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肿大
症状起因
(一)感染性
1、急性感染:见于病毒感染、立克次体感染、细菌感染、螺旋体感染、寄生虫感染。
2、慢性感染:见于慢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血吸虫病、慢性疟疾、黑热病、梅毒等。
(二)非感染性
1、淤血:见于肝硬化、慢性充血性右心衰竭、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或大量心包积液,特发性非硬化性门脉高压症。
2、血液病:见于各种类型的急慢性白血病、红白血病、红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多发性骨髓瘤、系统性组织肥大细胞病、脾功能亢进症。
3、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Felty病等。
4、组织细胞增生症:如勒-雪(Letterer-Siwe)氏病、黄脂瘤病、嗜酸性肉芽肿。
6、脾脏肿瘤与脾囊肿:脾脏恶性肿瘤原发性者少见,转移至脾脏的恶性肿瘤也罕见,原发癌灶多位于消化道。脾脏囊肿罕见,分真性和假性囊肿。真性囊肿分为表皮囊肿、内皮囊肿(如淋巴管囊肿)和寄生虫性囊肿(如棘球蚴病)。假性囊肿分为出血性、血清性或炎症性等。
常见疾病
病毒感染、立克次体感染、细菌感染、螺旋体感染、寄生虫感染、慢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血吸虫病、慢性疟疾、黑热病、梅毒、肝硬化、慢性充血性右心衰竭、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积液、特发性非硬化性门脉高压症、白血病、红白血病、红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多发性骨髓瘤、系统性组织肥大细胞病、脾功能亢进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Felty病、勒-雪(Letterer-Siwe)氏病、黄脂瘤病、嗜酸性肉芽肿、戈谢病、尼曼-匹克病、脾脏肿瘤、脾囊肿等。
诊断
临床上发现脾肿大时,病史询问就注意急、慢性感染,出血倾向与贫血;体查特别注意有无伴发肝与淋结肿大,贫血与出血现象。血常规细致检查寄生虫与病理性血细胞,需要时作血小板计数,肝功能试验,骨髓象及B超等检查。脾穿刺相当危险,一般不宜进行。
鉴别诊断
1、病毒感染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起病急或缓,有发热,浅表淋巴结肿大,咽峡炎,皮疹,多数病例有脾肿大,一般为轻度,血象中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嗜异性凝集试验,EB抗体测定可明确诊断。
2、细菌性感染
伤寒,副伤寒:以夏秋季之多,临床特点:持续性发热多呈稽留热,伴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相对缓脉,脾肿大,玫瑰疹。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减少,肥达氏反应在第4-6周达高峰,血及骨髓培养阳性率高。
急性期有发热,过敏反应,腹痛,腹泻,脾肿大,一般为轻度;慢性期,表现为慢性腹泻,腹痛,大便稀,重者有脓血便,巨脾,直肠黏膜活组织检查,皮内试验,环卵沉淀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可明确诊断。
长期发热,伴有骨关节痛,皮肤黏膜损害,肾损害,脾肿大发生率8.1%-17%,均为轻度,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SM抗体等抗体呈阳性。
表现为长期发热伴肌痛,皮下结节,肾损害,脾肿大,脾肿大与网状内皮组织增生,脾梗死或动脉炎有关,皮下结节与三角肌或腓肠肌活检可确诊。
1、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起病慢,症状多样,如头痛、耳鸣,视力减退,呼吸困难,腹痛,消化不良等,此病三项特征:面色砖红;脾肿大,呈巨脾;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增多。
2、脾功能亢进症
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三类,主要表现为:
(3)脾肿大呈极度。
(3)周围血中出现众多的幼稚红细胞与幼稚粒细胞。
1、原发性恶性脾肿瘤与脾转移癌的特征为:脾肿大,质硬、表面不平滑和有增大的倾向。
2、脾脏原发性血管肉瘤的主要症状:脾肿大,左季肋部痉挛痛与体重下降。B超与CT有诊断价值,血管肉瘤显示为脾内密度不均匀,有不同程度的增强。
检查
治疗
(一)病因治疗
1、传染病引起肝肿大,可选用敏感的抗细菌,抗病毒及抗寄生虫药物,随着原发病的好转,脾脏可回缩。
2、结缔组织病性脾肿大,特别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可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细胞毒类药物。
4、肿癌性脾肿大:无论是原脾肿瘤还是脾转移癌切脾为主要治疗措施。
(二)对症治疗
临床表现
(一)脾脏肿大的程度
1、轻度脾大:深吸气时脾下缘在肋缘下2~3cm为轻度脾大。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立克次体感染、早期血吸虫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门脉高压症、霍奇金病、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火,系统性红斑狼疮、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2、中等度脾大:下缘超出肋缘下3cm至平脐为中等度肿大。可见于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溶血性贫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维生素D缺乏病、脾淀粉样变性、恶性淋巴瘤、尼曼-匹克病等。
3、极度脾大:下缘超出脐水平以下为极度脾大或称巨脾。可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疟疾、晚期血吸虫病、斑替病、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戈谢病等。
(二)脾脏的质度
不同病因引起脾大其质度可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一般急性感染引起的脾大质度软;慢性感染、白血病细胞、肿瘤细胞浸润引起的脾大质地硬,表面不平;肝硬化的脾脏质度中等硬;淤血性脾大质度因淤血程度和淤血时间的长短而不同,时间短,淤血轻,质度软,时间长或淤血重质度硬,但一般有充实感。囊性肿大有囊性感表面不平。必须指出,脾脏肿大的程度及质度不仅因病因不同而不同,还可因病程、治疗情况及个体反应性不同而有差异,在判断时要注意这些因素。
1、贫血、出血点或淤斑:见于血液病性脾大,如各种类型的白血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2、贫血、黄疸:见于溶血性贫血、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恶性组织细胞病、败血症等。
3、肝及淋巴结肿大:见于恶性淋巴瘤、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结缔组织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节病及某些传染性疾病等。
5、各种类型的皮疹:多见于各种传染病,或感染性疾病。如伤寒、斑疹伤寒、布氏杆菌病、败血症、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注意事项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