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禹州漏芦

禹州漏芦为菊科植物蓝刺头EchinopslatifoliusTausch.的干多年生草本,高35-65cm,全体被白色蛛丝状毡毛。,外面黄棕色直立,通常单一。互生,近基部较大,有柄,上部无柄,叶片,羽状分裂,裂三角或卵状披针,边缘有尖刺,多数小头状花序天蓝色,瘦果杯状,表面有淡黄色长毛。期7-9月,果期9-10月。中药称:禹州漏芦 英文:R......
目录

基本资料

  中药称:禹州漏芦

  英文:RADIXECHINOPSIS图片

  拼音:YuzhouLoulu

  界:植物

  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纲: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又称木兰纲。

  亚纲:菊亚纲(Asteridae)

  :菊(Asterales)

  科:菊科(Asteraceae),是菊亚纲最大的1科。

  亚科:管状亚科(CarduoideaeKitam.)

  族:蓝刺头族(EchinopsideaeCass.)

  属:蓝刺头属(EchinopsLinn.)

  种:禹州漏芦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晒干。性味归经:苦、。归

  功能与治:清热解毒,排脓止,消下乳。用于诸疮乳痈肿痛,乳汁不通,瘰疬疮毒。又用作驱蛔

  用法与用量:4.5~9g

  注意:孕妇慎用。

  贮藏:置通处。

  

植物形态

  ①禹州漏芦,又:和尚头、独山牛蒡图片

  多年生草本,高25~65厘米。主根粗大。直立,单一,密生蛛丝状毛及白色柔毛。基生有长柄;叶片,长12~25厘米,宽5~10厘米,羽状全裂呈琴,裂常再羽状深裂或浅裂,两面均被蛛丝状毛或粗糙毛茸;中部及上部较小,有短柄或无柄。头状花序生,大,直径5~6.5厘米;总苞广钟总苞干膜质,多列,外列与中列匙,先端有扩大成撕裂状的附属体,最一列狭披针线形,较外列为长;全部管状,淡红紫色花冠长2~3厘米,先端5裂;雄蕊5,花药;子房下位,花柱伸出,柱头2裂,紫色瘦果,长约5~6毫米,黑褐色,有宿存之羽状冠毛期5~7月。果期6~8月。

  生于向阳的山坡、草地、路边。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蒙古、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地。②蓝刺头,又:华州漏芦禹州漏芦

  多年生草本,高35~65厘米,全株被白色蛛丝状毡毛。直立。互生,近较大,有柄;上部无柄;叶片,长4~10厘米,宽2~6厘米,羽状分裂,裂三角或卵状披针,先端锐尖,边缘

  有尖刺,上面暗黄绿色,被蛛丝状毛,下面密被白色蛛丝状毡毛,呈白色。多数小头状花序,直径2.3~3.5厘米;小头状花序白色刚毛状的外总苞,基部联,向上有鳞片总苞2轮,轮较外轮长,披针,长约1厘米,宽约2毫米,中脉端伸出成刺,上郎天蓝色,下部淡绿白色总苞有一管状,长约1.5厘米,先端5裂,天蓝色,冠毛不发达;雄蕊5,花药;子房倒钟,被茸毛,柱头2裂。瘦果杯状,被白色长毛。期7~9月。果期10月。

  

药物性状

  禹州漏芦,为蓝刺头的干,呈类,上粗下细,稍扭,长10~30厘米,直径1~2厘米。外皮灰褐色或灰黄色,粗糙,有纵皱纹,端丛生棕色硬毛,为残存的叶柄维管束,下端偶有分枝。质坚,不易折断,断面外圈褐色有黄、黑相间的菊花纹。无臭,味微涩。以条粗、坚实者为佳。呈类、稍扭,长短不一,直径0.5~1.5cm。表面土黄色或灰棕色,粗糙,具纵皱纹,端有纤维棕色硬毛,为残存的叶柄维管束。质坚,断面粗纤维状,皮部棕色,木部具黄黑相间的菊纹,微,味微涩,以条粗长,表面土棕色,质坚实,长短整齐者为佳。安徽、湖北、河南等地。

  

药理作用

  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图片

  蓝刺头碱的作用与士的宁相似,小量对动物表现兴奋作用,大量则起痉挛,以后出现全身抑制,对巴比妥起的小睡眠有苏醒作用,并能兴奋神经肉装置,促进周围神经的恢复过程。临床上可治疗各种不全麻痹症及由于末梢或中枢性运动神经原传导障碍之瘫痪,对全身性衰弱基础上的管性养不良的病人有强壮作用。对实验性创伤麻痹亦有治疗作用。②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蓝刺头碱对麻醉猫可压下降,收缩力增强,对离体蛙可使收缩张力上升,收缩幅度减弱,高浓度可使心脏停止于收缩期,对离体兔表现管扩张。国外将其果子用于压及动脉粥样硬化病人,作为强

  ③其他

  蓝刺头碱可使猫离体肠管张力增加,对兔离体肠管则抑制。其致痉作用较士的宁弱,提高反射活动的量(3~6毫克/公斤)与致死量(600~650毫克/公斤)相差很大,毒性较低。

  

功用主治

  清热解毒,消肿排脓,下乳,通筋。治发背,乳房肿痛。乳汁不通,瘰疬恶疮,湿痹图片

  拘牵,疼痛,热毒痢,痔疮。①《本》:“皮肤热,恶疮湿痹,下乳汁。”②《录》:“止遗溺,热疮痒如麻豆,可作汤。”

  ③陶弘景:“疗诸瘘疥。”

  ④《药性论t》:“治身上热毒生恶疮,皮瘙痒瘾疹。”

  ⑤《本草拾遗》:“杀虫,洗疮疥用之。”

  ⑥《日华子本草》:“治小儿壮热,通小肠,(治)泄尿血赤眼,乳痈发背,瘰疬,肠风,排脓,补,治扑损,续筋金疮,止长肉,通经脉。”

  ⑦《山西中药志》:“清热凉血,治热毒痢,鼻衄,温疫等症。”

  

药材选方

  ①治作二日后,退毒下脓:黄芪(生用)、连翘各一两,大黄一分(微),漏芦一两(有白茸者),甘草半两

图片  (生用),沉香一两。上为末,姜、枣汤调下。(《集验漏芦汤)。②治乳妇壅塞,乳汁不,及经络凝滞,乳胀痛,留蓄毒,或作肿:漏芦二两半,瓜蒌十个(急烧焦存性),蛇蜕十条()。上为细,每服二钱,温调服,不拘时,良久吃热羹汤助之。(《局漏芦)。

  ③治瘰疬,排脓、止痛、生漏芦连翘地丁、贝母、金银甘草夏枯草等分。水服。(《本草汇言》)。④治皮肤瘙痒,阴疹,毒,疮疥:漏芦荆芥白鲜皮浮萍牛膝当归蕲蛇枸杞子各一两,甘草六钱,苦参二两。浸酒饮。(《本草汇言》)。

  ⑤治腮腺炎:一钱,漏芦一钱半,牛蒡子四分,甘草五分。水服。(《新疆草药手册》)。

  ⑥治,筋拘挛,疼痛:漏芦半两(去芦头,麸),地龙(去土,)半两。上二味捣罗为末。先用生姜二两取汁,蜜二两,同三、五沸,入好,以瓷器盛。每用七分盏调药末一钱半匕,温服不拘时。(《圣济总录》古圣)。

  ⑦治小儿无辜痢,羸弱,不欲饮食,及虫动作,多吐清水:漏芦二两,猪肝一两(煿干),楮树白皮一两(锉)。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一、二百杵,如弹子大。每服以温水研一九,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分减服之。(《圣惠漏芦)。

  ⑧治冷劳泄痢,及妇人产后带下诸疾:漏芦(去芦头)一两,艾(去梗)四两。上二味,捣罗为末,用米三升,入药末一半,先成膏,后入余药和梧桐子大。每服三十,温米饮下,食前服。(《圣济总录》漏芦)。

  ⑨治室女月术不调:漏芦(去芦头)、当归(切,)、红花子、壳(去瓤,麸)、白茯苓(去黑皮)、人参各半两。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圣济总录》漏芦汤)。

  ⑩治白秃:五月收漏芦草,烧作灰,膏和使涂之,先用盐汤洗。乃。(《补缺肘后》)。

  

名家论述

  ①《纲》:“禹州漏芦,下乳汁、消热毒、排脓、止、生、杀虫,故东垣以为手,足阳明药,而古图片

  发背,以漏芦汤为首称也。庞安常《伤寒论》治及预解时行痘疹热,用漏芦,云无则以山栀子代之,亦取其能解热,盖不知其能入阳明之故也。”②《本草疏》:“禹州漏芦,苦能下泄,咸能软坚,能除热,而通利之药也。故皮肤热,恶疮湿痹,下乳汁。”

  ③《本逢原》:“禹州漏芦,《本》治热毒恶疮,下乳汁,以其能利窍也,为消毒排脓杀虫要药。盖咸能软坚,能解毒,故服之必大便作泻,使从下而出也。”

  ④《本草求真》:“禹州漏芦遗精尿血能止,亦因毒解热除自止之意,非因漏芦寓有收涩之功也。”

  ⑤《本续疏》:“禹州漏芦,《本》谓其下乳汁,《录》谓其止遗溺,旨实相反,何欤夫溺以温化而通,乳以清纯而下。遗溺因乎热,乳不下亦因乎热,非有二也。惟其利水由于除热,是以能使不应者归于应,而应者不得应而不,则漏芦者谓为疡湿可也。”

  ⑥《本草正义》:“禹州漏芦,滑利泄热,与王不留功用最近,而苦直泄,尤其过之。苟非实热,不可轻用。不独耗阴,尤损正气。《日华》谓通小肠,治泄肠风乳痈,排脓止痛,通经脉,皆惟实热之症,可以暂用。”

  

化学成分

  祁州漏芦含挥发油。新疆蓝刺头果实含蓝刺头扔碱,种子含蓝刺头碱及蓝刺头宁碱。

  的研究禹州漏芦(EchinopslatifoliusTausch)噻吩类化成分。法采用反复硅柱层析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其化结构。结果从禹州漏芦中分离得到6个噻吩类化物,即5-(丁烯-3--炔1)-2,2′-联噻吩[5-(but3-en-1-ynyl)-2,2-′bithiophene,1]、α-三联噻吩(-αterthienyl,2)、卡多帕亭(cardopatine,3)、5-乙酰-基2,2′-联噻吩(5-acetyl-2,2-′bithiophene,4)、5-(3-乙酰氧基-4-异戊酰氧基丁炔-1)-2,2′-联噻吩[5-(3-acetoxy-4-isovaleroyloxybut-1-ynyl)-2,2-′bithio-phene,5]、5-(4-羟基丁炔-1)-2,2′-联噻吩[5-(4-hydroxybut-1-ynyl)-2,2-′bithiophene,6]。结论化物4-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急性房颤

下一篇 急性呼吸困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