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症状百科   
[0]

新生儿心力衰竭

新生儿力衰竭(衰)是新生儿常见的危重急症之一,病情发展迅速,临床表现不典型,与年长儿表现也有很大不同,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较难及时诊断,而贻误病情,因此必须提高对衰的认识和警惕,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新生儿力衰竭的常见原因有危重症先天性心脏病如复杂青紫型先病和大分流性管畸早产动脉导管、围产期窒息损害、持续性动脉高压、严重律失常等。一、左衰诊断标准:(一)呼吸困难......
目录

病因

新生儿力衰竭的常见原因有危重症先天性心脏病如复杂青紫型先病和大分流性管畸早产动脉导管、围产期窒息损害、持续性动脉高压、严重律失常等。

诊断

一、左衰诊断标准:

(一)呼吸困难:左衰最常见症状。包括劳力性呼吸困难咳嗽端坐呼吸、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是因瘀血活量减低起。病人常在熟睡中憋醒,有窒息感,咳嗽频繁。

(二)咳嗽咳痰咯血气管粘膜淤所致,常于夜间发生,坐位时咳嗽可减轻,白色浆液性沫状为其特点。若气管粘膜下扩张的管破裂,则可咯血

(三)其它:可有心脏扩大、疲乏无力失眠心悸少尿功能损害症状等。

二、右衰诊断标准:

(一)上腹胀满:衰竭早期症状,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上腹胀痛。

(二)颈静怒张:衰竭的明显征象。

(三)水肿衰性水肿多先见于下肢,呈凹陷性水肿,重者可波及全身,多于傍晚出现或加重,休息一夜后可减轻或消失。

(四)紫绀衰竭者多有不同程度的紫绀

(五)神经系统症状:可有神经过敏失眠,嗜睡等症状

(六)心脏体征:要为原有心脏病表现。

三、全衰诊断标准:

是右衰继发于左衰而成的全衰。当右衰出现后,右量减少,因此阵发性呼吸困难症状反而有所减轻。扩张型肌病等表现为左室同时衰竭者,征往往不很严重,衰竭的表现要为量减少的相症状和体征。

鉴别

一、先天性心脏病与新生儿力衰竭

新生儿先病的发病率为0.6%~0.8%,是造成新生儿力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在新生儿时期即可出现力衰竭的先要为青紫型复杂性畸,如完全性大动脉换位、极重型法洛四联症三尖瓣锁、完全性异位回流、动脉单干、发育不良或右发育不良综征等。1987年2月~2001年4月,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动图连续探查新生儿先病924例,其中青紫型心脏病188例,均为复杂畸,发生力衰竭者36例,占19%,5例于生后4~10天死亡。近年来,新生儿先病的诊治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危重型新生儿先病病情发展迅速,需要及时诊断和早期治疗。由于新生儿心脏病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凭临床症状、体征无法判断心脏病的类型。研究资料表明,彩色多普勒超声动图能准确诊断新生儿先病的类型,具有图像清晰、安全、无创伤等优点,对指导新生儿先病的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除了青紫型复杂先病外,新生儿危重先病的另一种类型是大型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和完全性房室隔缺损,这些畸由于存在大量左向右分流,使功能负担严重加重,极易发生力衰竭,甚至造成死亡。但如果能给予早期干预,必要时进外科手术,往往可获得较好的预后。

新生儿力衰竭的病因中,值得一提的是早产动脉导管早产动脉导管是导致早产力衰竭的要原因之一,胎龄越小,体重越低,则动脉导管发生率越高,且常与呼吸窘迫综征同时存在,如处理不及时,可导致死亡。出生体重小于1750克者,动脉导管发生率为45%;如果出生体重小于1200克,则发生率为80%。通过动脉导管的左向右分流室容量负荷过重,严重者可出现力衰竭和水肿。另一面,由于早产发育不成熟,表面活性物质分泌不足,这一时期的动脉导管常与呼吸窘迫综征同时存在,因此在出生后2~3天,往往由于呼吸窘迫综征的存在以及机械通气的应用,动脉压力和阻力较高,故通过动脉导管的分流量较少;之后,随着呼吸窘迫综征的好转,机械通气停止,动脉压力和阻力下降,约有30%的患儿出现分流量较大所致的顽固性力衰竭,此时常需要结扎动脉导管以挽救患儿生命。

二、围产期窒息新生儿力衰竭

出生后第一天出现的力衰竭50%以上乃由于窒息所致,如果未得到及时治疗,60%于出生后三天死亡,是围产期要死亡原因之一。围产期窒息并发心脏损害最早于1972年由Rowe等用“新生儿暂时性(transient myocardial ischemia)”来描述,将其要临床表现概括为青紫、呼吸急促力衰竭。以后越来越多的注了这一问题。文献报道,围产期窒息损害的发生率高达20%~51%,其中约有9%~21%的病例发展为力衰竭。

窒息时,缺氧缺起细胞中毒,以及缺后再灌注损伤,导致细胞变性、坏死,这是窒息力衰竭发生的病理基础。此外,持续低氧血症管床的持续收缩,导致环压力和阻力增高,室后负荷增加,对氧的需求增加,而且膜下液供应受压迫,从而加重了膜下的缺性。

在1990年代初期运用超声动图和电图法对58例窒息新生儿进系统研究,发现窒息损害38例,占65.5%,其中力衰竭10例,占损害总数26.3%。病程中7例在一周死亡,病死率占损害18.4%,占力衰竭70%。多数患儿在生后数小时急性起病,常见症状包括青紫、呼吸急促达每分钟50次以上、喂养困难和多汗等,有时吐血沫。要体征:率增快达170次/分以上,音低钝或增强,有时可闻及奔马律,胸骨左缘下部收缩期杂音是常见的重要体征,肝脏肿大达肋缘下3cm以上,严重病例出现压下降、搏细弱。病情轻重与围产期损害及患儿成熟程度有。围产期损害轻、较成熟的患儿,症状出现较晚而轻,恢复较快;反之则症状出现早且重,恢复较慢。

诊断本病应注意下列几点:

① 出生时情况稳定,但24小时出现衰、青紫和呼吸急促症状,有宫窘迫或窒息病史,应考虑本病的可能。

② 房室瓣返流性杂音是本病重要体征之一,但并非所有患儿均出现该体征。

③ 常规电图广泛T波低平或倒置是常见的表现,而如果出现中间前导联ST段压低则为特征性表现。

④ 彩色多普勒超声动图显示重度三尖瓣返流和动脉压力增高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指标,该检查在除外其它心血管疾病以及观察功能面具有重要价值。

⑤ 诊断时应注意与青紫型先病、新生儿透明膜病、持续胎儿环、新生儿炎等疾病鉴

要治疗措施如下:

① 一般治疗:吸氧、保温、纠正糖。高浓度氧吸入有助于解除管收缩、改善缺氧缺状况。

洋地黄:有力衰竭时,予快速饱和,维持2~7天。

利尿:选用速尿等强利尿,应用2~7天。

管活性药物:异丙上腺素、多巴胺酚妥拉明等可试用于上述治疗效果欠佳者。

助呼吸:PaO2<50mmHg时,应使用呼吸器,帮助度过危重期。

⑤ 一氧化氮(NO)吸入:可有效降低动脉压力和阻力,改善窒息新生儿高环压力和阻力的状态,对防止力衰竭的发生、发展,降低窒息新生儿的病死率将具有重要意义。

近2年来展动物实验研究,观察NO吸入对急性低氧性损害具有保护作用,而且这种保护作用与NO吸入动脉压力的迅速下降有密切的系。进一步的临床应用表明,低浓度(5~20ppm)外源性NO吸入可有效降低新生儿动脉压力、改善低氧血症和改善心脏舒张功能。

三、持续动脉高压与新生儿力衰竭

新生儿持续动脉高压,又称持续胎儿环,是由多种病因起的新生儿出生后环压力和阻力持续增高,使由胎儿环过渡到正常“成人”型环发生障碍,以至于在动脉导管和卵孔水平出现右向左分流,从而导致严重的低氧血症和青紫,如处理不及时,可发生力衰竭,以前的病死率高达50%。近年来综治疗和新的治疗法如硫酸镁滴注或NO吸入的应用,新生儿持续动脉高压并发力衰竭的发生和预后已大大改观。治疗成功的键在于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持续胎儿环的治疗应从三面着手,即维持体环,降低动脉压力和治疗原发病。

① 维持体环:患儿如有缺氧、酸中毒压、体温过低糖、低钙等,应具体情况及时治疗。新生儿力衰竭者需酌情应用洋地黄利尿等,洋地黄量必须注意,以免中毒反应。可用正性力药物如多巴酚丁胺量为每分钟2~10ug/kg。

② 降低动脉高压:近年来,一氧化氮吸入已应用于治疗动脉高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由于一氧化氮对动脉具有高度选择性,故不影响体环压力,前也未发现其它严重的副作用,因此是一种有前途的治疗法。在我院的临床研究中,多普勒超声动图检测显示NO吸入后30分钟,动脉高压力和阻力明显下降,之后进一步下降,在18~24小时接近正常水平。NO吸入从10ppm始,若吸入NO 30分钟后TcSatO2监测显示无明显提高(TcSatO2<85%),则逐渐增加吸入NO浓度至20ppm,在TcSatO2>95%及动脉压力显著下降、病情好转后逐渐减量撤离,一般维持24小时或更长时间。在一氧化氮吸入期间,应持续监测吸入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NO2)浓度,并间歇测定中高血红蛋白的浓度,使其水平不超过3%。在我院的临床应用中,上述低浓度NO吸入期间,中高血红蛋白监测均处于正常范围。

在没有条件应用NO吸入的单位,MgSO4静滴注亦是一种降低动脉压的良好法,应用量为:首200mg/Kg,用馏水稀释成10%浓度20~30分钟推注,然后每小时20~50mg/Kg静点滴维持,在TcSatO2>95%及动脉压力显著下降后10~12小时逐步减量而停药。MgSO4静滴注的时间为为4.3±2.9天。MgSO4静滴注也能有效地降低动脉压,但起效较慢,而且有造成体环压力降低的危险,故对于重症患儿应慎用。

预防

(1)阻止可能心脏病原发病的发展,如梗死、压等。

(2)预防已确诊的心脏病发生衰。

(3)尽量减少损害的危险因素,尤其对已有损害的患者,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

"hasImageCarousel":null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心动过缓

下一篇 烟草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