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苜蓿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20)40-100(-120)厘米。主根粗壮,木质,须根发达。茎平卧或上升,圆柱形,多分枝。茎平卧或上升,圆柱形,多分枝。羽状三出复叶;托叶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先端长渐尖,基部戟形,全缘或稍具锯齿,脉纹明显;叶柄细,比小叶短;小叶倒卵形至线状倒披针形,长(5)8-15(-20)毫米,宽(1)2-5(-10)毫米,先端近圆形,具刺尖,基部楔形,边缘上部四分之一具锐锯齿,上面无毛,下面被贴伏毛,侧脉12-15对,与中脉成锐角平行达叶边,不分叉;顶生小叶稍大。
花序短总状,长1-2(-4)厘米,具花6-20(-25)朵,稠密,花期几不伸长;总花梗腋生,挺直,与叶等长或稍长;苞片针刺状,长约1毫米;花长6-9(-11)毫米;花梗长2-3毫米,被毛;萼钟形,被贴伏毛,萼齿线状锥形,比萼筒长;花冠黄色,旗瓣长倒卵形,翼瓣和龙骨瓣等长,均比旗瓣短;子房线形,被柔毛,花柱短,略弯,胚珠2-5粒。
荚果镰形,长(8)10-15毫米,宽2.5-3.5(-4)毫米,脉纹细,斜向,被贴伏毛;有种子2-4粒。种子卵状椭圆形,长2毫米,宽1.5毫米,黄褐色,胚根处凸起。花期6-8月,果期7-9月。
主要变种
草原苜蓿(MedicagofalcataL. var.romanica(Brandza) Hayek):该变种茎直立,密被黄色绒毛。小叶线形,先端急尖或截形,叶缘仅具2-3锯齿,叶上面被稀疏贴伏毛,下面被密毛,侧脉5-7对。荚果挺直。与原变种不同。分布于新疆。生于偏旱的山坡、草原。欧洲东部至中亚、西伯利亚西部均有分布。该变种抗旱能力强,产量高,在大田栽植方面价值较大。
生长环境
野苜蓿性喜温暖湿润气候,对土壤适应性较广,土壤pH值在5-8.5都可种植,能耐一定酸性,有灌溉条件的红壤坡地上可以生长;耐瘠性弱,在肥沃的土壤或适当的施肥条件下,生长良好;对海拔要求不严,在禄丰县海拔1300-2290米的地区种植生长良好;喜潮湿,宜在排水良好的水田种植;在土壤持水量为60-70%,生长最佳;积水的田块要先开好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并配合施用磷肥时才可种植。黄花苜蓿耐旱性较差,应选择有灌溉条件的地块种植才能提高产量。
分布范围
繁殖方法
种子选择
野苜蓿种子有2种,一种是经脱粒精选的纯净籽粒,种子细小,用种量少。另一种是未脱粒去壳的荚果种子,播前要对荚果进行处理。
栽培季节
一般在8月20日至10月20日播种,最迟不超过10月底,灌溉条件较好的可以推迟播种。
播种
主要采用稻田免耕直播,一般选用水稻田,在水稻微黄色开挖谷沟,控干田水后2-3天,检查稻田不积水时将准备好的种子直接免耕均匀撒播。若用脱粒的纯净种子播种,在水田种植每亩种量1-1.5千克;用荚果种子播种一般每亩用种量为7-10千克,按磷肥15千克、生物复合肥0.5千克、加入少量河泥搅拌均匀,搓揉成细颗粒后再进行播种,若荚果种子的质量不佳应加大播种量。
栽培技术
田间管理
补播及除杂:播种后2周左右对种植田地块进行检查,若水田积水造成烂种或出苗较差的要及时补播,保证种植效益,苗期生长缓慢,注意除杂保苗。
追肥:黄花苜蓿不耐瘠和旱,除应用磷肥拌种外,若苗期长势较弱,每亩可施用1000-1500千克的农家细灰肥,有利苗全、苗壮。返青时和每次刈割后每亩追施磷肥、钾肥或复合肥10千克左右,施肥量根据刈割次数和草产量而定,促进早发旺长。注意适时灌水和施肥,以提高牧草的刈割次数和草产量。
刈割留种
刈割:作鲜草利用,一般在当年12月和翌年的4月中旬,先后可刈割1-3次;作干草利用,可以制作干粉作配合饲料饲喂利用,也可制作青贮饲料备用。
留种:留种用的野苜蓿只能刈割第一茬,种田选择中等肥力、排水良好的为好。先成熟的荚果容易脱落,一般掌握在荚果的颜色为30%青、30%黄、40%黑的时候收获较为适宜。收获后晒干拍打抖落荚果,有条件的可脱落,再经晒干后装袋进仓储存。
病虫防治
危害野苜蓿的主要有白粉病、苜蓿霜霉病、苜蓿春季黑茎病和叶斑病、苜蓿匍柄霉叶斑病、苜蓿锈病、苜蓿花叶病。其中花叶病危害最大,苜蓿发病主要发生在4月中旬,该病在气温20-25°C下迅速增长,气温在15°C以下生长缓慢。
防治方法:切断种子传播途径,不从疫区调种;冬季及早整理枯枝断叶,消灭越冬病源;春季若有蚜虫,在封前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及早防治,有效防治传毒媒介蚜虫的发生。
主要价值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