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掷动作(颤搐)
病因
患了不随意运动。
诊断
诊断:不随意运动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现就其类型及特点分述如下:
1. 震颤 是身体某一部分循一定方向的节律性来往摆动、且幅度大小不一的不随意运动,于手部最常见,其次为眼睑、头部和舌。震颤又可分为生理性、功能性和病理性3种。
2. 舞蹈动作 是一种无目的、无节律、不对称、不协调而快速的、幅度大小不等的不自主动作,表现为撅嘴、眨眼举眉、伸舌等。四肢则表现为无定向的大幅度运动,如上肢快速伸屈和上举等,下肢快速变幻的屈曲、外展、内收、脚趾不时伸屈等,与病人持续握手时,可以感到时松时紧。舞蹈动作常由于纹状体病变,尤其累及尾状核时引起。舞蹈动作在临床上常见于舞蹈病。
3. 手足徐动症 又称指划运动,其特点为肌张力障碍与手足发生缓慢和不规则的扭转动作,主要由于壳核及苍白球损害所致。临床上常见以下两种类型。
4. 扭转痉挛 又称变形性肌张力不全、扭转性肌张力障碍、豆状核性肌张力障碍。表现为肢体或躯干顺纵轴畸形扭转的不随意动作,临床上以肌张力障碍和四肢、躯干甚至全身的剧烈而不随意扭转为特征。肌张力在扭转时增高,扭转停止时则正常。
5. 投掷动作(颤搐) 为一种肢体的不随意运动,表现为抛掷样舞蹈动作,以近端肌肉明显,可分单肢投掷运动、偏侧投掷运动及双侧投掷运动。病损在丘脑底核(Luys体)及与其有直接联系的结构,多由血管性损害所致,也可见于脑炎或脑瘤。
鉴别
鉴别诊断:不随意运动及其病因的诊断与鉴别,主要依据病史和神经系统检查,并结合实验室检查及器械检查。
1.病史 起病的年龄、发生的缓急、症状的演变及疾病过程是静止性还是进行性等特别重要。婴儿期起病者可能是先天性的,应注意其生产史、生长发育史。早产儿及有产伤、窒息史、生后精神及(或)运动系统发育迟缓者,提示脑发育不全;产后有严重新生儿黄疸者可能为胆红素脑病引起。急性起病者可能为感染(如各种脑炎)或类感染疾病(如风湿热)。药物引起者可急性起病(如奋乃静、氯丙嗪类药物引起的急性肌张力障碍),也可缓慢起病(如吩噻嗪类及丁酰胺类衍生物等神经精神抑制剂所致的迟发性运动障碍)。晚年起病的单侧运动过度,即使缓慢起病且病程呈进行性加重,也应考虑脑血管病的可能。起病隐袭而呈进行性发展者,在任何年龄多提示变性疾病。家族史很重要,应该仔细询问兄弟姐妹及家属中有无类似或有关疾病,必要时应予检查。
2.体格检查 神经系统检查首先应仔细观察姿势和体位及不随意运动的表现,注意其部位、时间(持续的抑或间歇的、速度快慢)、幅度(动作的大小、几个关节甚至全身)、规律及形态(动作规则、刻板抑或多变)。问病史及查体时,都应注意睡眠、休息、精神及情绪紧张对不随意运动的影响,锥体外系病变引起的震颤、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扭转痉挛等,均在精神及情绪紧张时加重,睡眠时消失。不随意运动可在肢体远端明显,如手足徐动;也可在近端,如变形性肌张力障碍。可以是缓慢的,产生的异常姿势可持续数分钟,如手足徐动及扭转痉挛;也可很快,如舞蹈样动作。手的震颤须观察上肢在静止、前伸及指鼻试验等随意运动时的变化。注意肌张力的变化,各种震颤麻痹综合征的肌张力呈强直性增高,合并有震颤时可呈“齿轮样强直”。舞蹈样运动时可有肌张力减低。变动的肌张力是手足徐动症、扭转痉挛、肌张力障碍等的特点。检查角膜有无Kayser-Fleischer色素环,是确定肝豆状核变性的简便而可靠方法。
预防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