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症状百科   
[0]

脑脊髓膜浸润

脊髓膜炎(epidemiccerebrospinalmeningitis)简称流。是由膜炎双球菌起的化脓性膜炎。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及项强直等膜刺激征。本病于1805年由瑞士Vieusseaux描述。1887年Weichselbaum从液中分离出膜炎双球菌。我国于1896年李涛在武昌正式报告。(一)发病原理膜炎双球菌自鼻咽部侵入人体后,其发展过......
目录

原因

(一)发病原理膜炎双球菌自鼻咽部侵入人体后,其发展过程取决于人体病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果人体健康且免疫力正常,则可迅速将病菌消灭或成为带菌者。如果机体缺乏特异性杀菌抗体,或者细菌的毒力强,病菌则从鼻咽部侵入血症血症。再侵入脊髓成化脓性脊髓膜炎。

认为先天性或获得性IgM缺乏或减少,补体C3或C3~C9缺乏易起发病,甚至是反复发作或呈暴发型,此外有人认为特异性IgA增多及其与病菌成的免疫复物亦是起发病的因素。

过去将暴发血症型称华一佛氏综征(Waterhuose-Friderichsensyndrome),是由于上腺皮质出和坏死起的急性上腺皮质功能衰竭所致。近年研究认为要是由于膜炎双球菌在毛细皮细胞迅速繁殖释放内毒素,所致微环障碍,并且激活凝系统导致DIC。同时内毒素还激活体液和细胞介导反应系统,发生全身性施瓦茨曼反应(Shwartzmansreaction)。上腺皮质出就是全身施瓦茨曼反应的结果。微环障碍如发生在全身及脏系统,则临床表现为暴发血症;如以管损伤为膜炎型;或兼而有之即所谓混型。

慢性血症型及其慢性化和反复发作的原因,除急性感染后杀菌抗体成不足外,其补体系统C6,C7缺陷亦可能是重要原因。

(二)病理变化在血症期,要病变为皮损害,管壁炎症、坏死和成同时有管周围出;皮肤、皮下组织、粘膜和浆膜等局灶性出

暴发血症死亡者尸检时,于皮肤皮细胞及腔可见大量革兰氏阴性双球菌,皮肤及管损害严重而广泛,皮细胞落坏死,管腔纤维蛋白―白细胞―成的栓。皮肤、肠道和上腺均有广泛出炎和水肿亦常见。

膜炎期的病变以软膜为。早期充、少量浆液性渗出及局灶性小出点。后期则有大量纤维蛋白、中性粒细胞及浆外渗。病变要在大脑两半球表面和颅底。由于颅底脓液粘稠及化脓性病变的直接侵袭,可膜粘连、起加重视神经、外展神经及动眼神经、面神经、听神经神经损害。由于内毒素的损伤使神经组织表层发生退性病变。此外,炎症亦可沿着管壁侵入组织起充水肿、局灶性中性粒细胞浸润及出。在暴发型膜炎病例中,病变以组织,有明显充水肿压增高。当水肿组织向颅的裂孔突出,则枕骨大孔或天幕裂孔疝。

少数患儿由于脑室膜炎,大脑导水管阻塞,致环受阻而发生积水。

脊髓膜外,其他脏器亦可有迁徙性化脓性病灶,包括膜炎、心包炎、化脓性关节炎、肺炎、眼球炎等。

检查

潜伏期1~7日,一般2~3日。其病情复杂多变,轻重不一,一般可表现为三个临床类型即普通型,暴发型,和慢性血症型。

(一)普通型约占90%左右。病程可分为上呼吸道感染期、血症期和膜炎期,但由于起病急、进展快、临床常难以划分。

1.上呼吸道感染期大多数病人并不产生任何症状。部分病人有咽喉疼痛,鼻咽粘膜充及分泌物增多。鼻咽拭子培养常可发现病原菌,但很难确诊。

2.血症期病人常无前驱症状,突起畏寒、高热、头痛呕吐全身乏力肉酸痛,食欲不振志淡漠等毒血症症状。幼儿则有哭啼吵闹、烦躁不安、皮肤感觉过敏惊厥等。少数病人有关节痛或关节炎、肿大常见。70%左右的病人皮肤粘膜可见瘀点或瘀斑。病情严重者瘀点、瘀斑可迅速扩大,且因成发生大坏死。约10%的患者常在病初几日在周及其他部位出现单纯疱疹

3.膜炎期大多数血症患者于24小时左右出现膜刺激征,此期持续高热,头痛剧烈、呕吐频繁,皮肤感觉过敏、怕光、狂躁及惊厥昏迷压可增高而搏减慢。膜的炎症刺激,表现为颈后疼痛,项强直,角弓反张,克氏征及布氏征阳性。

婴儿发作多不典型,除高热、拒乳、烦躁及哭啼不安外,惊厥腹泻咳嗽较成人多见,膜刺激征可缺如。前囱突出,有助于诊断。但有时因呕吐频繁、失水仅见前囱下陷,造成诊断困难。

(二)暴发型少数病人起病急骤,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救,常于24小时甚至6小时之危及生命,此型病死率达50%,婴幼儿可达80%。

1.暴发型血症(休克型)本型多见于儿童。突起高热、头痛呕吐精神极度萎靡。常在短期全身出现广泛瘀点、瘀斑,且迅速融成大,皮下出,或继以大坏死。面色苍灰,周及指端紫绀,四肢冷,皮肤呈纹,搏细速,压下降,甚至不可测出。膜刺激征缺如。液大多清亮,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增加,培养常为阳性。

2.暴发型炎亦多见于儿童。除具有严重的中毒症状外,患者频繁惊厥迅速陷入昏迷。有阳性锥体束征及两侧反射不等。压持续升高,部分病人出现脑疝枕骨大孔疝时,小脑体疝入枕骨大孔,压迫延髓,此时病人昏迷加深,瞳孔明显缩小或大,或忽大忽小,瞳孔边缘也不整齐,光反应迟钝。双侧张力增高或强直,上肢多旋,下肢呈伸展性强直。呼吸不规则,或快慢深浅不匀,或暂停,成为抽泣样,或点头样呼吸,或为潮式呼吸,此类呼吸常提示呼吸有突然停止的可能。天幕裂孔疝压迫间脑及动眼神经,除有上述压增高症外,常有同侧瞳孔因动眼神经受压而扩大,光反应消失,眼球固定或外展,对侧肢体轻瘫,进而出现呼吸衰竭

3.混型是本病最严重的一型,病死率常高达80%,兼有二种暴发型的临床表现,常同时或先后出现。

(三)慢性血症本型不多见。多发生于成人,病程迁延数周或数月。反复出现颤、高热、皮肤瘀点、瘀斑。关节疼痛亦多见,发热关节疼痛加重呈游走性。也可发生膜炎、全炎或肾炎

鉴别诊断

(一)其他化脓性膜炎肺炎球菌膜炎、流感杆菌膜炎、葡萄球菌膜炎等大多体有感染灶存在。如肺炎球菌膜炎大多发生在肺炎中耳炎的基础上;葡萄球菌膜炎大多发生在葡萄球菌血症病程中。确切的诊断需依液、液细菌和免疫检查。

(二)虚性膜炎某些急性感染病人有严重毒血症时可出现膜刺激征,但除液压力略高外,余均正常。

(三)结核性膜炎多有结核史。起病缓慢,伴有低热、盗汗消瘦症状,无瘀点和疱疹液的细胞数为数十至数百个左右,以淋巴细胞为液在试管放置12~24时有薄膜成,薄膜和液沉淀涂抗酸染色可检出结核杆菌。

(四)性乙型炎发病多在7~9月份,有蚊叮咬史,起病后实质损害严重,惊厥昏迷较多见,皮肤一般无瘀点。液早期清亮,晚期微浑,细胞数多在0.1~0.5109/L,很少超过1109/L、蛋白质稍增加,糖正常或略高,氧化物正常。确诊有赖双份清补体结试验、凝抑制试验等及组织分离病毒。

潜伏期1~7日,一般2~3日。

其病情复杂多变,轻重不一,一般可表现为三个临床类型即普通型,暴发型,和慢性血症型。

(一)普通型约占90%左右。病程可分为上呼吸道感染期、血症期和膜炎期,但由于起病急、进展快、临床常难以划分。

1.上呼吸道感染期大多数病人并不产生任何症状。部分病人有咽喉疼痛,鼻咽粘膜充及分泌物增多。鼻咽拭子培养常可发现病原菌,但很难确诊。

2.血症期病人常无前驱症状,突起畏寒、高热、头痛呕吐全身乏力肉酸痛,食欲不振志淡漠等毒血症症状。幼儿则有哭啼吵闹、烦躁不安、皮肤感觉过敏惊厥等。少数病人有关节痛或关节炎、肿大常见。70%左右的病人皮肤粘膜可见瘀点或瘀斑。病情严重者瘀点、瘀斑可迅速扩大,且因成发生大坏死。约10%的患者常在病初几日在周及其他部位出现单纯疱疹

3.膜炎期大多数血症患者于24小时左右出现膜刺激征,此期持续高热,头痛剧烈、呕吐频繁,皮肤感觉过敏、怕光、狂躁及惊厥昏迷压可增高而搏减慢。膜的炎症刺激,表现为颈后疼痛,项强直,角弓反张,克氏征及布氏征阳性。

婴儿发作多不典型,除高热、拒乳、烦躁及哭啼不安外,惊厥腹泻咳嗽较成人多见,膜刺激征可缺如。前囱突出,有助于诊断。但有时因呕吐频繁、失水仅见前囱下陷,造成诊断困难。

(二)暴发型少数病人起病急骤,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救,常于24小时甚至6小时之危及生命,此型病死率达50%,婴幼儿可达80%。

1.暴发型血症(休克型)本型多见于儿童。突起高热、头痛呕吐精神极度萎靡。常在短期全身出现广泛瘀点、瘀斑,且迅速融成大,皮下出,或继以大坏死。面色苍灰,周及指端紫绀,四肢冷,皮肤呈纹,搏细速,压下降,甚至不可测出。膜刺激征缺如。液大多清亮,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增加,培养常为阳性。

2.暴发型炎亦多见于儿童。除具有严重的中毒症状外,患者频繁惊厥迅速陷入昏迷。有阳性锥体束征及两侧反射不等。压持续升高,部分病人出现脑疝枕骨大孔疝时,小脑体疝入枕骨大孔,压迫延髓,此时病人昏迷加深,瞳孔明显缩小或大,或忽大忽小,瞳孔边缘也不整齐,光反应迟钝。双侧张力增高或强直,上肢多旋,下肢呈伸展性强直。呼吸不规则,或快慢深浅不匀,或暂停,成为抽泣样,或点头样呼吸,或为潮式呼吸,此类呼吸常提示呼吸有突然停止的可能。天幕裂孔疝压迫间脑及动眼神经,除有上述压增高症外,常有同侧瞳孔因动眼神经受压而扩大,光反应消失,眼球固定或外展,对侧肢体轻瘫,进而出现呼吸衰竭

3.混型是本病最严重的一型,病死率常高达80%,兼有二种暴发型的临床表现,常同时或先后出现。

(三)慢性血症本型不多见。多发生于成人,病程迁延数周或数月。反复出现颤、高热、皮肤瘀点、瘀斑。关节疼痛亦多见,发热关节疼痛加重呈游走性。也可发生膜炎、全炎或肾炎

缓解方法

(一)早期发现病人就地进呼吸道隔离和治疗,做好疫情报告工作。病人须隔离至症状消失后3日,但不少于发病后7日。加强对疫情单位和地区的疫情监视,接触者医观察7日;对上感、鼻咽炎、皮肤粘膜出现瘀点的疑病似病人均应给予足量的磺胺嘧啶治疗,疗程5天。

(二)菌苗预防我国普遍采用A群夹膜多糖菌苗预防接种,保护率达90%以上,副作用少。流前皮下注射1次,量为25~50mg,接种后5~7天出现抗体,二周后达到高峰。国外制备A群,C群或A~C群双价高分子量多糖菌苗,一次皮下注射50g后可获得杀菌抗体,使发病率减少90%。但B群菌苗迄今尚未研制成功。

(三)药物预防国仍采取磺胺药作预防。对于某些有本病流的机构团体或与患者密切接触者,成人每日2g,儿童75~100mg/kg/日,分2次,与等量碳酸氢钠同服,共3日。有人张在耐磺胺药地区利福平,成人0.6g/日,儿童10mg/kg/日,连服2天。利福平预防作用好,但易产生耐药性。也有利福平与二甲胺四环素用,可使带菌率降至零。其次可用2~3%黄连素、0.3%呋喃西林液,1:3000杜米芬,0.25%氯霉素液滴或喷。每日2次,连3日。亦有人张对A群流密切接触者,可采用头孢噻肟三嗪一次注射。法简便,效果优于利福平

(四)流期间做好卫生宣传工作搞好个人及环境卫生,减少大型集和大的集体活动,居室窗通,个人应勤晒衣服,多晒太阳避免到拥挤公共场所。

的预防

是流脊髓膜炎的简称,它是由膜炎双球菌起的化脓性炎症,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冬春季为流高峰期,15岁以下儿童容易患这种病,两岁左右的婴儿患病率比较高。

的传染源为患病者和带菌者,传播途径为呼吸道吸入病原菌。细菌存在于人的鼻咽腔分泌物中,当人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病菌可以随布到空中,继而被他人吸入呼吸道。如果吸入病菌的人身体健康,机体免疫力良好,那么,病菌就只在鼻咽繁殖起呼吸道感染。否则,病菌就可能进入环,在液中繁殖血症,进一步随流侵犯组织脊髓外的被膜,脊髓膜炎。这种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到3天,最长的为1周。发生流时,在病情发展初期为上呼吸道感染期,患儿会出现一些类似伤风感冒的症状咽痛鼻塞、流涕、咳嗽和轻微的发热等。当细菌进入中并进繁殖时,就会出现第二期也就是血症期的表现。患儿表现为持续高热、面色灰白、精神萎靡,在部、肩部等受压部位出现出性皮疹,鲜红暗紫色,大小不一,小的为针尖,大的呈斑状。严重的出疹可以迅速扩到全身,发生坏死。第三期为膜炎期,孩子出现剧烈的头痛呕吐抽搐颈强直等异常情况。

由于起流膜炎双球菌,对特定的抗生素有较强的敏感性,所以,对大多数患儿来说,过积极的磺胺类青霉素类药物的抗感染和对症治疗,患儿可以在1周后痊愈。少数严重患儿可以继发硬膜下积液、积水等症。年龄小,昏迷程度深、时间长、皮肤出点广泛和反复发生抽搐者,则往往危及生命,或留有瘫痪等后遗症。

对许多婴幼儿来说,患了流后,病情变化迅速,症状可以不典型或分期不明显,严重者还会有生命危险。所以,做好流的预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保持室新鲜清洁,门窗通或喷洒空清洁,常晒被褥,可以杀死环境中的病原菌。因为膜炎双球菌比较脆弱,它对干湿热冷和一般消毒极为敏感,在小于37deg;C或高于50deg;C的环境均容易死亡。在流,尽量不要让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去,以免增加感染机会。另外,一旦发现孩子有不明原因的高烧,出点或头痛呕吐抽搐等情况时,应立即送医院就诊。

及时隔离病人,对与流患者有密切接触的易感者和可疑者,要给予及时,正确的服用磺胺类药物,进预防性服药。小儿要时进预防接种,这也是防止流发生的重要措施。一般应在每年的11、12月接受一次疫苗注射,这样就可以有一年的免疫效果。

预防流脊髓膜炎

脊髓膜炎,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膜炎,是由膜炎双球菌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据统计,每年的2~4月,流的发病率占全年的60%左右。病人要是15岁以下的少年儿童,特是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容易感染。其特点是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多、传播快、流广、来势凶猛、病死率高、危害性大,所以必须切实做好预防工作。

膜炎双球菌存在于病人或健康带菌者的部,当他们说话、咳嗽打喷嚏时通过沫扩到空中。健康人吸进以后被感染,先在鼻咽部粘膜上生长繁殖。如果病菌进入了液,到达膜和脊髓膜,就会在那里发炎化脓。流的潜伏期1~7天,一般2~3天,起病初期常有发热头痛咳嗽、流涕、嗓子痛、打喷嚏、全身不适等类似感冒的症状,容易误诊为感冒。不久,突然高烧、寒战、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项强直、皮肤有出点或出现瘀斑等。如果治疗不及时,病人很快发生抽搐昏迷,24小时就会死亡。存活者,少部分可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如痴呆瘫痪、语言障碍等。婴幼儿如果得了流,初期表现为不肯吃奶、哭闹不安、呕吐或嗜睡,继而身体发挺,两眼发直,并向上翻,囱门饱满,痴呆,必须起高度重视。

预防流要有下面几点:

⒈早期发现病人,早确诊,早报告,就地隔离、治疗。

⒉流脑病菌对日光、干冷、湿热及消毒耐受力很差,所以要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保持室的清洁,勤洗勤晒衣服和被褥;保持室流通、新鲜。

⒊不要带孩子到病人家去门,尽量不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如商店、影剧院、公园等游玩;如非去不可,应戴上罩。

⒋在流病高峰季里,如果发现孩子有发热咽喉肿痛、头痛呕吐精神不好、皮肤出点等症状应及时去医院诊治。

⒌注意保暖,预防感冒。感冒时病人抵抗力会降低,容易受到流脑病菌的袭击而发病。因此,要随天变化,随时增减衣服。在剧烈运动或从事劳动后,应及时把汗水擦干,穿好衣服。夜间睡觉时要盖好被子,对儿童更应留意这个问题。

⒍在每顿进餐时,可吃上几瓣生大蒜,这样可以杀死口腔中的病菌。饭后盐水漱,也有利于预防流的发生。

⒎秋末冬初对5岁以儿童接种流疫苗,保护率可达80~90%,抗病能力可维持1年左右;以后每年再打加强针一次。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紫竹

下一篇 脑灰质移位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