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饼
蒸饼
性味
味甘,性平,无毒。
采集加工
能消积食,调养脾胃,湿中化滞,补益气血,止出虚汗,利三焦,利尿。
发明与传说
一书上说:宋宁宗为郡王时,小便失常,一夜要解无数次。国医茫然失措,不知怎么办,有人推荐孙琳给他治病。孙琳用蒸饼、大蒜、淡豆豉三种物品捣碎捏成丸子,叫宋宁宗用水服下三十丸,并说:“今天服用三次,病应该减轻三分之一,明天也服三次,这样坚持三天,病就除去了。”果然如此。宋宁宗赐给他一千匹绢。有人问到个问题说时,孙琳说:小儿为何尿床?这是尿道失禁,而蒸饼、大蒜、淡豆豉三种物品都能调理泌尿系统。
基本资料
历史渊源
古时称为炊饼,与炊饼不同,是使用笼屉蒸制而成的食物。宋人吴处厚《青箱杂记》:“仁宗庙讳贞(应作‘祯’),语讹近蒸,今内廷上下皆呼蒸饼为炊饼。”就是说,因为宋仁宗名叫赵祯,“祯”与“蒸”音近,时人为了避讳,便把蒸饼改称为炊饼。这种饼相当于后世所说的馒头。其名最早见于《晋书·何曾传》:“蒸饼上不坼十字不食。”意即蒸饼上不蒸出十字裂纹就不吃。这种裂纹蒸饼,实际上是经过发酵后,整出来很酥软适口的“开花馒头”。十六国后赵石虎“好食蒸饼”,并且吃法更为讲究,“常以干枣、胡核瓤为心蒸之,使之坼裂方食”。石虎吃的这种夹入果肉的蒸饼,实际上已是“包子”的雏形。不过包子是到了宋代才非常普遍。
主治
: 1、小儿淋(小儿尿频量少)。用蒸饼、大蒜、淡豆豉合捣成丸,连服三日可愈。
2、积年下血。用蒸饼、乌龙尾中一两、皂角(去皮,酥炙)七个,共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每服二十丸,米汤送下。
3、赤白痢。用干蒸饼(蜜拌炒)二两、御米壳(蜜炒)四两,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服一丸,以水一碗煎化热服。
食物
蒸饼是一种天津的特色食品,实际上就是一种豆沙包,但是和普通的豆沙包区别在于,蒸饼的豆沙里的甜味剂并不是普通的白糖,而是经过炒色的白糖,所以蒸饼的豆沙馅看起来是黑色的,并且辅以桂花酱,所以蒸饼的味道非常香甜,远胜过普通豆沙包。
制作方法
原料
面粉。
做法
1、面粉中分次调入开水,用筷子搅拌成絮状。再加适量凉水揉搓成较软的光滑面团备用;
3、擀成均匀的面饼(要尽量擀的薄些,这样出来的饼才会透明);
4、待水开后放入锅中的笼屉上蒸,盖上锅盖继续擀,重复以上的过程。待最后一个擀好后放入锅中,盖上锅盖继续蒸5分钟即可;
5、出锅了;
制作方法二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