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艳山姜

艳山姜,中药。为姜科植物艳山姜Alpinia zerumbet(Pers.)Burtt.et Smith的果实。分布于我国东南部至西南部各地。具有温中燥湿行气止痛,疟之功效。常用于冷痛,胸腹胀满,积滞消化不良呕吐腹泻果实。味辛、涩,性温。归大肠。温中燥湿行气止痛,疟。冷痛,胸腹胀满,积滞消化不良呕吐腹泻。1、治痛:艳山姜五灵脂各6g......
目录

入药部位

果实

性味

味辛、涩,性温。

归经

大肠

功效

温中燥湿行气止痛,疟。

主治

冷痛,胸腹胀满,积滞消化不良呕吐腹泻

相关配伍

1、治痛:艳山姜五灵脂各6g。共研末。每次3g,温水送服。(《福建药物志》)

2、治艳山姜60g,生姜2,江南香0.3g。共捣烂患处。(《福建药物志》)

用法用量

服:汤,种子 3-9g;种子研末,每次1.5g。外用:适量,鲜

使用注意

阴虚热之症忌用。

采集加工

全年均可采,鲜用或切晒干。果实将熟时采收,干。

形态特征

株高2-3米。叶片披针,长30-60厘米,宽5-10厘米,端渐尖而有一旋卷的小尖头,基部渐狭,边缘具短柔毛,两面均无毛;叶柄长1-1.5厘米;叶舌长5-10毫米,外被毛。花序总状花序式,下垂,长达30厘米,花序紫红色,被绒毛,分枝极短,在每一分枝上有1-2(3)朵;苞片,长3-3.5厘米,白色红色,蕾时包裹住,无毛;小花梗极短;花萼近钟,长约2厘米,白色红色,一侧裂,端又齿裂;花冠管较花萼为短,裂,长约3厘米,后的1枚较大,乳白色红色,侧生退化雄蕊钻状,长约2毫米,唇瓣匙状宽卵形,长4-6厘米,端皱波状黄色而有紫红色纹彩;雄蕊长约2.5厘米;子房被金黄色粗毛;腺体长约2.5毫米。蒴果,直径约2厘米,被稀疏的粗毛,具显的条纹,端常冠以宿萼,熟时朱红色;种子有棱角。期:4-6月;果期:7-10月。

生长环境

生于田头、地边、路旁及沟边草丛中,常栽培于房前屋后及园供观赏。分布于我国东南部至西南部各地。

性状鉴别

果实呈球,两端略尖,长约2cm,直径1.5cm,黄棕色,略有光泽,有10数条隆起的纵棱,端具一突起,为花被残基,基部有的具果柄断痕。种子团瓣排列疏松,易落,种皮膜质,白色种子为多面体,长4-5mm,直径3-4mm。味淡,略辛。

药理作用

抑制离体蛙;收缩离体豚肠管;对小毒性很小。

现代应用

用于痛、急性肠炎和体质虚弱久咳等。

相关论述

1、广州部队《常用草药手册》:“燥湿,除疟,健脾。治冷痛,胸腹胀满,积滞消化不良呕吐腹泻。”

2、《广西本草选编》:“燥湿行气止痛,疟。脘冷痛,消化不良呕吐泄泻疟疾。”

3、《福建药物志》:“急性肠炎,噎疝气。”

附注

该物种在贵州产量及蕴藏量大,可大量发利用。产区称艳山姜果实为“砂仁果”,作为香料使用。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