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野芝麻

野芝麻 野芝麻多年生草本植物有长地下匍匐。各地常见野生,生荫湿的路旁、山脚或林下。该种民间入药,5-6月采收全草,阴干或鲜用。用于治子宫泌尿系统疾患、白带困难,全草用于跌打损伤、小儿疳积。《中华本草》将其功效分类为凉血药;利尿通淋药。多年生植物有长地下匍匐高达1米,单生,直立,四棱,具浅槽,中空,几无毛。下部的心脏,长4.5-8.5厘米,宽3.5-......
目录

形态特征

野芝麻图册多年生植物有长地下匍匐高达1米,单生,直立,四棱,具浅槽,中空,几无毛。下部的心脏,长4.5-8.5厘米,宽3.5-5厘米,先端尾状渐尖,基部心形上部的披针,较下部的为长而狭,先端长尾状渐尖,边缘有微弯的牙齿状锯齿齿尖具胼胝体的小突尖,草质,两面均被短硬毛,叶柄长达7厘米,上部的渐变短。轮伞花序4-14,着生于端;苞片线形或丝状,长2-3毫米,锐尖,具缘毛。

花萼,长约1.5厘米,宽约4毫米,外面疏被伏毛,膜质,萼齿披针状钻,长7-10毫米,具缘毛。花冠白或浅黄色,长约2厘米,冠筒基部直径2毫米,稍上呈囊状膨大,筒宽至6毫米,外面在上部被疏硬毛或近绒毛状毛被,余部几无毛,面冠筒近基部有毛环,冠檐,上直立,倒卵或长,长约1.2厘米,先端微缺,边缘具缘毛及长柔毛,下长约6毫米,3裂,中裂,先端深凹,基部急收缩,侧裂宽,浅状,长约0.5毫米,先端有针状小齿

雄蕊丝扁平,被微柔毛,彼此粘连,花药深紫色,被柔毛。花柱丝状,先端近相等的2浅裂。花盘杯状。子房裂,无毛。坚果倒卵,先端截形,基部渐狭,长约3毫米,直径1.8毫米,淡褐色期4-6月,果期7-8月。

野芝麻图册野芝麻图册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可达2600米的路边、溪旁、田埂及荒坡上。

产地分布

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各省区,西北的陕西、甘肃,中南的湖北、湖南以及西南的四川贵州;苏联远东地区,朝鲜、日本也有。

化学成分

含粘液质、鞣质,挥发油,抗坏酸(ascor-bic acid),胡萝卜素(carostene),皂甙。含黄酮等成分,其中有异槲皮甙(isoquercitrin),山柰酚-3-葡萄糖甙(kaempferol-3-gluco-side),槲皮黄甙(quercimeritrin),山柰酚-3-又糖甙(kaempferol-3-diglycoside),野芝麻甙(lamioside),芸香甙(rutoside),还含碱(choline),粘液质,挥发油,皂甙,抗坏酸,组胺(histamine),胺(tyramine),焦性儿茶酚鞣质(catechol tannin)等。全株含水苏碱(stachydrine)。

药材描述

中药

野芝麻

:白益母草续断菜、白野芝麻糯米钣草、吸吸草、包团草、草、野油麻、土天子、山麦胡、野藿香、山芝麻、山苏子。

英文:Herb of Barbate Deadnettle,Barbate Deadnettle

拉丁药:Herba lamii barbati

药材基源

植物野芝麻Sieb. et Zucc.的全草。

药性论述

性味归经:味辛;甘;性平。

功效治:凉血;活止痛;利湿消肿。用于肺热血淋月经不调;崩漏水肿白带痛;小儿疳积;跌打损伤;肿毒。

各家论述:

1.《东北药植志》:,治白带月经困难。

2.《黑龙江中药》:清血,治月经不调和月经前后腹痛

3.《浙江民间草药》:梗,,止咳,清肺热

用法用量:服:汤,9-15克;或研末。外电用:适量,鲜品捣;或研末调青

选录

⑴治咯血咳嗽:吸吸草25~50克,鹿衔草25克。同服。(《浙江民间草药》)

⑵治子宫颈炎,小便不利,月经不调:野芝麻25克。水,日服二次。(《吉林草药》)

⑶治小儿虚热野芝麻15克,皮15克,石斜20克。水服。(江西草药手册》)

⑷治血淋野芝麻后研末,每服15克,热米酒冲服。(江西草药手册》)

⑸治闪挫扭伤:土蚕子鲜全草200克)鲜佩兰200克,鲜桅子叶200克。共捣烂外。(《常用草药》)

⑹治骨折:包团草、铁线草、接筋藤各等量,捣烂热包伤处。(《贵州草药》)

⑺治肿毒,毒虫咬伤野芝麻、山莴芭、萱草,共捣烂患处。(江西草药手册》)

来源考证

出自《植物实图考》:野芝麻,临江、九江山圃中极多。春时丛生,四棱,棱青,微紫,对,深齿细纹,略似麻叶;木平末尖,面青淡,微有涩毛,绕,色白,皆上矗,长几半。上瓣下覆如勺,下瓣小双歧,两旁短缺,如禽张曰。中森扁须,随上瓣弯垂,如抵上。星星黑点。花萼尖丝,如针攒簇。味淡微辛,作芝麻而更腻。湖南圃中尤多,蔓夷不尽,或即呼为白益母草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蛔虫感染

下一篇 横结肠移位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