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大豆
形态特征
一年生缠绕草本,长1-4米。茎、小枝纤细,全体疏被褐色长硬毛。
叶具3小叶,长可达14厘米;托叶卵状披针形,急尖,被黄色柔毛。顶生小叶卵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5-6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锐尖至钝圆,基部近圆形,全缘,两面均被绢状的糙伏毛,侧生小叶斜卵状披针形。
总状花序通常短,稀长可达13厘米;花小,长约5毫米;花梗密生黄色长硬毛;苞片披针形;花萼钟状,密生长毛,裂片5,三角状披针形,先端锐尖;花冠淡红紫色或白色,旗瓣近圆形,先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斜倒卵形,有明显的耳,龙骨瓣比旗瓣及翼瓣短小,密被长毛;花柱短而向一侧弯曲。
荚果长圆形,稍弯,两侧稍扁,长17-23毫米,宽4-5毫米,密被长硬毛,种子间稍缢缩,干时易裂;种子2-3颗,椭圆形,稍扁,长2.5-4毫米,宽1.8-2.5毫米,褐色至黑色花期7-8月,果期8-10月。
产地生境
栽培技术
圃地选择及整地:育苗地点选在茅荆坝林场苗圃温室大棚。土壤为森林棕壤土,土厚50厘米,育苗前将圃地深翻25-30厘米,整平耙细,晾晒15天,播前用2%硫酸亚铁水溶液消毒,深翻整平作畦,畦长8米,畦宽1米,埂宽25厘米。温室大棚内配有微喷设施。
种子可不用处理直接进行播种。播种可采用条播法,用开沟器开沟,沟深0.5-0.8厘米,行距20厘米,先施复合肥作底肥,然后将种子均匀撒于沟内,覆土0.5-1.0厘米,覆土为土沙混合物。播种完成后,打开微喷设备进行喷雾浇水,使表土、种子及种子下土壤湿润,此后根据土壤干湿情况进行喷雾,出苗前棚内湿度保持在80%左右,出苗后棚内相对湿度保持在50%-60%。种子于4月中旬播下后,20天后出苗,在幼苗期和出苗期,随着外界温度的升高,在中午时将大棚两头打开通风降温并炼苗,具体做法根据温度的高低调整棚上薄膜打开的程度。过了幼苗期可逐渐延长开棚时间,逐步撤除棚上薄膜,等夜间气温不低于15℃、白天气温不低于20℃时,完全撤除薄膜。幼苗长到15-20厘米时,用事先剪好的细木棍,在行间每隔一定距离插一根,为野大豆缠绕向上生长创造有利条件,增加光照,促进分枝,提高产量,否则野大豆将大部分缠绕在一起并倒伏。幼苗期以后结合浇水进行追肥,追肥1-2次,并及时松土、除草。
主要价值
研究:野大豆具有许多优良形状,如耐盐碱、抗寒、抗病等,与大豆是近缘种,而大豆是中国主要的油料及粮食作物、故在农业育种上可利用野大豆进一步培育优良的大豆品种。
经济:全株为家畜喜食的饲料,可栽作牧草、绿肥和水土保持植物。茎皮纤维可织麻袋。种子含蛋白质30-45%,油脂18-22%,供食用、制酱、酱油和豆腐等,又可榨油,豆粕是优良饲料和肥料。
药用:全草还可药用,有补气血、强壮、利尿等功效,主治盗汗、肝火、目疾、黄疸、小儿疳疾。曾自茎叶中分离出一种对所有血型有凝集作用的植物血朊凝素。
保护级别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