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玉米须

玉米须 玉米须(corn silk),又称为龙须,中药,禾本科玉蜀黍植物玉米须为一种丝状、光滑柔软的纤维,来源是玉米花柱柱头,每一纤维都是由柱头延长而成,底部都连接着一个胚珠。成熟时可长至30cm或更长,色呈浅绿色或是黄褐色。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夏、秋果实成孰时收集,除去杂质。鲜用或晒干生用。玉米须含有黄酮、多糖、皂苷等多种功能性成分,在调脂、糖等面有广泛的预防保健功效。玉蜀黍原产......
目录

物种起源

玉米须玉蜀黍原产美洲。明代始传入中国,入药始载于《滇南本草图说》。《纲》云:“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亦罕。其苗俱似蜀黍而肥矮,亦似薏苡。苗高三四。六、七月,成穗,如秕麦状。苗出一苞,如棕,苞上出白须垂垂。久则苞拆子出,颗颗攒簇。子亦大如棕子,黄白色。可炸食之。拆白,如拆糯谷之状。”《植物实图考》也云:“玉蜀黍,《纲》始入谷部,川、陕、两湖,凡山田皆种之。俗呼包谷。山农之粮,视其丰歉,酿磨粉,用均米麦;瓤以饲豕,秆杆干以供炊,无弃物。”所叙所绘皆此种。

形态特征

玉米须高大的一年生栽培植物。秆粗壮,直立,高1~4m,通常不分枝,基部处常有叶片宽大,线状披针,边缘呈波状皱折,具强壮之中脉。在秆着生雄性展的花序雄花序的分枝三棱状,每有2雄小穗,1无柄,l有短柄;每1雄小花含2小花;颖膜质,先端尖;外稃内稃均透明膜质;在抽出柱状的雌花序,雌花序外包有多数鞘状苞片,雌小穗密集成纵排列于粗壮的穗轴上,颖宽阔,先端或微凹,外稃膜质透明。

玉米须常集结成疏松团簇,花柱线状或须状,完整者长至30厘米,直径0.5毫米,淡绿色、黄绿色至棕红色,有光泽,略透明,柱头2裂,叉,质柔软,无,味淡。以柔软、有光泽者为佳。

生长习性

、果期7~9月。

分布范围

粮食作物,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食疗作用

玉米须玉米须味甘、淡,性平;归;质轻渗降。具有利尿消肿,平的功效。水肿小便淋沥黄疸胆囊炎,结石压病,糖尿病,乳汁不通。

功能

玉米须利尿降压功能。

法一:将玉米须采下晒干,每次用30克玉米须干品,也可加冰糖,一日3次,如果用鲜玉米须,有15克即可。

法二:每日取60克玉米须水3碗,分3次饮服,可治压。

法三:玉米须西瓜皮压:取30克玉米须、12克西瓜翠衣,汤代常饮。

养知识

玉米须知识介绍:

玉米须为禾本科玉蜀黍植物玉米花柱头。玉蜀黍一年生草本,全国各地均有栽培,秋季收获玉米时采收,晒干或干。

玉米须常集结成疏松团簇,花柱线状或须状,完整者长至30厘米,直径0.5毫米,淡绿色、黄绿色至棕红色,有光泽,略透明,柱头2裂,叉,质柔软,无,味淡。以柔软、有光泽者为佳。

玉米须补充信息:

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炮制后贮干容器,置通处,防霉,防蛀。

玉米须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玉米须食疗作用:味甘、淡,性平;归;质轻渗降。具有利尿消肿,平的功效。水肿小便淋沥黄疸胆囊炎,结石压病,糖尿病,乳汁不通。

美食做法

玉米须玉米须猪排瘦身汤

材料:玉米须60克,鲜猪排150克。

做法:

1、先将玉米须用清水洗净,去除杂物,泥沙。

2、将鲜猪排用清水洗去污,用刀剁成小块,备用。

3、把全部汤料准备就绪后,将全部汤料同放入沙锅,加进适量清水,用中汤。汤中猪排可当作菜肴食用。去除汤中玉米须残渣,余下汤水可在平时当饮料饮用,也可在一日三餐中饮用。

注意事项:

1、汤中玉米须利尿力较强,若压病患者,小便频多时,宜注意饮用。

2、本汤药材的用量是一个成年人的用量。专家叮咛:玉米须玉米收获季,可用新鲜玉米须则效果更好。鲜玉米须用量应加一倍(即120克)。

药用价值

药材信息

玉米须(《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花柱

【药理作用】

玉米须利尿作用:玉米须对人或家兔均有利尿作用,可增加氯化物排出量,但作用较弱。其水浸膏甲醇不溶部分过透析者(甲)利尿作用最强,无论服、皮下或静注射均有显著效果。利尿作用要是外性的,对脏的作用很弱。

②对环系统的作用:麻醉犬静注射有显著降压作用,但对慢性颈动脉皮桥狗,每日服药,连续3周,并无降压作用。甲在低浓度时对末梢管有扩张作用。

③降糖作用:玉米须的发酵制对家兔有非常显著的降糖作用。

④利、止作用:玉米须能促进胆汁排泄,降低其粘度,减少其色素含量,因而可作为药用于无并发症的慢性胆囊炎、胆汁排出障碍的管炎患者。它还能加速液凝固过程,增加酶元含量,提高数,故可作为药兼利尿药应用于膀胱尿路结石

性味】甘,平。

①《滇南本草》:"性微温,味甘。"

②《现代实用中药》:"甘,平。"

③《四川中药志》:"性平,味甘淡,无毒。"

归经】归膀胱

治】利尿,泄热,平,利。治肾炎水肿,脚黄疸炎,压,胆囊炎,结石糖尿病,吐血鼻渊乳痈

【临床应用】用于急、慢性肾炎水肿,急、慢性炎,压,糖尿病,慢性鼻窦炎,尿路结石结石,小便不利、湿热等症。并可预防习惯性流产

常用选

1.治急性肾炎玉米须60g,西瓜皮30g,蝼蛄7个,生地黄15g,肉桂1.5g。水服,隔日1,连服4~5症状消退后,服济生,每日2次,每日6~9g。(《全国草药汇编》)

2.治吸虫病、硬化腹水玉米须30~60g,冬瓜子15g,赤豆30g。水服,每日1,15为1疗程。(《食物中药与便》)

3.治尿路感染:玉米须15g,金钱草45g,萆薢30g。水服。(《湖北草药志》)

4.治肾炎、初期结石玉蜀黍须,分量不拘,浓汤,频服。(《贵阳市秘》)

5.治尿血玉米须30g,荠菜15g,白茅18g。水去渣,1日2次分服。(《食物中药与便》)

6.治压,伴鼻衄吐血玉米须香蕉皮各30g,栀子9g。水冷却后服。(《食物中药与便》)

7.治急慢性炎:玉米须太子参各30g。水服,每日1,早晚分眼。有黄疸者加茵陈同服;慢性者加锦鸡(或虎杖)30g同服。(《全国草药汇编》)

8.治胆石症(管及总管泥沙状结石,或道较小的结石在静止期者):玉米须芦根各30g,茵陈15g。水服,每日1。(《全国草药汇编》)

9.治糖尿

玉米须60g,薏苡、绿豆各30g。水服。(《福建药物志》)

玉米须30g,黄芪30g,山药30g,木皮12g,天花粉15g,麦冬15g。水服。(《四川中药志》1982年)

10.治慢性鼻窦炎:玉米须晒干、切丝,与当归尾干粉混,入烟斗燃点吸烟,每日5~7次,每次1~2烟斗。(《全国草药汇编》)

11.预防习惯性流产:在怀孕以后,每日取1个玉米玉米须汤代饮,至上次流产的怀孕月份,加倍用量,服至足月时为止。(《全国草药汇编》)

12.治糖尿病:取玉米须30克,猪胰200克,水,食猪胰汤,每天1

13.治慢性前列腺炎:取玉米须6克,马齿10克,水冲饮,每天2

14.治急性膀胱炎:取玉米须50克,车前草20克,甘草6克,水取汁温服,每天2

15.治肾炎水肿:取玉米须30克,车前草30克,水,取汁饮,每日1

16.治妊娠水肿玉米须30克,冬瓜皮60克,加水1000毫升,取300毫升,分2次服,连服5天。

17.治特发性水肿:取玉米须50克,大枣5枚,用水冲饮用,每天1,连服1个月。

18.压、头昏涨:玉米须50g,菊花10g,汤。此为1日量,分早、晚两次服。

19.眩晕:玉米须50g,汤代,每日1,分早、中、晚三次饮用。

20.齿玉米须50g,置保温瓶中,以沸水适量冲,盖闷10多分钟,1日作数次饮完,每日1,7天为1个疗程。

21.玉米须橘皮咳嗽玉米须橘皮各适量。共加水,日服2次;止咳化痰、治风寒咳嗽多。

配伍

1.治风疹块(俗称)和热毒玉米须烧灰,兑醪糟服。(《四川中药志》)

2.治糖尿病:玉蜀黍须一两。服。(《浙江民间草药》)

3.治原发性压病:玉米须西瓜皮香蕉服。(《四川中药志》)

4.治漏:玉蜀黍须晒干,装旱烟筒上吸之。(《浙江民间草药》)

临床应用

1.现代用于黄疸炎、胆囊炎、胆石症等。可大量单用,或与金钱草、茵陈、郁金等配用。

2.现代用于肾炎水肿硬化腹水,以及热淋,小便不利等。前者,可与冬瓜皮、赤小豆马鞭草等同用;后者,可与车前草、连钱草等同用。

3.用于鼻衄齿,出紫癜等。可与生地、白茅黄芩等配伍。

此外,还可用于消渴糖尿病)和压病。可单用大服。

若用该品切成短丝,同当归尾粉混和,燃点吸烟,对慢性鼻窦炎有一定疗效。

[用量、使用注意、忌]

15—60克。吸烟用适量。

研究:

含糖类、苹果酸、柠檬酸、维生素K、无机盐(钾盐特多)等。能促进胆汁分泌,降低其粘稠性及红质的含量。有较强的利尿作用,并能抑制蛋白质的排泄。有增加酶元和加速液凝固的作用。干的也可用。

玉米须在民间应用较广泛,成要有以下四个:

玉米须1.结石石茶)含玉米须、石苇等。具有利尿消炎,通淋镇痛,止化石的作用,用于治疗泌尿系统感染,膀胱炎,肾炎水肿尿路结石血尿尿道灼痛

2.复方金钱草颗粒含广金钱草玉米须等。清热祛湿利尿排石,消炎止痛,用于泌尿系统结石,尿路感染属湿热下注者。

3.消渴天花粉玉米须等。滋养阴,生津,用于多饮多尿,多食,消廋,体倦无力,尿糖及糖升高之阴两虚型消渴症。

4.降糖宁囊含玉米须人参麦冬等,益养阴生津,用于糖尿病属阴两虚者。

相关论述

玉米须1.《注解伤寒论》:重可去怯,余粮之重以镇固。

2.《本草纲》:禹余粮,手、足阳明重剂也。其性涩,故下焦前后诸病。李知先诗曰,下焦有病人难会,须用余粮赤石脂。《抱朴子》云,禹余粮日再服,三日后令人多力。

3.《本草汇言》:禹余粮,养金,固大肠之药也。凡属水土不和,清浊混乱诸疾,用之奏效。

4.《长沙药解》:禹余粮止小便之痛涩,收大肠之滑泄。《伤寒禹余粮,治汗家重发汗,恍惚乱,小便已阴痛者,以发汗太多,阳亡败,湿动木郁,水道不利,便后滞梗涩,尿孔作痛,禹余粮收涩,秘,坎阳续复,则乙木发达,滞而痛止矣。赤石脂禹余粮汤用之治大肠,利在下焦者,以其收湿而敛肠也。

5.《本草求真》:禹余粮功与石脂相同,而禹余粮之质,重于石脂,石脂之温,过于余粮,不可不辨。

6.《吴普本草》:太一禹余粮,生太山。上有甲,甲中有白,白中有黄,如鸡子黄色。九月采,或无时。

7.《雷公炮炙论》:凡使禹余粮,勿用石中黄并卵石黄,此二石真似禹余粮也。其石中黄向里赤黑黄,味淡微跙;卵石黄味酸,个个如卵,有子一块,不堪用也。若误饵之,令人肠干。太一禹余粮,看即如石,轻敲便碎,可如粉也,兼重重如雌黄

8.陶弘景:禹余粮,今多出东阳。鸭卵,外有壳重叠,中有黄细末,如蒲黄,无砂者为佳。今人惟总呼为太一禹余粮,自专是禹余粮尔,无复识太一者。然疗体亦相似,四镇亦总太一禹余粮

9.《唐本草》:太一余粮及禹余粮,一物而以粗为尔。其壳如瓷,不定,初在壳中未凝结者,犹是黄水,中黄子;久凝乃有数色,或青或白,或赤或黄,年多变赤,因赤渐紫,自赤及紫,俱太一,其诸色通谓余粮。今太山不见采得者,会稽、王屋,泽、潞州诸山皆有之。

10.《纲》:《录》言禹余粮生东海池泽及山岛,太一余粮生太山山谷,石中黄出余粮处有之,乃壳中未成余粮黄浊水也。据此则三者一物也。生于池泽者为禹余粮,生于山谷者为太一余粮,其中水黄浊者为石中黄水,其凝结如粉者为余粮,凝干如石者为石中黄。其说本明,而注者度,反致义晦。晋、宋以来,不分山谷池泽所产,故通称为太一禹余粮,而苏恭复以紫赤色者为太一,诸色为禹余粮,皆由末加详究本文也。寇宗奭及医乃用石壳为禹余粮,殊不察未成余粮黄浊水之文也,其壳粗顽不入药。《庚辛册》云:太一禹余粮阴石也,所在有之,层叠,深紫色,中有黄土曰石黄,其性最热,冬月有余粮处,其雪先消。《云林石谱》云,鼎州祈阁山出石,石中有黄土之为太一余粮,色紫黑,礧块大小扁,外多粘缀碎石,涤去黄土,即空虚,可贮水为砚。《房鉴源》云,五色余粮及石中黄,皆可干末出金色

11.《纲的矿物史料》:禹余粮是黄或紫色粉末,产生在鸭卵的甲壳中,这一甲壳是重重甲错的。和太一余粮的差,只是一生池泽中,一生在山谷中。就这种状看来,乃是黄粉末状褐矿。这种粉末在褐矿的结核中常常看到。笔者曾在山西大同泉镇的侏罗纪煤系中见到很多。大小不等,打时层层落,层与层间都有黄色紫色粉末。和上述的状产况,完全一样,是褐矿的天然粉末。就《本草》上的药理性质来讲,也和赭石很相近,应该算是一类矿物,都是氧化高。褐矿本身性质是有很多不相同的地,可以产生在平地土中,可以产生在池泽中,也可以产生在地层中。这就是苏颂所说的:'图上者全是山石之,都不作卵状。'图乃是画的产地状,没有把卵在地层状画出来。

12.《岭南采药录》:“玉米须猪肉汤治糖尿病,又治小便淋沥砂石,苦痛不可忍,汤频服。”

13.《现代实用中药》:“玉米须利尿药,对脏病、浮肿性疾病、糖尿病等有效。又为胆囊炎、胆石症、炎性黄疸等的有效药。”

14.《滇南本草》:宽肠下气。治妇人乳结,乳汁不通,红肿疼痛,怕冷发热头痛体困。

15.《岭南采药录》:和猪肉汤治糖尿病。又治小便淋沥砂石,苦痛不可忍,汤频服。

16.《民间常用草药汇编》:能降压,利尿消肿。治、红崩。

17.《四川中药志》:清血热,利小便。治黄疸风热,出疹,吐血及红崩。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乳腺钙化

下一篇 玉米轴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