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岩乌头

岩乌头:Aconitum racemulosum Franch.)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块根,或近,地生,革质,五角,有时菱形,三深裂。花序有1-6朵苞片披针至披针状线形萼片蓝色,上萼片筒状盔或高盔花瓣具长爪,瓣大,种子锥状三棱,只在一面生横膜翅。9-10月。 分布于湖北西部,贵州北部,四川天全、南川,云南镇雄等地。生海拔1620-2280米山谷......
目录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植物块根,长2.3-3.6厘米,粗9-11毫米,或近,长约7厘米,粗约5毫米。

高40-65厘米,无毛,等地生下部时枯萎。中部有短柄,无毛;

叶片革质,五角,有时菱形,长5.5-9厘米,宽8-10厘米,基部心形或浅心形,有时,三深裂至基部1.5-2厘米处,中央深裂卵状菱形,长渐尖,边缘疏生三角牙齿叶脉多少隆起成?飨缘穆鐾灰侗?2.2-3厘米,上部变小,宽卵形菱形,三裂稍超过中部,有时狭卵形,几不分裂。

花序有1-6朵,长2.2-3厘米;轴和花梗均无毛;花梗长约1厘米,稍向下弯苞片披针至披针状线形,长3-8毫米,宽约1.5毫米,几无毛;萼片蓝色,上萼片筒状盔或高盔,高2.4-3.2厘米,中部粗5-10(-15)毫米,无毛,下缘稍凹,长1.5-2.4厘米,花瓣具长爪,无毛,瓣大,长约6毫米,长5-7毫米,向后弯雄蕊无毛,丝有2枚小齿全缘心皮3,无毛。蓇葖长1.6-1.8厘米;

种子锥状三棱,长约2毫米,只在一面生横膜翅。9-10月

生长环境

生海拔1620-2280米山谷崖石上或林中。

地理分布

分布于中国云南东北部(镇雄)、四川(天全、南川)、贵州及湖北西部。模式标本采自贵州北部。

医药价值

【来源】药材基源:为毛茛植物岩乌头块根

【采收储藏】:夏末秋初采挖块根,去掉苗及小,洗净晒干。

【药材鉴

性状鉴:母,长约50px,直径约25px;表面暗棕色,有横皱及纵沟。子,长2.5-75px,直径约12.5px;表面有细纵皱纹和须根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

显微鉴横切面:后生皮层为1列细胞;皮层窄;皮层为1列长细胞。成层呈环状。木质部呈放射状排列。母皮部细胞皱缩,有多数裂隙,近成层处有韧皮纤维石细胞群。

粉末特征:⑴石细胞类长或类,长30-70μm,直径20-36μm,壁稍厚。纤维长150-174μ,直径20-26μm,有的可见纹孔。⑵淀粉粒细小,单粒类,直径2-8μm,脐点人、一、十、点状;复粒由2-3分粒组成。

炮制】用清水浸7天,每日换水1-2次,待中办透后切2-3h,取出晒干。再用熟猪油拦和,透入药。

性味】味辛;苦;性热;有毒。

【功能治】祛湿;活止痛。湿疼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服:汤,0.5-1g。

【使用注意】炮制后用。孕妇慎服。

科学研究

岩乌头部的二萜生物碱类成分及其抗PAF活性。法:95%乙醇提取,所得浸膏采用典的酸-碱处理法,得到总碱,总碱,RP-18,Sephadex LH-20等多种材料柱色谱分离,得到生物碱单体,再通过波谱解析鉴定其化结构;并对分离鉴定的生物碱进抗PAF活性的检测。结果:分离鉴定了5个二萜类生物碱,分为sachaconitine(1),14-acetylsachaconitine(2),hemsleyanineC(3),circinasineA(4),talatisamine(5);化物1和2显示了一定的抗PAF活性。结论:所有化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化物1和2对PAF诱导的聚集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