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茵陈蒿

茵陈蒿 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因尘、因陈、茵陈等,菊科蒿属草本植物茵陈蒿植株有浓香,初密被灰白或灰黄色绢质柔毛;端有密集丛,基生常成莲座状,基生下部两面均被棕黄或灰黄色绢质柔毛,或卵状,中部卵形、近或卵头状花序,稀近球,有短梗及线形苞片,在分枝的上端或小端偏向外侧生长,排成复总状......
目录

形态特征

茵陈蒿茵陈蒿灌木状草本,植株有浓烈的香主根明显木质,垂直或斜向下伸长;直径5-8毫米,直立,稀少斜上展或横卧,常有细的单生或少数,高40-120厘米或更长,红褐色褐色,有不明显的纵棱,基部木质,上部分枝多,向上斜伸展;初时密生灰白色或灰黄色绢质柔毛,后渐稀疏或落无毛。端有密集丛,基生密集着生,常成莲座状;基生下部两面均被棕黄色或灰黄色绢质柔毛,后期下部被毛落,或卵状,长2-4(-5)厘米,宽1.5-3.5厘米,二(至三)回羽状全裂,每侧有裂2-3(-4)枚,每裂再3-5全裂,小裂线形或狭线状披针,通常细直,不弧,长5-10毫米,宽0.5-1.5(-2)毫米,叶柄长3-7毫米,期上述均萎谢;中部卵形、近或卵,长2-3厘米,宽1.5-2.5厘米,(一至)二回羽状全裂,小裂线形或丝线形,通常细直、不弧,长8-12毫米,宽0.3-1毫米,近无毛,端微尖,基部裂常半抱,近无叶柄;上部苞片羽状5全裂或3全裂,基部裂半抱

头状花序卵球,稀近球,多数,直径1.5-2毫米,有短梗及线形的小苞,在分枝的上端或小端偏向外侧生长,常排成复总状花序,并在上端组成大型、展的花序总苞3-4层,外层总苞草质,卵形淡黄色,有绿色中肋,无毛,边膜质,中、总苞,近膜质或膜质;花序托小,凸起;雌花6-10朵,花冠管状或狭锥状,檐部具2(-3)裂齿花柱细长,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锐;两性3-7朵,不孕育,花冠管状花药线形,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基部钝,花柱短,上端棒状,2裂,不叉,退化子房极小。瘦果或长卵形果期7-10月。

分布范围

茵陈蒿分布于中国辽宁河北陕西(东部、南部)、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东部、南部)、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及四川等地。朝鲜、日本菲律宾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及前俄罗斯(远东地区)也有分布。生于低海拔地区河岸、海岸附近的湿润沙地、路旁及低山坡地区。

繁殖栽培

繁殖

选地整地:选择阳光充足,土壤肥力较高的沙质壤土及排水良好的地块,将土壤耕翻、耙平、去杂草、沟做畦,畦高20厘米,宽1米,畦面东西向,种植南北向,以利于充分吸收阳光,并施腐熟的有机肥4000千克作基肥。

播种施肥:一般3月下旬至4月上旬进,每667平米用种量50-100克,将种子与细沙拌匀,然后撒播,薄薄覆土,保持湿润,幼苗出齐,除草浇水。在苗高4-5厘米时进间苗,保持株5厘米,使其均匀生长。播后1个月需进首次松土除草和施肥,以后视情况而定。施肥要以人粪尿和速效肥为,一般当年春季不采收,使其根系粗壮,以免成草荒,便于冬季移植栽培

栽培技术

茵陈蒿施肥:茵陈蒿多年生植物,在母定植前,温室或塑料棚需进土壤深翻和施肥。每667平米施腐熟有机肥4000-5000千克,通过深翻混于土中,然后整细耙平,使土壤疏松。

挖取母当10月份地上部植株始凋零时,选择根系粗壮的野生茵陈蒿作母挖时去掉泥土,立即埋入湿土或湿沙中,以防失水影响生活力。定植采挖的母应及时定植,每隔15厘米10厘米宽沟,沟浇足定植水,株为15厘米。

保护地管理:①定植后,新生长前一般不需常浇水,如果土壤干旱时可用喷壶浇水。待茵陈蒿长出新时,进松土打垄。②定植后出现缺苗时应及时补栽。③避免施化肥,在施足基肥基础上,整个生长过程一般不施化肥,以保茵陈蒿的食用品质。④温室栽培应抓住冬季市场,入冬后维持10℃以上,茵陈蒿就能正常生长。⑤塑料棚栽培,在越冬后应尽早扣棚,促进茵陈蒿萌发,以增加收益。⑥在保护地中茵陈蒿生长期约70天,可连续采收两茬。当嫩苗高10厘米以上时,可贴近基部采收。

主要价值

茵陈蒿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B,并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和20余种氨基酸,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在春天,多食用茵陈蒿亦能起到很好的防病、保健作用。与其它野菜一样,春季服食茵陈蒿法很多,可食,可凉拌,也可在粥时把茵陈蒿直接放入锅中同茵陈蒿粥味道也比较鲜美。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移动性浊音

下一篇 婴儿厌食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