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螺壳
基本介绍
拼音: Zhuī Luó Ké
药材基源:为锥螺科动物棒锥螺和笋锥螺的壳。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urritella bacillum KienerT.terebra Linnaeus
采收和储藏:退潮后于沙滩上掘沙捕取,去肉,洗净,晒干。
绝大多数的螺壳都是成螺旋状,并且其螺旋都是右旋的:从壳顶往下看,旋转方向为顺时针。不过也有某些少数类目的螺壳是左旋的:旋转方向为顺时针。同时存在两种情况的物种,则更为罕见。
螺壳分为多层,其成分通常主要是碳酸钙。这些碳酸钙由软体动物的外套膜所分泌,在沉积到同样由外套膜所分泌的,被称为贝壳素的有机基质上,就变成了坚硬的外壳了。
虽然并非所有腹足纲动物都有壳,但绝大多数都有。而有壳的种群中,绝大部分都只有一片螺旋状的壳体。不过帽贝科中的动物,其成体具有一个简单锥状的壳。
形态特征
1.棒锥螺,贝壳尖锥形,质坚,一般壳高108-132mm,宽约为高的1/5。螺层20-23层,每层高、宽度增长均匀。壳面微凸,缝合线深,呈沟状,壳顶尖细,螺旋部很高,约为体螺层的5倍。每一螺层表面有螺肋5-7条。肋间还杂有微细肋纹,体螺层上有螺肋9条。壳表黄褐色或紫褐色。生长线明显,有时形成褶襞,壳口近圆形,壳内面具有与壳表螺肋相应的沟纹,外唇薄,易破损,内唇较坚。厣角质,圆而质,圆而薄,易破碎,粟色。核位于中央。
2.笋锥螺,贝壳长尖锥形,质稍薄,尚坚,一般壳高145-168mm,宽约为高的1/5,螺层28-29层,壳顶尖细,极易断裂,缝合线深凹。螺层中部稍膨胀,每一螺层表面通常有螺肋5-6条,在体螺层约为11条,第2条间还具细肋。壳表黄褐色或淡灰紫色,生长线较稀,近边缘常形成细的纵褶。壳口近圆形,内面紫褐色。外唇薄,锐利;内唇略厚,上端染有紫色。厣角质与上种相同。
种群分布
生活习性
药理作用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