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症状百科   
[0]

肌病步态

肌病步态见于养不良症等由于躯干和盆带无力导致柱前凸走时部左右摇摆状如步 。本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已为世人所瞩。数十年来,相继提出的有管性、神经性、纤维再生错乱和细胞膜缺陷等说,但大量的研究据表明细胞膜缺陷在本病发生有重要地位。三分之一新生男婴患儿是由于基因突变所起。随着分子生物研究的深入展,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有了进一步阐明。已明确本病是一类单基因遗传病,遗传......
目录

病因

本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已为世人所瞩。数十年来,相继提出的有管性、神经性、纤维再生错乱和细胞膜缺陷等说,但大量的研究据表明细胞膜缺陷在本病发生有重要地位。三分之一新生男婴患儿是由于基因突变所起。

随着分子生物研究的深入展,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有了进一步阐明。已明确本病是一类单基因遗传病,遗传式多样,不少致病基因已得到定位和克隆,部分基因产物已得到阐明,有的致病基因尚不明。相基因位点突变可起其表达产物结构蛋白的缺陷和异常而致病。

对其不同类型、不同亚型的分子机制也有了新的认识。其中以Duchenne型和Becker型养不良(DMD,BMD)的研究最为深入。DMD为X连锁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已定位于X染色体短2区1带2~3亚带(Xp21.2~21.3),其基因的cDNA已克隆,全长为14kb,有60~65个外显子,基因表达产物为抗萎缩蛋白(dystrophin,Dys)。当基因出现大段缺失、重复或其他式变异如点突变时,导致Dys缺如或结构功能异常是DMD致病的本原因。BMD基因与DMD处于同一区域,互为等位基因。Dys位于纤维膜的层,是一种细胞架蛋白,有稳定纤维膜的作用。在DMD患者中,由于纤维缺乏Dys,结构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大量富含钙离子的细胞外成分流入细胞,最终导致纤维变性、坏死而发病。Emery-Dreifuss养不良的致病基因定位于xq28,其编码蛋白为emerin。近年来发现肢带型养不良(LGMD)的发生与附着于纤维膜上的抗萎缩蛋白-糖蛋白复物(dystrophin-glycoprotein complex,DGC)的遗传缺陷有。DGC在维持纤维膜的稳定和防止膜损伤坏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面肩养不良(FSHD)为成年人最常见的常染体显性遗传肌病。其基因定位存4q35,基因尚未克隆,编码蛋白尚未分离,但已明FSHD与4号染色体长末端3.3kb联重复序列拷贝数的缺失有。其他如远端型养不良不同亚型的分子机制也有新的认识。

诊断

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参考家族遗传史,再加清酶、电图和活检的阳性发现,常可确诊。

鉴别

要需与萎缩症、慢性多发性炎和线粒体肌病等进。除临床病史和表现外,清酶测定、电图和活检的结果在协助鉴诊断上有重要价值。

1、少年型萎缩症(Kugelberg-Welander病):一般为幼年期至青春起病,表现为进性肢体近端无力和萎缩,故易与DMD/BMD相混淆。但本病男女均可罹患,多伴有震颤清酶测定、电图及病理检查等特点,一般鉴并不困难。

2、多发性炎:须与肢带型养不良区多发性炎一般进展较快,无力的程度比萎缩明显,常有痛,无家族遗传史,且应用皮质类固醇治疗往往效果较好。通过肉活检可以明确鉴

3、重症无力:一般肉力弱呈波动性和易疲劳性,应用抗碱酯酶药物效应良好以及电图低频重复刺激出现递减现象等特点,作为与眼养不良进

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参考家族遗传史,再加清酶、电图和活检的阳性发现,常可确诊。

预防

预防本病的惟一有效手段是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和选择性流产。特对DMD/BMD,可采用生化法,如清CPK、Mb检测,有助于判定致病基因携带者。分子生物技术的应用,如cDNA探针检测、PCR扩增、Dys印迹及免疫荧光检查等,大大提高了DMD/BMD致病基因携带者的检出率,并可用于产前基因诊断,这对控制本病的发生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痉挛性截瘫步态

下一篇 脚冻伤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