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咳
基本内容
中医学对于咳嗽有很准确的命名:“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声有痰为咳嗽”。
临床大多是有声还有痰,或因为有痰刺激咽喉而引起咳,很难截然分开是咳还是嗽,于是
就并称为“咳嗽”。正如《活法机要》所说“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谓无
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是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而咳,动于脾湿因咳而为
嗽也。”
《黄帝内经》对于咳嗽论述很详细,还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历代对咳嗽分类、命名
多又杂,到明代张景岳提出分为“外感、内伤”二类,简明扼要,又实用。对于外感咳嗽,
他提出“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以胜认为,咳嗽虽然起因是“外感、内伤”,但是
直接引起咳嗽的还是“痰湿”为多,所以就特别提出“痰湿咳嗽”,加以讨论。
对于咳嗽的辨证论治,首先要知道咳嗽的时间、节律、性质、声音、加重因素等。
如咳嗽白天多于夜间,咳嗽声重、急剧、或咽痒则咳嗽,多为外感风寒或风热引起;如果
咳声嘶哑、病势急而病程短,为外感风寒或风热;病势缓病程长,为阴虚或气虚。咳嗽声
粗浊者多为风热或痰热伤津。早晨咳嗽阵发加剧,咳嗽连声重浊,痰出咳嗽减轻者,多为
痰湿或痰热咳嗽。午后、黄昏咳嗽加重,或夜间有时有单声咳嗽,咳嗽轻微短促者,多为
肺燥阴虚。夜卧咳嗽较剧,持续不已,少气或伴气喘者,多为日久咳嗽导致气喘的虚寒证。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