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症状百科   
[0]

纵隔病变

纵隔疾病包括纵隔肿(良性及恶性),囊肿,急、慢性纵隔炎纵隔疝纵隔肿等。甲状腺肿(或肿):甲状腺肿多因颈部甲状腺下极、峡部的腺瘤或结,因重力作用、颈部的屈伸、吞活动以及胸腔负压的作用逐渐沿椎体前筋膜之前、气管筋膜之后,下降至纵隔。因动脉在上纵隔左侧,所以下坠的甲状腺多在右侧,位于气管前颈动脉鞘、无及上腔静之前,少数位于食管前后;有时亦可位于左上纵隔,将气管推向......
目录

病因

甲状腺肿(或肿):甲状腺肿多因颈部甲状腺下极、峡部的腺瘤或结,因重力作用、颈部的屈伸、吞活动以及胸腔负压的作用逐渐沿椎体前筋膜之前、气管筋膜之后,下降至纵隔。因动脉在上纵隔左侧,所以下坠的甲状腺多在右侧,位于气管前颈动脉鞘、无及上腔静之前,少数位于食管前后;有时亦可位于左上纵隔,将气管推向右侧;另一种是比较少见的胚胎发育异常,即迷走异位甲状腺。在胚胎甲状腺、甲状旁腺均来自第3、4鳃弓 (在鳃弓、鳃裂的侧)与心包管相邻,若发育异常,异位迷走甲状腺可与心包、大管共同由颈部下降到胸腔,位于上、下纵隔。若在上纵隔有纤维带与颈部甲状腺相连。有时可位于胸骨的后或下气管食管后等处。

胸腺胸腺是免疫系统的一级淋巴样器官,产生调免疫性淋巴细胞与骨髓的淋巴细胞共同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并与自身免疫有。如胸腺表现的全身重症无力,即与免疫反应异常有妊娠哺乳、接触放射线、应用上腺皮质激素均可影响胸腺功能。

畸胎类肿:本病的起因,前多同意G.R.迈诺特提出的看法,即与胸腺甲状腺、甲状旁腺有相同来源。可解释肿为多组织的构成。过去多将这类肿分为上皮囊肿、皮样囊肿畸胎三种。上皮囊肿来源于外组织;皮样囊肿含有外和中组织;畸胎含有外、中、组织。在组织上不能明确区分这三种肿,故为畸胎类肿。发生部位多在前上纵隔,突向一侧,体积自鸽卵大小至满一侧胸腔,很少见于颈部、胸骨上缘、后纵隔,极少数见于气管

纵隔神经原肿:此来自施万氏细胞、外层,多称为施万氏。纵隔神经原肿神经纤维神经细胞及施万氏三者最常见。其他有恶性施万氏、交感神经纤维、交感神经细胞神经纤维肉瘤神经母细胞、副交感细胞、化感受器嗜铬细胞等。纵隔恶性神经原肿少见,良性与恶性之比为10:1,肿部位多在后纵隔,上纵隔较下纵隔多见。后纵隔神经纤维和施万氏来源于神经、肋间神经,位于旁沟。

纵隔淋巴类肿及其他肉瘤淋巴位于中纵隔。分为霍奇金氏病和非霍奇金氏淋巴两类,后者包括淋巴肉瘤和网状细胞等。其他纵隔肉瘤纤维、脂肪和平滑。霍奇金氏病是淋巴的一种独立类型。以肿组织中找到里德-斯特恩贝格二氏细胞(简称R-S细胞)为其特点,该细胞具有高度分核及多个大核仁的多染色体性巨大间细胞,是为霍奇金氏病特有的细胞组织态。在病理上淋巴肉瘤分两型,即淋巴母细胞型及淋巴细胞型淋巴肉瘤。网织细胞肉瘤分成熟和未成熟型。由其他组织构成的纵隔肉瘤纤维、脂肪和平滑肉瘤等。纵隔淋巴系统多恶性程度高、生长快、易转移。纤维肉瘤生长慢,细胞分化不良者可恶变并向远转移。平滑肉瘤脂肪肉瘤恶性程度低。

纵隔淋巴管:二者均少见,多位于前、后上纵隔,淋巴管多位于前纵隔和后上纵隔,左右胸部的生长位置大致相似。

先天性纵隔囊肿:包括心包囊肿气管囊肿食管囊肿心包囊肿胚胎期组成心包腔的苞遗留的组织成,多贴附于心包外壁,囊肿的壁薄而透明,内壁为间皮细胞,囊含澄清液体。气管囊肿来自胚胎期前肠部位,随气管发育进入胸腔成。囊壁被有假复层纤毛上皮,并有在的平滑和软。囊含有黄色粘液。常位于气管隆突附近,可突出于前后或上纵隔,部位变化较多,恶变者极少。食管囊肿胚胎上消化道空末能互相融而发生。囊肿的粘膜多是典型的粘膜,部分有分泌酸的功能。外壁与食管壁相似,由环纵两层平滑组成。囊肿层与食管层多融为一体,无明显界限,层外面无浆膜,与食管间一般无瘘道通连。

急性纵隔炎:各种原因感染后起的急性纵隔结缔组织化脓性炎症。如胸部贯通性外伤食管气管破裂、穿孔。食管气管镜检查穿孔,以及食管溃疡穿孔等。手术后感染,食管术后瘘,腹膜后感染向上延至纵隔,口腔颈部感染向下蔓延,均可纵隔炎

慢性纵隔炎病因不明。据文献报道,结核、上呼吸道感染、流感、肺炎、化脓性感染、组织包浆菌病、放线菌病、放射治疗、梅毒等均可起此病,多数由非特异性炎症造成。慢性纵隔炎是造成上腔静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亦是该病的晚期表现。

纵隔疝:原因是一侧胸腔压大于对侧,压力大的一侧压迫纵隔疝入薄弱的一侧。如一侧、高压气胸、大量胸腔积液、巨大囊肿等推挤。或发生膈疝的一侧因胸腔病变起严重纤维收缩、不张或该侧全切除后,可牵拉健侧,产生纵隔疝纵隔疝与纵隔移位不同。但二者常同时存在。纵隔移位是由于病侧压力大或病侧广泛的纤维收缩推移或牵拉,使整个纵隔器官向另一侧移位。

纵隔肿:纵隔胸膜结缔组织间隙充有体为纵隔肿,是一个体征而非单独疾病。多因破裂,体由间质肿的管周围间隙逐渐侵入纵隔;也可因脏层胸膜及纵隔胸膜破裂,体进入胸膜造成的气胸气管气管食管穿孔,体由管壁外间隙进入纵隔。纵隔的体可继续沿柱前筋膜间隙、气管、大管周围间隙上至颈部,成颈部下气肿;或因体胀破纵隔胸膜进入胸膜腔造成气胸。此外,肠破裂,肠系膜、后腹膜间隙上至纵隔;也可由发生在颈部的下气肿下窜至纵隔;使用人工呼吸器压力过高、人工手术后腹膜均可纵隔肿。外伤时,如食管气管刺伤、胸部损伤导致的气管气管食管断裂,体进入纵隔;医原性外伤,如腔镜检查、气管时,也可使体溢入皮下扩至纵隔,纵隔肿。纵隔症状的轻重可因量多少、有无继发感染而异。单纯纵隔肿可有气短胸闷、呼吸不畅等。因外伤伴发高压气胸可有呼吸困难、甚至危及生命。

诊断

甲状腺肿(或肿):是常见的纵隔肿病理组织检查多数具有完整的纤维包膜,呈结及分状,质地较软,或具中等硬度。剖面呈白色或生肉色,亦可有囊性变、出或坏死,体大小不一,2~30cm或更大。组织细胞态分为上皮细胞(腺状上皮为)、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为)和混型(兼有两种细胞)三种。此外还有梭细胞,亦归上皮型,胸腺分为恶性及良性两种。恶性者仅占胸腺的 20~43%,良性者具有完整的包膜,非侵袭性生长;恶性者体缺乏完整包膜,侵犯周围组织,若侵犯胸膜可发生胸腔积液。若发现组织管侵蚀,或细胞组织检查可见到细胞核深染及大量分裂相细胞,可能为恶性病变。但多数恶性变者不伴此组织的特征,故需结临床手术所见及病情发展过程予以确诊。

畸胎类肿囊肿畸胎病理组织观察囊性肿物呈光滑。实质性者呈分状,有继发感染时与周围组织器官固定难分。囊性者内壁被以假复层纤毛上皮、柱状或鳞状上皮,外壁为纤维组织,感染时增厚。囊容物为粘稠混浊的黄或色液,并含有毛发、牙齿、皮脂腺、固醇结晶、肉、软骼、管等,或含有腺、胸腺甲状腺气管上皮、肠上皮和肝脏组织。畸胎类肿增大可压迫附近器官,感染时向临近组织破溃,能破入气管中、心包、颈胸部皮下和胸腔,少数破入上腔静动脉动脉,可导致大出

纵隔神经原肿:良性神经原肿有包膜,表面光滑(神经纤维包膜有时不完整),中等硬度,呈结状、哑铃状,一半在胸,一半在椎间孔,肿基底部亦可呈蒂状或分枝状。其剖面呈淡黄或黄白色,可有多个小囊腔,含粘液。常伴有出、坏死和玻璃样变。但上述常见的三种神经原肿在临床、 X射线检查甚至手术时肉眼观察,皆不易区分。镜下观察神经纤维可见到神经纤维的各部分组织,及包绕神经纤维的鞘细胞,神经轴突及大量纤维组织。施万氏在镜下可见到两种细胞:一种细胞核大、胞浆少,有突起。一种胞核小,胞浆多。神经细胞可见到大量交感神经细胞并有轴突和基底膜。

纵隔淋巴类肿及其他肉瘤淋巴位于中纵隔。分为霍奇金氏病和非霍奇金氏淋巴两类,后者包括淋巴肉瘤和网状细胞等。其他纵隔肉瘤纤维、脂肪和平滑。纵隔淋巴管 ,二者均少见,多位于前、后上纵隔,淋巴管多位于前纵隔和后上纵隔,左右胸部的生长位置大致相似。

临床表现 ①压迫症状,肿体积小时可无症状。体积大可压迫附近器官而发生相应症状。如压迫上腔静出现上腔静梗阻综征,被阻上腔静一侧的静压升高,有时可达 20~50cmH2O。患者直立时可见颈静充盈,活动后减轻。静瘀血严重时可有紫绀肝大、上胸壁皮下静充盈成侧支环等。及支气管受压可呼吸困难不张。神经受压可使神经麻痹、声哑;压迫神经可使膈肌麻痹。②局部症状,如肿所在部位有胸痛、呼吸不畅、喘鸣气短胸闷咳嗽发热、咯咯血等。若巨大肿和囊破入心包,可产生急性心包填塞。畸胎类肿病人可咯出毛发、牙齿、皮脂腺等物。侵入脊髓腔,可压迫脊髓发生截瘫。③胸部以外的全身表现,如胸腺并各种免疫反应异常及疾病,发生重症无力

诊断 投照X射线正、侧位胸,尤其是胸侧位及斜位X射线透视及照相,有助于纵隔肿的定位及鉴诊断。纵隔断层 X射线检查可进一步确定病变在纵隔的位置、性质与纵隔器官系。

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成像(CT)  用于纵隔肿的诊断和鉴诊断,不但能发现常规X射线查不到的早期微小肿灶,而且能详细地查出肿与周围器官连,便于决定手术治疗的法。此外,据CT值的大小,能较确地作出肿的良恶、囊性、实性及脂肪组织等定性鉴诊断。

先天性纵隔囊肿:包括心包囊肿气管囊肿食管囊肿

临床表现  心包囊肿很少压迫心脏症状少,生长慢。气管囊肿成人很少有症状,小儿可发生呼吸困难,压迫食管,并可破入气管继发感染食管囊肿症状婴儿多见,可发生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咳嗽。若囊壁发生溃疡起出致死。

诊断  胸部 X射线透视是简易的诊断法,可以转动体位从不同的位检查囊肿状部位,有无管搏动(与)等。心包囊肿多为角靠前的阴影,密度淡而均匀,边锐利,与心包影分不气管囊肿阴影,边缘锐利、影像密度均匀,与气管相通,可有液面。食管囊肿表现为食管部分膨胀,阴影与食管不能分离,三者要是手术治疗。

纵隔炎纵隔疝纵隔肿的诊断:X射线检查为重要法。纵隔炎表现为纵隔加宽;纵隔疝从不同体位(后前、侧位)X射线观察,或投照断层,可显示疝与气管食管的位置,并判定是否为纵隔移位。超过气管向对侧延伸的透亮区为疝入对侧的组织纹理稀少。气管造影可缺乏气管影像;纵隔肿在后前位 X射线胸上可见到白色条状的纵隔胸膜黑色的纵隔结缔组织影像推向两侧。尤以左侧心包外缘处明显,沿降动脉外缘亦可见到带,并可见到体沿颈深部筋膜间隙直达颈部呈黑色透亮区。侧位胸可见到胸骨后间隙增深的透亮影。心包要于部集聚,并可见到心包反折的穹窿。而纵隔肿则在上纵隔两侧较明显。

鉴别

急性纵隔炎:各种原因感染后起的急性纵隔结缔组织化脓性炎症。如胸部贯通性外伤食管气管破裂、穿孔。食管气管镜检查穿孔,以及食管溃疡穿孔等。手术后感染,食管术后瘘,腹膜后感染向上延至纵隔,口腔颈部感染向下蔓延,均可纵隔炎。其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高热寒战头痛气短。感染下时可发生腹痛黄疸。侵及胸腔时,可发生急性脓胸,亦可底限局性脓胸。重者可发生感染性休克

慢性纵隔炎病因不明。据文献报道,结核、上呼吸道感染、流感、肺炎、化脓性感染、组织包浆菌病、放线菌病、放射治疗、梅毒等均可起此病,多数由非特异性炎症造成。慢性纵隔炎是造成上腔静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亦是该病的晚期表现。随侧环的建立,症状可逐渐好转。由恶性肿起的上腔静梗阻则日渐加重。

纵隔疝:纵隔胸膜的一部分纵隔进入对侧胸膜,称为纵隔疝。此为一种症状,并非单独的疾病。发生的原因是由于后纵隔有两处解剖薄弱区:一处在动脉弓和奇静以上,相当于第3~5胸椎水平,前界为食管气管和大管,后界为柱;另一处在动脉和奇静相当于第5胸椎以下,前界为心脏和大管,后界为降动脉柱。以前上纵隔疝较多见。

发生纵隔疝的原因是一侧胸腔压大于对侧,压力大的一侧压迫纵隔疝入薄弱的一侧。如一侧、高压气胸、大量胸腔积液、巨大囊肿等推挤。或发生膈疝的一侧因胸腔病变起严重纤维收缩、不张或该侧全切除后,可牵拉健侧,产生纵隔疝纵隔疝与纵隔移位不同。但二者常同时存在。纵隔移位是由于病侧压力大或病侧广泛的纤维收缩推移或牵拉,使整个纵隔器官向另一侧移位。纵隔疝以对侧胸部原发病变(如、高压气胸)及隔疝本身造成的压迫症状。可有呼吸困难咳嗽气短喘鸣音。重者可影响心脏量而发生呼吸环衰竭。

纵隔肿:纵隔胸膜结缔组织间隙充有体为纵隔肿,是一个体征而非单独疾病。多因破裂,体由间质肿的管周围间隙逐渐侵入纵隔;也可因脏层胸膜及纵隔胸膜破裂,体进入胸膜造成的气胸气管气管食管穿孔,体由管壁外间隙进入纵隔。纵隔的体可继续沿柱前筋膜间隙、气管、大管周围间隙上至颈部,成颈部下气肿;或因体胀破纵隔胸膜进入胸膜腔造成气胸。此外,肠破裂,肠系膜、后腹膜间隙上至纵隔;也可由发生在颈部的下气肿下窜至纵隔;使用人工呼吸器压力过高、人工手术后腹膜均可纵隔肿。外伤时,如食管气管刺伤、胸部损伤导致的气管气管食管断裂,体进入纵隔;医原性外伤,如腔镜检查、气管时,也可使体溢入皮下扩至纵隔,纵隔肿。纵隔症状的轻重可因量多少、有无继发感染而异。单纯纵隔肿可有气短胸闷、呼吸不畅等。因外伤伴发高压气胸可有呼吸困难、甚至危及生命。

纵隔炎纵隔疝纵隔肿的诊断和治疗:X射线检查为重要法。纵隔炎表现为纵隔加宽;纵隔疝从不同体位(后前、侧位)X射线观察,或投照断层,可显示疝与气管食管的位置,并判定是否为纵隔移位。超过气管向对侧延伸的透亮区为疝入对侧的组织纹理稀少。气管造影可缺乏气管影像;纵隔肿在后前位 X射线胸上可见到白色条状的纵隔胸膜黑色的纵隔结缔组织影像推向两侧。尤以左侧心包外缘处明显,沿降动脉外缘亦可见到带,并可见到体沿颈深部筋膜间隙直达颈部呈黑色透亮区。侧位胸可见到胸骨后间隙增深的透亮影。心包要于部集聚,并可见到心包反折的穹窿。而纵隔肿则在上纵隔两侧较明显。对急性纵隔炎首要的是治疗病因、控制感染及支持疗法(输、输液、给氧)。慢性纵隔炎伴有严重上腔静梗阻时需用外科手术建立侧环和管搭桥术。对纵隔疝的治疗,要是治疗原发病,去除病因,可使纵隔疝很快恢复。纵隔肿若只有少量体,可不治自消。重者也是治疗病因(如外伤肿、破裂等)。若体吸收慢造成病人呼吸困难或影响发音时,可作胸骨切迹上切达皮下组织

预防

急性纵隔炎首要的是治疗病因、控制感染及支持疗法(输、输液、给氧)。慢性纵隔炎伴有严重上腔静梗阻时需用外科手术建立侧环和管搭桥术。对纵隔疝的治疗,要是治疗原发病,去除病因,可使纵隔疝很快恢复。纵隔肿若只有少量体,可不治自消。重者也是治疗病因(如外伤肿、破裂等)。若体吸收慢造成病人呼吸困难或影响发音时,可作胸骨切迹上切达皮下组织

"hasImageCarousel":null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