部或紧张部后上有边缘性穿孔。从穿孔处可见鼓室有灰白色鳞屑状或豆渣样物质,奇臭。一般有较重传导性聋,如病变波及耳蜗耳聋呈混性。

据病变轻重和危险程度分为三型。

(一)单纯型 亦称鼓管鼓室型,最多见,病变要局限于鼓室。正常鼓管及前鼓室由纤毛柱状上皮覆盖,含腺体,后鼓室、鼓窦及乳突为立上皮,鼓室肉、韧带神经等均由粘膜包围,成很多皱折及浅袋,一般粘膜感染发炎,如果治疗及时,鼓膜穿孔,流通畅,炎症可很快治愈。否则,浅袋病变扩大,粘膜病变成为不可逆性,流脓虽不多,但长期流脓不止,或干愈后不久又反复流脓。乳突多气化良好而无恙。

(二)坏死型 亦称疡型。粘膜组织广泛破坏,听、鼓环、鼓窦及乳突小房均可发生出、坏死,尤其是松弛部和后鼓室上多发生穿孔,脓不多而臭味很大,穿孔常能见到肉息肉阻塞流,严重听力减退,有时可有头痛和眩晕,乳突多为间质或为硬化型。

(三)脂瘤型 亦称危险型。鼓室或鼓窦成增生过长的上皮团块,其外包以纤维组织含坏死上质、角化物和固醇结晶。因能压迫破坏质,具有恶性肿性质,故过去错误地称为脂瘤,实质上并非肿流脓虽不多但味奇臭,穿孔可见有白色碎块、豆腐渣样脂瘤上皮团。可头痛头晕,因质广泛破坏,易并发颅外并发症,故称为危险性中耳炎,乳突多是硬化型(表1)。

表1 三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鉴

单纯型坏死型脂瘤

流脓性质粘液或粘脓性,不稠,色白或淡黄,臭味不大完全脓性,不稠,色黄,有时带性,有臭味完全脓性,量少,很稠,有痂皮,色黄,臭味极大,似臭鸡蛋

流脓时间反复发作,间歇性持续性持续或间歇,脓很少外流

鼓膜穿孔多为中央性小穿孔中央大穿孔,或边缘性穿孔松弛部或边缘性穿孔

链多正常,鼓室粘膜水肿有破坏,鼓室有肉息肉有破坏,鼓室有肉脂瘤

耳聋轻度传导性耳聋中度传导耳聋重度传导性耳聋或混耳聋

脂瘤无很少有常见

乳突X线摄小房密度增加,无质破坏间质性乳突骨髓炎,间有质破坏硬化乳突,多有边缘整齐质破坏

中耳粘膜炎症可诱发含有固醇结晶的脂瘤固醇肿,后者虽属固醇脂病(Choleatosis),但仅是一种肿,和脂瘤的上皮堆积团块迥然不同。二者在病因病理面的区要点为:

1. 固醇肿 因鼓管阻塞,鼓室成负压、渗出或毛细管出固醇结晶和质素析出沉着于上皮表层而成,鼓膜蓝色,乳突小房粘膜水肿,显微镜下典型表现为固醇肿,固醇结晶被异物巨细胞包绕,外层为纤维组织,多见于鼓室出坏死性病变,不是脂瘤的前身,与脂瘤成无

2.脂瘤 发生机制有二。

(1)先天性脂瘤 很少见。系中耳胚胎剩余上皮组织由于某种因素刺激增生过长,而成的上皮团块。多位于上鼓室,可无中耳炎史,鼓膜完全正常,待向外扩张穿破鼓膜后,因继发感染始流脓。

(2)后天性脂瘤 系化脓性中耳炎局部刺激上皮增生过度而成,发病率占慢性中耳炎的30%,发生原因众说不一。现在多数人接受的说,一是上皮移入论,即外耳道皮肤生发层的基底细胞具有特殊的增殖生长潜力,在中耳炎刺激下,基底细胞增生侵入中耳粘膜下结缔组织肿,同时粘膜下硬化成新,团块增大,鼓膜继发穿孔。成的上皮团块上皮角质层落坏死,继发感染,可析出固醇和多种化腐败物质,这种物理化性因素可致周围质被侵蚀破坏,暴出周围的膜、神经管,而产生很多颅外并发症。其破坏组织性能酷似肿,故Wendt(1873年)首次命脂瘤,实质上并非肿,但因沿用已久,有待以后纠正。另一种观点认为是上呼吸道感染诱发鼓管阻塞,鼓室发生负压,鼓膜松弛部内陷,或外耳道后方上皮陷入鼓窦成囊袋,即为脂瘤前期。此期可维持数年,如此期及时清除蓄积角质,可免除脂瘤成。否则堆积的上皮团块一旦感染,便可破入鼓室,成松弛部或边缘部穿孔和脂瘤(图1)。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图1 松弛部内陷脂瘤囊袋示意图

【临床表现】

1.流脓的性质和时间因病变轻重有所不同,轻者为粘脓性、间歇性,时好时坏;重者呈持续性,为黄稠脓液且有臭味。

2.急性发作中可有头痛耳痛头晕发热,严重时可出现面瘫膜炎等症状

3.早期鼓膜为中央穿孔,偶可见到松弛部及边缘部小穿孔,该区常由脓痂覆盖,很少流脓,如不仔细清除脓痂,甚易漏诊。

鉴别

需要鉴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几种类型,单纯型、疡型、脂瘤型。

病理及临床表现分为三型:

(一)单纯型:最常见,多由于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感染时,致病菌鼓管侵入鼓室所致.临床特点为;流脓,多为间歇性,呈粘液性或粘液脓性,一般不臭。量多少不等,上呼吸道感染时,脓量增多。鼓膜穿孔多为紧张部中央性,大小不一,但穿孔周围均有残余鼓膜。鼓室粘膜红色或苍白,可轻度增厚。耳聋为传导性,一般不重。

(二)疡型:又称坏死型或肉型,多由急性坏死型中耳炎迁延而来。此型特点:流脓多为持续性,脓性间有丝,常有臭味。鼓膜紧张部大穿孔可累及鼓环或边缘性穿孔。鼓室有肉息肉,并可穿孔突于外耳道。传导性聋较重。

(三)脂瘤型:脂瘤非真性肿,而为一位于中耳、乳突腔的囊性结构。由于囊含有固醇结晶,故称脂瘤(cholesteatoma)。

长期持续流脓,有特殊恶臭,鼓膜松弛部或紧张部后上有边缘性穿孔。从穿孔处可见鼓室有灰白色鳞屑状或豆渣样物质,奇臭。一般有较重传导性聋,如病变波及耳蜗耳聋呈混性。

据病变轻重和危险程度分为三型。

(一)单纯型 亦称鼓管鼓室型,最多见,病变要局限于鼓室。正常鼓管及前鼓室由纤毛柱状上皮覆盖,含腺体,后鼓室、鼓窦及乳突为立上皮,鼓室肉、韧带神经等均由粘膜包围,成很多皱折及浅袋,一般粘膜感染发炎,如果治疗及时,鼓膜穿孔,流通畅,炎症可很快治愈。否则,浅袋病变扩大,粘膜病变成为不可逆性,流脓虽不多,但长期流脓不止,或干愈后不久又反复流脓。乳突多气化良好而无恙。

(二)坏死型 亦称疡型。粘膜组织广泛破坏,听、鼓环、鼓窦及乳突小房均可发生出、坏死,尤其是松弛部和后鼓室上多发生穿孔,脓不多而臭味很大,穿孔常能见到肉息肉阻塞流,严重听力减退,有时可有头痛和眩晕,乳突多为间质或为硬化型。

(三)脂瘤型 亦称危险型。鼓室或鼓窦成增生过长的上皮团块,其外包以纤维组织含坏死上质、角化物和固醇结晶。因能压迫破坏质,具有恶性肿性质,故过去错误地称为脂瘤,实质上并非肿流脓虽不多但味奇臭,穿孔可见有白色碎块、豆腐渣样脂瘤上皮团。可头痛头晕,因质广泛破坏,易并发颅外并发症,故称为危险性中耳炎,乳突多是硬化型(表1)。

表1 三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鉴

单纯型坏死型脂瘤

流脓性质粘液或粘脓性,不稠,色白或淡黄,臭味不大完全脓性,不稠,色黄,有时带性,有臭味完全脓性,量少,很稠,有痂皮,色黄,臭味极大,似臭鸡蛋

流脓时间反复发作,间歇性持续性持续或间歇,脓很少外流

鼓膜穿孔多为中央性小穿孔中央大穿孔,或边缘性穿孔松弛部或边缘性穿孔

链多正常,鼓室粘膜水肿有破坏,鼓室有肉息肉有破坏,鼓室有肉脂瘤

耳聋轻度传导性耳聋中度传导耳聋重度传导性耳聋或混耳聋

脂瘤无很少有常见

乳突X线摄小房密度增加,无质破坏间质性乳突骨髓炎,间有质破坏硬化乳突,多有边缘整齐质破坏

中耳粘膜炎症可诱发含有固醇结晶的脂瘤固醇肿,后者虽属固醇脂病(Choleatosis),但仅是一种肿,和脂瘤的上皮堆积团块迥然不同。二者在病因病理面的区要点为:

1. 固醇肿 因鼓管阻塞,鼓室成负压、渗出或毛细管出固醇结晶和质素析出沉着于上皮表层而成,鼓膜蓝色,乳突小房粘膜水肿,显微镜下典型表现为固醇肿,固醇结晶被异物巨细胞包绕,外层为纤维组织,多见于鼓室出坏死性病变,不是脂瘤的前身,与脂瘤成无

2.脂瘤 发生机制有二。

(1)先天性脂瘤 很少见。系中耳胚胎剩余上皮组织由于某种因素刺激增生过长,而成的上皮团块。多位于上鼓室,可无中耳炎史,鼓膜完全正常,待向外扩张穿破鼓膜后,因继发感染始流脓。

(2)后天性脂瘤 系化脓性中耳炎局部刺激上皮增生过度而成,发病率占慢性中耳炎的30%,发生原因众说不一。现在多数人接受的说,一是上皮移入论,即外耳道皮肤生发层的基底细胞具有特殊的增殖生长潜力,在中耳炎刺激下,基底细胞增生侵入中耳粘膜下结缔组织肿,同时粘膜下硬化成新,团块增大,鼓膜继发穿孔。成的上皮团块上皮角质层落坏死,继发感染,可析出固醇和多种化腐败物质,这种物理化性因素可致周围质被侵蚀破坏,暴出周围的膜、神经管,而产生很多颅外并发症。其破坏组织性能酷似肿,故Wendt(1873年)首次命脂瘤,实质上并非肿,但因沿用已久,有待以后纠正。另一种观点认为是上呼吸道感染诱发鼓管阻塞,鼓室发生负压,鼓膜松弛部内陷,或外耳道后方上皮陷入鼓窦成囊袋,即为脂瘤前期。此期可维持数年,如此期及时清除蓄积角质,可免除脂瘤成。否则堆积的上皮团块一旦感染,便可破入鼓室,成松弛部或边缘部穿孔和脂瘤(图1)。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图1 松弛部内陷脂瘤囊袋示意图

【临床表现】

1.流脓的性质和时间因病变轻重有所不同,轻者为粘脓性、间歇性,时好时坏;重者呈持续性,为黄稠脓液且有臭味。

2.急性发作中可有头痛耳痛头晕发热,严重时可出现面瘫膜炎等症状

3.早期鼓膜为中央穿孔,偶可见到松弛部及边缘部小穿孔,该区常由脓痂覆盖,很少流脓,如不仔细清除脓痂,甚易漏诊。

预防

1.洗澡或游泳时如果进水,可能容易滋生细菌,若已进水时,可以用棉棒清洁,但深度不要太深。

2.曾发生过中耳炎的人,容易再度复发,自己要避免感冒,一旦感染到感冒或中耳炎,应找格医生治疗。

3.家中如果有人抽烟、擦油漆或点香时,应该保持空流通,这样可防止上呼吸道黏膜受到刺激而肿胀

"hasImageCarousel":null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