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症状百科   
[0]

脂肪泻

脂肪泻是指各种原因起的小肠消化、吸收功能降低,以致养物质不能完全吸收,而从粪便中排出,养缺乏的临床综征群,亦称消化不良征。由于患者大便排出过多的脂肪,又称小肠吸收不良,也被称为油腹泻。原因多见,如吸收不良综征、盐和消化酶缺乏、小肠炎或憩室病、肠源性脂肪代谢障碍泌素或乳糜管不能吸收脂肪等。典型脂肪泻的粪便为色淡,量多,油脂状或沫状,常浮于水面,多具恶臭。1.疾......
目录

病因

1.疾病

较多见于道阻塞病变中的道阻塞、或道阻塞,因道阻塞最易胆汁滞留,胆汁成分改变,致使肠腔酸浓度显著降低,从而影响脂肪水解和脂肪酸分解的消化作用,迫使脂肪从大便排出、发生脂肪泻

2.肠道疾病

各种肠道感染,小肠广泛切除,原发性小肠淋巴动脉硬化起的小肠、肠道脂代谢障碍综症以及嗜酸性粒细胞性肠炎食物过敏症等,都有可能损伤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的消化功能发生脂肪泻

3.腺疾病

腺病变中的慢性腺炎和腺癌。要是由于腺分泌的脂酶明显下降,导致脂肪消化不良,造成大量的脂肪类物质从大便中排出。

4.分泌疾病

分泌疾病中的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甚至在少数甲亢病人中也会发生脂肪泻。这是因为分泌失调,很容易发脂代谢障碍,则出现脂肪泻

5.其他

β脂蛋白血症、γ球蛋白血症大部分切除后,以及硬皮病也容易起脂肪代谢功能降低而出现脂肪泻

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80%~97%的病人有腹泻,典型呈脂肪泻,粪便色淡,量多,油脂状或沫状,多具恶臭,大便次数从数次到十余次不等,有时呈间歇性腹泻。可有部胀满、食欲不振等,但腹痛较少见。

2.全身症状

消瘦,乏力,手足搐搦,感觉异常,口炎角膜夜盲水肿养不良症状。小儿长期脂肪泻发育落后,身材瘦小等。

3.体征

可有消瘦部轻压痛,四肢末梢感觉异常,舌炎溃疡,糙皮病样色沉着,水肿,凹甲,压痛,杵状指)等体征。

检查

1.粪便检查

包括外观、镜检与培养等。镜检注意有无红细胞、白细胞、虫卵、原虫等,苏丹Ⅲ染色可检查有无脂肪滴。粪便的真菌检查、菌谱分析都有助于腹泻病因诊断。

2.显微镜下检查粪便脂肪

(1)将少量粪便放玻上与苏丹Ⅲ饱和溶液1~2滴混匀镜检,可见中性脂肪呈朱红油滴状;游离脂肪酸呈深黄红色束状针、或短细的弯针结晶;而结脂肪酸不着色,呈堆状针或排列成扇状。

(2)取生理盐水和猩红染料的饱和溶液各一滴,加粪便少许在玻上混匀,覆以盖玻镜检。可见中性脂肪和晶状的脂肪酸。如标本1/4以上染成红色,为试验强阳性(十十十或十十十十),为重性脂肪泻

3.粪脂定量测定

一般采用Vandekamer测定法,试验法:连续进食标准式餐(含脂肪60~100g/天)3天,同时测定其粪脂量3天。取其每日平均值,如粪脂量>6g每天,或脂肪吸收率<95%,均可认为有脂肪吸收不良。

4.吸收功能检查

D-木糖吸收试验、维生素B12吸收试验、功能试验等。

5.其他助检查

常规、沉、电解质、尿素氮、二氧化碳结力等。如怀疑为源性腹泻,应进液分析。对疑为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可做相检查如基础代谢率、甲状腺吸碘率等。腺功能试验、影像检查及镜检查可协助诊断脂肪泻腺及肠道的原发疾病。

诊断

脂肪泻患者多有大细胞性贫血清电解质,浆白蛋白,固醇,甚至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均降低,粪脂定量>6g/d,右旋木糖吸收试验<3g,维生素B12吸收试验<8%~10%。

治疗

1.替补治疗

最好选用静养治疗,以补充丢失的水电解质及各种养物质和维生素。必要时静输入白蛋白或输

2.病因治疗

腺功能不足,可给胰酶蛋白酶、脂肪酶及淀粉酶);盐缺乏除治疗原发病外,宜在饮食中加用中链甘油三酯以改善患者的养状况,中链脂肪不需通过盐作用,能直接被小肠吸收。养不良的患者起的脂肪泻,可先采用静养,情况改善后,逐步增加饮食,乳糜泻应限制进食麦类食物。有些脂肪吸收不良与细菌作用有,如小肠上部细菌过度繁殖,可使盐分解,从而影响脂肪吸收。需采用适当的抗生素治疗。

3.助治疗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低脂肪的饮食。因单糖类较易吸收,可给香蕉等含大量单糖的食物。

预后

不同疾病起的脂肪泻预后情况是不同的,大多数病人消除病因脂肪泻即可以缓解。

预防

1.预防原发病的发生

如饮食卫生可预防由肠道细菌感染起的脂肪泻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分泌疾病起的脂肪泻的预防在于治疗和预防原发病。

2.避免过量进食脂肪类食物。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中毒性巨结肠

下一篇 芸苔子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