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症状百科   
[0]

收缩压下降

收缩压就是当人的心脏收缩时,动脉的压力最高,此时内壁的压力称为收缩压,亦称高压。高原压症以收缩压降低为,女性较男性发生率高。其发生机制不清,可能因缺氧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迷走神经张力增加,动过缓和外周阻力降低。也有者认为,缺氧通过某些生理活动性物质的作用,使小动脉平滑张力降低和毛细放增多有。其结果是量降低,外周管阻力下降和收缩压下降,舒张压下降不如收缩压明显。高......
目录

病因

高原人体压偏低的原因:

1、高原人为了适应低氧环境,保组织获得更多的液,常会发生毛细管增生,小管扩张,平时不放的侧环也放流通,这样管的周围阻力下降,使舒张压降低。

2、高原人有轻度的动脉压高压,右负荷重,为了心脏收缩的能源,体环压力反射性下降,静息状态下量减少,使收缩压下降

3、高原人小动脉壁平滑细胞含纳量较低+收缩性应激反应也较低。由此可见,压的轻度偏低是一种适应现象,不必过虑,如果乱加治疗,反而破坏了体生理平衡。

4、有少数人由于高原适应机能障碍,出现管舒缩中枢和植物神经功能调紊乱,组织胺含量增高,或上腺皮质机能不足,压过低,对组织灌注不足,出现缺血症状,就会成高原压,但其发病率仅占2.27%。

诊断

在到达高原后数小时或一两天,发生严重的头痛头晕、疲乏、烦躁失眠心悸气短、胸部闷胀、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眼花耳鸣鼻衄、手足发麻或双手抽搐等,症状轻重因人而异。一般1周左右症状逐渐消退,但也有持续较久或迁延成慢性高原病的。

高原病亦称高山病、高原适应不全,是指人体进入高原低氧环境下发生的一种特发性疾病。返回平原后迅速恢复为其特点。本病常在海拔3000m以上高原发病。致病因要是缺氧、冷、干太阳辐射、疲劳养不良也可促进本病发生。高原病是据发病时间分为急、慢性两种,分型虽未完全统一,但一般采取下列法分型。

鉴别

急性高原病

1、高原反应从平原急速进入海拔3000m高原或从低高原进入更高海拔地区后,发生以头痛心慌促、恶心呕吐腹泻症状,称为急性高原反应。此型又称轻型或良性急性高原病。本型发病与进入高原的高度与速度及劳累、情绪紧张、冷、体力负荷等因素有。多发于登山后24小时,一般在1~2周即能适应,症状逐渐消失。

2、高原水肿又称型或重型急性高原病。是在低氧环境中发生的一种特殊型水肿。发病率约为3%。往往在急性高原反应的基础上,多在海拔4000m以上登山后3~48小时发病。也有迟至3~10天者。其特点为剧烈咳嗽、咳红色,有严重的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头痛。严重者少尿志不清。转移至低海拔高原或返回平原后症状可迅速减轻,为本病之另一特点。

3、高原昏迷又称高原水肿或高原脑病。其病理机制为水肿。发病率低但较易起死亡。有人称本病为恶性高原病。患者除早期有急性高原反应症状外,常伴有压增高现象,如剧烈头痛呕吐志恍惚、抑郁或兴奋、谵妄精神症状。患者也可抽搐、嗜睡乃致昏迷。查体可见率增快、呼吸不规则,瞳孔对光反应迟钝等危重体征。

慢性高原病

1、慢性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移居人或世居人凡血红蛋白≥200g/L,红细胞≥6.5×10⒓/L(650万/mm3)及红细胞比容≥0.65(已排除其他原因)的患者,称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常有头昏头痛、记忆力减退、心悸气短胸闷且活动后加重。也可有食欲不振、视力减退及结膜充、面部毛细管显等多面容。

2、高原心脏病是指高原移居人和世居人出现右室肥大(部分患者尚可并左室大),严重者可发生力衰竭的一类心脏病。幼儿多见,心脏常呈弥漫性或球扩大,成人动脉明显突出。患者早期常有头昏头痛失眠心悸、活动后呼吸困难胸闷胸痛前区不适。晚期则可出现症状和体征。

3、高原压异常有高原压与高原压两种。凡在平原压正常,进入高原后,中、青年人收缩压>18.7kPa,舒张压>12.0kPa并有相应症状,返回平原后恢复正常者,称高原压;进入高原后,压低于12.O/6.67kPa,持续2周以上者,称高原压。一般初到高原者,易产生压,1年左右为波动期,久居或世居者,易产生高原压。

4、慢性高原病混型本病指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压及高原心脏病三型中,有两型同时存在者,称为混型。最常见的是红细胞增多症心脏病和红细胞增多症压。

预防

1、高原压常见的症状有:疲乏无力头痛头昏眼花、眩晕、失眠或嗜睡、记忆力减退、食欲下降、怕冷、手足麻木等。

2、但患者一般症状较轻,仍能坚持工作。单纯的高原压症在X线、化验等助检查时亦无特殊阳性发现。高原前在高原常用的治疗法有:

1)注意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做健美操等,以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但应避免剧烈活动,不易久立、曝晒等。

2)人参党参黄芪麦冬升麻五味子等中药对压有一定效果,可服用。

3)一般患者可饮;严重者可试用强的松等激素,但量不宜大,服用时间不能过长。

4)若病情较重,治疗效果不佳,可考虑转低海拔或平原地区治疗。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