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胸痛
病理病因
病因
心源性胸痛是由心脏疾病引起的疼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及损伤的各种疾病均可引起,典型的心源性胸痛为冠心病心肌缺血所致的心绞痛.
发病机制
各种刺激因子如缺氧、炎症、肌张力改变、肿瘤浸润、组织坏死及理化因子均可刺激胸部感觉神经纤维,产生痛觉冲动,上传至大脑皮质的痛觉中枢,引起胸痛。非胸部内脏疾病引起的胸痛是由于存在放射痛(radiating pain)或牵涉痛(referred pain),原因是内脏病变于相应区域体表的传入神经进入脊髓同一阶段并在后角发生联系,顾来自内脏感觉冲动可直接激发脊髓体表感觉神经元,引起相应体表区域的痛感。
临床分类
常用检查方法
超声心动图检查系将超声探头置于胸壁、食管内,对立体的心脏进行无数切面扫描、综合分析心脏各结构的位置、形态、活动与血流特点,从而获得心血管疾病的解剖、生理、病理及血流动力学诊断资料。近年来食管内超声、血管内超声、心血管三维超声成像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拓宽其应用范围,大大提高了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
威廉征
威廉征(William's sign)是胸部检查项目之一,有三种情况:①在胸腔大量积液时,病人取坐位,检查者以同等力量自上而下叩诊其胸部,并两侧对比。若患侧第二肋间呈高调浊音,其下则为浊鼓音,再往下为实音,即为此征。②肺尖结核的早期,同侧膈肌吸气时,运动减弱;其方法同利腾现象。③慢性粘连性心包炎时,嘱病人取仰卧。
心电图
心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由起搏点、心房、心室相继兴奋,伴随着生物电的变化,通过心电描记器从体表引出多种形式的电位变化的图形称为心电图(简称ECG)。心电图是心脏兴奋的发生、传播及恢复过程的客观指标。心电图是帮助判断心脏电活动是否正常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冠心病诊断中最早、最常用和最基本的诊断方法。
腰臀围比例是人体脂肪分布的指标,过多脂肪积聚于腰间与患有慢性疾病(如: 心脏病、糖尿病等)有关。体脂肪之分布可分为两型上身肥胖型与下身肥胖型; 上身肥胖型比较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危险,故可利用腰围与臀围之比例来诊断,若男性大于0.9,女性大于0.85,则为上身肥胖。皮下脂肪层具有保温的功用,厚度增加也反映体内的脂肪增多。
鉴别诊断
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疼痛,临床可由心电图,心肌酶学及冠脉造影检查确诊.
1、 咯血伴胸痛:咯血(hemoptysis)是指喉部以下的呼吸器官出血经咳嗽动作从口腔排出咯血首先须与口腔、咽、鼻出血鉴别口腔与咽部出血易观察到局部出血灶。鼻腔出血多从前鼻孔流出,常在鼻中隔前下方发现出血灶诊断较易。有时鼻腔后部出血量较多,可被误诊为咯血如用鼻咽镜检查见血液从后鼻孔沿咽壁下流,即可确诊。大量咯血还须与呕血(上消化道出血)相鉴别前者常有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心脏病等病史,出血前有咳嗽、喉部痒感胸闷感,咯出血液为鲜红色,混有泡沫痰一般无柏油样便;后者常有消化性溃疡肝硬化等病史出血前有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呕出血液为棕黑色或暗红色、有时为鲜红色,混有食物残渣胃液,有柏油样便,可在呕血停止后仍持续数天。
2、不典型胸痛:不典型胸痛,其胸痛症状不典型,临床上胸痛,胸部不适是常见的症状,其临床表现各异。比如胃疼、脖子疼、牙疼、嗓子疼等等。
3、心绞痛:心绞痛(angina pectoris)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其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感觉,可伴有其他症状,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常发生于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每次发作3~5min,可数日一次,也可一日数次,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本病多见于男性,多数病人在40岁以上,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受寒、阴雨天气、急性循环衰竭等为常见的诱因。
用药治疗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